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加榮
摘要: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應立足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那么小學數學教學該如何運用評價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筆者認為:結構性評價是“根”,發(fā)展性評價是“魂”,可持續(xù)性評價是“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5-0217-02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為此,評價機制已從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學生”;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評價策略的結構性、發(fā)展性和可持續(xù)性等方面談談膚淺看法。
一、“根”——評價策略的結構性轉變
新課標對評價做出這樣的要求:“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因教學模式的變化引發(fā)了教學評價的變化,追根溯源,對其結構提出了更高追求,這便是教師在運用評價時的“根”。
(一)根植多樣性,讓評價成為高效教學的推力
課堂評價是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數學學科因其知識的抽象性,往往令課堂教學陷入單調、枯燥的窘境,若是評價策略維持單一性,就會令學生乏味,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應注重內容的多變、語調的抑揚頓挫,同時還應將語言評價和體態(tài)評價相結合,適度運用實物評價,甚至可以利用教材和學情進行評價。比如:在執(zhí)教《9加幾》的過程中,當學生呈現(xiàn)出多種想法并優(yōu)化后,我是這么評價學生的:愛思考、愛發(fā)言的小朋友們讓我們的學習營養(yǎng)更豐富了,請這些小朋友到前面來,獎給你們幾個大蘋果!誰知道他們得到的大蘋果個數加上9是多少呢?學生回答后,我要求學生上臺利用數學卡片“9”與蘋果卡片,演示“湊十法”。簡簡單單的幾句評價,不僅為課堂氛圍帶來了生機,更靈活地將評價與教材進行了無縫對接,推動著學生的成功體驗,推動著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推動著教學的高效前行。
(二)培植多向性,讓評價成為合作學習的動力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毙抡n標帶來了對教學關注點變化的思考,課堂的互動更是側重于學生的自我表達、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以及師生間的教學相長,這無疑也會引發(fā)教學評價的多向性改變: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評價方式的交叉使用。
多向性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各個方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種評價方式,是基于學生的自評,使自我建構意識迅速發(fā)展,從而觸發(fā)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使同學間的互動合作更加緊密,師生間的教與學進退有度,逐步向“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發(fā)展。在執(zhí)教《最大公因數》這節(jié)課時,我在班級小組合作學習中,布置了這樣的評價任務:
1.小組互相匯報自學心得:什么是最大公因數?求最大公因數有幾種方法?
2.對于組員的自學匯報,你有什么想說的?有比他更優(yōu)化的方法嗎?(要求在匯報時使用我認為……我的建議……這樣的語言評價觀點)
在小組匯報、全班匯報,探討出優(yōu)化方法后,組員互相出題并訂正,交由正副組長打分。(滿分6分,根據答案、過程、書寫分別給分。)
多向性的評價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動力,多角度地給予和收獲評價,也是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升的動力。它能有效地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多向性評價在初期實施時進展緩慢,甚至會影響教學進度。建議由低段開始培養(yǎng)訓練,逐步由扶到放,使這一評價方式能產生良性循環(huán)。
二、“魂”——評價策略的發(fā)展性轉變
新課標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促使評價策略突顯其導向性與調控性,激發(fā)其激勵性與多元性。
(一)明確導向性,讓評價成為學習思考的燈
當前的教學評價普遍存在空泛評價的現(xiàn)象,模糊、虛假、沒有針對性,有些評價語甚至成了教師的“口頭禪”。這種模糊性評價,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評價越來越不在乎,學習興趣也隨之降低,甚至還會造成課堂教學的尷尬。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由于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課堂生成伴隨著各種意外,教師應該敏銳地抓住學生的理解誤區(qū),靈活地運用導向性評價語,將學生的理解誤區(qū)撥亂反正,評價時加強針對性、診斷性,明確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將學生的奇思妙答與教學的縱向深入緊密結合,評價時給予空間,但仍應強調導向性。好的導向性評價,將起到節(jié)約教學時間,挖掘學習深度,拓寬思維廣度,對提升高效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顯多元化,讓評價成為發(fā)散思維的帆
