王小艷
(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
唐宋詩詞中草意象的豐富內(nèi)蘊
王小艷
(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草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很普遍的一個意象,經(jīng)過前代的發(fā)展演變,到唐宋兩代時草意象的內(nèi)蘊已相當完備成熟。在唐宋詩詞中草意象主要被用來象征生命,抒發(fā)離別相思、吊古傷今、愁苦、向往隱逸等情感。
關(guān)鍵詞:唐宋詩詞;草意象;內(nèi)蘊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簡言之,意象通常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袁行霈先生也說:“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發(fā)展,從一個側(cè)面看來,就是自然景物不斷意象化的過程?!盵2]草是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景物,在古代詩歌尤其是唐宋詩詞中被作為意象廣泛運用,并且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一、唐以前詩歌中草意象的內(nèi)蘊流變
草這一意象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但此時它只是起興的媒介,或者描寫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起“賦”的作用,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寄托意義。如“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jīng)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小雅·何草不黃》)[3]743以枯草起興,借枯黃衰亡的秋草寫行役在外的征夫們生活的艱辛?!耙坝新?,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鄭風·野有蔓草》)[3]259幽靜的青綠的野外蔓草只是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春天清晨的明媚,烘托了美人出現(xiàn)時自己喜悅的心情。此時草意象雖無甚特殊內(nèi)蘊,但對后世作品具有源頭意義。
到了《楚辭》中,草意象就具有了某些特定的含義。草本身到了秋天就易枯萎的自然屬性誘發(fā)了詩人們對時間易逝的感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4]6;枯黃凋敝的秋草其形其態(tài)給人以衰敗感,再和秋風等悲涼的秋景相疊合,極易營造一種蕭瑟悲涼的氛圍,同時暗含著一種凄涼的心境:“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辨》)[4]182;此外,草意象還表達著淡淡的懷人意味:“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招隱士》)[4]233??梢哉f,《楚辭》中草意象內(nèi)涵的巨大飛躍對后世文學具有了更明顯的啟發(fā)意義。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繼續(xù)并廣泛運用草意象感嘆時間流逝、營造悲涼氛圍、懷人思歸內(nèi)涵的同時,又生發(fā)延伸出兩種更深的意蘊:一是生命意識,二是送別情懷?!扒镲L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奈老何?!?漢武帝《秋風歌》)[5]由草至秋干枯的本性引喻出韶華易逝、人生短暫?!熬灰姾舆叢?。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今我何時當然得。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鮑照《擬行路難》其五)[6],草秋天枯萎而來年春天還會再綠,但人卻沒有這種失而復得的機會,在將人和草兩相對比之后詩人便生發(fā)出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感時傷世的情愫。由草的自然變化誘發(fā)衍生出來的這種感嘆時光流逝、生命短暫、物是人非、感時傷世的生命意識在唐宋詩詞中被大量運用。另外,草的意象在這時還延伸出送別的內(nèi)蘊?!拜螺麓翰萆?,王孫游有情”(謝靈運《悲哉行》)[7],萋萋春草觸發(fā)離別的情思,因為相思懷人是在離別之后的,所以草意象便延伸出送別之意。至此,草意象的基本內(nèi)涵均已具備,在之后的唐宋詩詞中其內(nèi)蘊更加豐滿。
二、唐宋詩詞中草意象的內(nèi)蘊類型
唐宋兩代是詩歌高度繁榮的時期,此時草意象的內(nèi)涵雖大部分承襲前代,但用法更加嫻熟多樣,草意象的內(nèi)蘊也在唐宋詩詞中體現(xiàn)得最淋漓盡致,試歸納一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如下五類:
(一)象征生命
