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根
摘 要:長期以來,因受傳統(tǒng)的試卷命題主要考查文言文詞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的影響,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有這樣的誤區(qū):認為文言文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文義,認為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會翻譯就完成了任務,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就直接指向這一目的,很少著眼于“語文”的全面內涵來理解文言文的教學,以至極為漠視習文言文對提高語言素養(yǎng)的價值,漠視文言文中強烈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怎樣才能轉變文言文教學認識上的誤區(qū),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適應現(xiàn)代教育改革要求,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惑呢?從“要心中時刻有學生;善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指導學生讀懂文言文;引導學生在賞讀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這四個方面進行反思探究。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教學誤區(qū);困惑;引導探究;指導賞讀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痹谛抡n程改革和應試教育并存的今天,教學中我也存在教學理念轉變的問題,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我曾有這樣的困惑:文言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怎樣教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枯燥乏味?怎樣教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最近,本人有幸得到了幾位前輩的指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收獲頗多。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學,現(xiàn)將一點體會和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及其危害
在過去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的命題主要考查文言文詞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的影響,本人在思想認識上,曾經有過這樣的誤區(qū):認為文言文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文義,以為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會翻譯就完成了任務,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就直接指向這一目的,很少著眼于“語文”的全面內涵來理解文言文的教學。由于對文言文教學目的的理解失之于偏頗,導致平時文言文教學僅僅只關注語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到白話的轉換。教學過程中,常常糾纏于詞語細微意義的區(qū)別和一些古代漢語知識的傳授,而對古代漢語獨有的語言魅力,學習古代漢語對提高語言素養(yǎng)的價值,文言文中強烈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都極為漠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認為只有串講,才能做到句句落實、字字落實,才能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惑
那么,怎樣才能轉變文言文教學認識上的誤區(qū),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適應現(xiàn)代教育改革要求,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惑呢?
1.心中時刻有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做到心中有學生,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閱讀情感、閱讀體驗和閱讀感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堅決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有效的交流。話說回來,畢竟文言文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可回避的“鴻溝”,有文字的,有歷史的,有文化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問題,進而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架設好過河的橋梁。
2.善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是文言文教學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極大地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識水平、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長期如此,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實踐證明,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學切實可行的方法。
3.指導學生讀懂文言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庞衅咪淉S主人張溥,今有能背《紅樓夢》的茅盾。但真正重視,真正“會讀”,能夠在讀中見“義”,并不容易。有時我們安排學生讀文,只是為讀而讀,沒有具體明確的目的,沒有能使讀有效地為理解服務,沒有能指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和表現(xiàn)文言文獨有的語言魅力。文言文的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句讀正確,這和詞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能讀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要讀出情味,就要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揣摩語言的運用。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體味文言文造語的簡約傳神、節(jié)奏的和諧動人、意境的優(yōu)美壯美、思想的深邃豐厚、情感的真摯委婉、風格的婉約豪放、文化的博大精深、精神的曠達綿邈、文氣的暢達回轉。要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要在讀中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或者是理解的困難,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價值的疑問,或者是對現(xiàn)成結論的質疑。只有這樣,才能說是真正地讀懂了文言文。
4.引導學生在賞讀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
特級教師董承理說:“基礎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是淺顯文言的閱讀能力,而不是傳授相對完整的語言理論常識;用傳授語言常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那是方法的錯誤,若是用傳授語言常識代替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方向的錯誤?!遍喿x的問題不只是語言的問題,著眼于語言本身是無法進入語言境界的。文言文不是作為“語料”,而是作為“作品”進入中學語言教學的,學習文言文,不是學習“語料”而是學習“作品”。文言作品是中國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多為學識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產品,具有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涵。西人有云:“讀史使人明智?!眹擞终f:“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本人在教學出自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的《陳涉世家》時,在引導學生探究詞意和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繼續(xù)引領學生走進作品……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主人公的個性和靈魂,領會了作品的精神和內涵,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學生在賞讀中,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為名士的痛苦憂思而嘆息,為良臣的苦苦勸諫而感嘆,為英雄的慷慨赴難而痛惜,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穿過時空隧道,直接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直接感受他們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體味他們不同凡響的憂患意識、生命意識、家國意識,從他們身上汲取有益的養(yǎng)分,去發(fā)展自己健康的個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這不就是更大更珍貴的收獲嗎?
在教學過程中,有困惑也許是好事,因為有惑,才能促使自己去質疑、反思,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自覺體驗和不斷完善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更能在與他人溝通和交流中不斷提高自己。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