多元化評價即多維度的評價,小學生的思維跳躍,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存在個性差異,靠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滿足他們的智力發(fā)展要求。多元化評價應關注學生多層面的能力和發(fā)展,它是學生獲取“雙基”后向“四基”拓展的紐帶,是學生數學思維發(fā)散的風帆。例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數感培養(yǎng)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估計0.88。面對學生豐富的表現(xiàn)方式,我們來比較兩位教師的評價:
A教師評價:A同學在數軸中判斷0.88更靠近1,真會思考!B同學在長方形中估出0.88,靈活利用圖形,真聰明!C同學用比1拃少一點來估0.88,太棒了。D同學認為0.88元只能買1支水筆,真厲害。
B教師突出了“學法”的評價:A同學在數軸中判斷0.88更靠近1,小數與整數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B同學在長方形中估出0.88,他的數形結合很形象!C同學用比1拃少一點來估0.88,非常直觀。D同學認為0.88元只能買1支水筆,經濟意識很強烈。
兩種評價方式孰優(yōu)孰劣,一眼就能區(qū)分出來。B教師的評價既讓學生分享了個性的表達方式,又讓學生領會了背后蘊含的思維方法,同時能幫扶后進生“跳一跳”,到達自己的學習發(fā)展區(qū),在思維上模仿學習。
三、“力”——評價策略的可持續(xù)性轉變
教學評價是有效教學的手段之一,它是課堂教學的一根支柱,是與教學相互交融的助力,如果說一堂成功的課是邂逅了一場爛漫的春色,那么有效的課堂評價無疑是那拂面的春風。我們要讓這評價走進師生的心間,讓這評價推動師生的不斷成長,讓這評價醞釀出可持續(xù)的源動力。
(一)預設性與生成性的“隨機”組合
每一個學生都是活靈活現(xiàn)的、有鮮明個性的。數學教學充斥著預設與生成,教學評價也伴生了預設與生成的特性。教師應善于觀察和傾聽,有機穿插預設評價和生成評價。
比如在《最大公因數》的練習課中,在遷移了12,16和44的最大公因數求法,比較了用乘法和加法求總數的題型區(qū)別后,師問生:“對這節(jié)課的練習思考,你還有其他想法嗎?”
A生突然提出了另一種求法:如12,16兩個數求最大公因數,先求出兩數的差是4,如果4能整除12和16,那么4就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同桌馬上質疑:“2和5的差是3,3不能整除這2個數,怎么辦?”
B生馬上站起來說:“3的因數是1和3,3不能整除這2個數,那么1就是這2個數的最大公因數?!?/p>
師繼續(xù)追問:“來,請大家評價一下這種方法?”
生1:我覺得還是短除法更簡單,但他的方法我沒有想到,應該向他學習。
生2:我覺得有些數,他們都是某個數的倍數,但彼此又不存在因倍數關系,這時用這個方法來判斷也挺簡單的!A同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師:你們各抒己見,帶領大家到達了另一個思維層面,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我們的小A老師,這個特別的方法我們就稱為“小A法”吧!給他點個贊!
師:“小A法”讓我想起了作業(yè)本上的一道思考題:14是7的倍數,21是7的倍數,14與21的和是7的倍數嗎?差也是7的倍數嗎?你們覺得這2者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嗎?
生: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如果2個數有除1外的公因數,但又不存在倍數關系,那么這2個數的差也是公因數的倍數,所以在差的因數中尋找最大公因數也是一種方法。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的預設引發(fā)了學生的生成發(fā)現(xiàn),這一寶貴的資源,無疑是對因倍數這一知識的深入。幸而當時老師能抓住這個學生的課堂生成,課堂也因此而充滿生機,并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網絡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生命力來自于學生,預設性評價也許能提前設計得非常文藝,但課堂的生機卻是生成性評價觸發(fā)的。教師應該注意平時的評價語言積累,關鍵時刻才能厚積薄發(fā),為課堂教學添上精彩的一筆。
(二)及時性與延時性的“有機”組合
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評價能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并步入樂思、善思、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軌道。有效的及時評價要注意面向學生個體,面向學生個性,面向學生思維,運用新穎、別出心裁、有創(chuàng)造性的評價用語,挖掘學生在思維、表達、能力等方面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及時提出改進意見。
雖然及時評價能帶來學生成功的體驗,但當學生出現(xiàn)合理性錯誤時,及時性評價也有可能會減少學生思維碰撞的機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相繼進行的延時性評價卻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延時性評價就是利用學生的期待心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時的評價,而是把評價的時間適當地向后拖延,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空進行思考,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究,讓學生在完成思考過程、獲得頓悟之后給以恰如其分的評價或小結的評價方式。實際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碰到生成意外,很大一部分是學生思維亮點或誤區(qū)的體現(xiàn),可多數學生是難以即刻發(fā)現(xiàn)的,利用這些“意外”,耐心地引導、等待,將學生推回“意外”的風暴中心,重新審視和探究問題,讓“意外”變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種,并使之延續(xù)。
延時性評價并不意味著縱容學生的所有錯誤,有些認知上的錯誤應該運用及時評價給予立即糾正,否則錯過了教學時機,課堂將變得拖沓、混亂。而延時性評價與及時性評價是融會貫通的,在延時等待中,老師要關注學生問題探究的走向,不能放任學生探討進入死胡同,應及時給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