春天來臨,萬物恢復了生機,詩人們便盡情地詠唱那象征著美好生命和希望的青草?!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8]4977詩人通過淺淺的草把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春意盎然,充滿生機。因為是早春,草還沒有長茂盛,只有沒馬蹄那么長,所以說“淺草”。一個“淺”字狀出春草向榮的趨勢,一股清新的生命氣息撲面而來?!疤旖中∮隄櫲缢?,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8]3872初春時節(jié),剛剛冒出纖細小芽的春草隱隱泛出了一抹青青之痕,極淡的青色顯得那么朦朧,似有若無。盡管朦朧疏淡,但敏感的詩人還是感覺到了春天將至的勃勃的生命氣息,并通過“最是一年春好處”表達了他的欣悅之情?!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8]4847茂盛的原上之草即使被野火燒得精光,來年一旦春風化雨,勢必復蘇再生。草秋枯春榮、生生不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其說這是一首野草頌,不如說這是一首生命的頌歌。“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曾鞏《城南》)[9]40雨過之后,山高低不齊、路崎嶇難行、花被摧殘凋零,只有草沁著水珠鮮亮碧綠,依舊生機勃勃。不僅如此,詩人還用“桃李花開盡”與“青青草色齊”對比,烘托草生命力的頑強,不僅毫無被摧殘的零落之狀,而且整整齊齊,更加青翠欲滴。也許正是因為草最能體現(xiàn)春天的生氣盎然,碧綠之色給人以希望和生機,再加之其頑強、執(zhí)著的生命力,所以它才作為生命的象征被詩人們反復歌詠吧。
(二)離別相思
一片連綿不斷、延伸到遠方的芳草極易讓人想到漂泊在外的行人,于是,草意象也和離別相思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唐宋詩詞中,在借助草意象抒寫離別相思時,因為抒情對象的不同,主要可分為三類:情人之間、友人之間、游子思鄉(xiāng)。
1.情人之間
離別本身足以令人黯然銷魂,而融入了草意象的離別,更是讓人肝腸寸斷。
“??闲履隁w否?江南綠草迢迢?!?《代人寄遠六言二首》其二)[8]6032杜牧的這首代思婦抒懷之作借綠草意象描寫道路之迢迢、離別之久遠、思念之深沉、盼歸之懇切?!耙形M?,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八六子·倚危亭》)[10]456臨亭遠眺,無限惆悵,秦觀回首與佳人分別的場景,滿眼是“萋萋刬盡還生”的芳草,這既是眼前之景,又隱喻離恨,詞人的離別相思就像這原上之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已,通過草這一意象將離別相思之情描寫得纏綿悱惻、委婉動人?!拜螺路疾輵浲鯇O,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春詞》)[10]1039極目望去連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閨中人的心也隨之輕輕飄揚到天盡頭,呈現(xiàn)出一種深微要緲的情思。
2.友人之間
草意象也經(jīng)常和亭臺、柳枝、古道等意象一起出現(xiàn)在唐宋詩詞中,用以表達朋友之間的送別懷人?!按旱虠盍l(fā),憶與故人期。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8]1639“楊柳”引起了詩人對往日與友人離別場景的回憶,草木自有榮枯而人生苦短,草木本無意但人間有情,以草的無情反襯了作者對遠方朋友的深情?!八途绷晖?,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8]1801“灞陵”、“灞水”這些意象在唐詩中本身就有離別的色彩,再加上多情的萋萋芳草,更增添了送別的傷離意緒,抒發(fā)的感情綿長而深厚?!胺疾輳头疾荩瑪嗄c還斷腸”(杜牧《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8]6011,以景色起筆,連天的春草渲染了送別的氣氛,緊接著以“斷腸”直抒胸臆,表達出送別友人時綿綿不盡的傷感之情?!坝质请x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10]7日暮時分長亭送別,友人的身影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只見那茂盛的春草茫茫無涯。草意象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情感。
3.游子思鄉(xiāng)
草同樣是羈旅在外的游子抒寫思鄉(xiāng)情懷的極好媒介?!扒绱v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8]1329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引發(fā)了詩人的鄉(xiāng)愁,天色已晚,鳥要歸巢,游子要歸鄉(xiāng),可何處是故鄉(xiāng)?詩人歸家心切溢于言表?!吧接承标柼旖铀?,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范仲淹《蘇幕遮》)[10]11在這里,芳草依然是鄉(xiāng)情的觸媒,草不諳人情綿延到天涯,似乎比夕陽更遠,由景及情,實質(zhì)是借草意象感嘆故鄉(xiāng)的遙遠,在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透露出悠悠的鄉(xiāng)思離情。還有如同一詞牌名梅堯臣的《蘇幕遮·草》:“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10]118雖全篇不著一個“草”字,卻把草描繪得神形俱備,而且用遍地青草襯托了少年的春風得意,用草之蒼老表達了詞人嘆老倦游思歸的心情?!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9]48和煦的春風溫暖得千里江岸一片新綠,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照耀下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呢?面對生機盎然的景色,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三)吊古傷今
因為草年年歲歲春榮秋枯,它能夠見證歷史,突顯世事變化、人世無常,所以草意象常常出現(xiàn)在唐宋懷古詠史的詩詞中?!熬醪豢梢?,芳草舊宮春?!?劉長卿《春草宮懷古》)[8]1482春草宮是隋煬帝的別宮,由宮名可見此地春草之茂盛。而今隋煬帝終被歷史的車輪淹沒,昔日豪華的亭臺樓閣也已變成廢墟,唯有芳草年年春意宛然,在懷古傷今中深含對暴君的鞭撻和對歷史的思考。劉禹錫《烏衣巷》中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8]4127和《臺城》中的“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8]4127,都是用眼前野草的荒蕪之景表現(xiàn)王謝家族和臺城今昔之不同,面對滿目瘡痍的野草之地凄涼之景,詩人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和世事的滄桑?!胺比A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園》)[8]6063詩人經(jīng)過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遺址而興吊古之意,野草年年以碧綠迎春,而金谷園昔日的繁華卻已隨煙塵飄蕩無存,在碧草依然而繁華消失的對比中蘊含了多少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樣,他的《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一詩中“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8]6009,也是將草色天光依舊與六朝繁華不再作對比,表達自然永恒而人事無常的感慨。
(四)表征愁緒
唐宋詩詞中往往以茂盛的天涯之草表達綿密深遠的愁思?!皝幸形秋L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10]25詞人登高望遠,夕陽下鋪地如茵的春草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光色,滿懷愁緒油然而生,不說這愁生于心田,反說它起于遙遠的天邊,原來是天際的草色觸發(fā)了他的春愁?!霸噯栭e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10]513閑愁是漫無邊際、捉摸不定的,若問愁情到底有多少?接下來詞人從三個角度來回答:用一望無垠的煙草寫愁的廣度,滿城柳絮飄飛寫愁的密度,梅雨時節(jié)寫愁的長度,將抽象的閑愁寫得形象生動、具體可感。
(五)隱逸情懷
面對喧囂的社會,詩人們遠離俗世間的紛擾,親近自然,在山水自然中寄寓自己的隱逸情懷,而草因為往往生于偏僻靜謐之處便成了他們抒寫歸隱之心的媒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孟浩然《留別王維》)[8]1643因無人引薦而失意哀怨,考慮要與老朋友惜別返回故鄉(xiāng)歸隱了,“芳草”則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安萆掠曛?,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8]1317尋訪隱者但訪人不遇,便自己賞景來領(lǐng)略隱者的幽情雅趣,新雨初晴草色青青,風吹松動清爽宜人,此景此情使得詩人內(nèi)心也由惆悵而變得滿足?!按猴L動百草,蘭蕙生我籬?!?王維《贈裴十迪》)[8]1239那沉睡的百草在春風的吹拂下悄然萌動,那籬笆墻中叢生的蘭惠散發(fā)出縷縷清香。在描寫山水田園之景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向往田園隱逸生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恬淡心態(tài)?!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8]1999暮春時節(jié),詩人行至澗邊,看到一片青草萋萋,詩人偏愛這一幽雅的景致,因為“幽草”自甘寂寞、不慕世俗的風標以及它所渲染的清冷氛圍正與詩人的性格和此時的心境相契合,在抒寫懷才不遇的憂傷時也透露出淡淡的隱逸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草意象的諸多內(nèi)蘊中離別相思和吊古傷今之意運用最普遍,而且在唐宋詩詞中,有時不是單純使用一種內(nèi)涵,往往將幾種內(nèi)蘊交融疊加,使得意象內(nèi)涵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3:19.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
[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
[6]錢仲聯(lián).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31.
[7]吳小如.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624.
[8]孫通海,王海燕.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0]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責任編輯王俊虎]
■教育部“延安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研究項目成果展示
作者簡介:王小艷(1986—),女,陜西甘泉人,延安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碩士。
收稿日期:2015-06-25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975(2015)06-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