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友香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列入語文教學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教會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實現“授之以漁”的教育目標。本文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
小學語文大綱強調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小學語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剛剛接受義務教育的小學生來講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好習慣就尤為的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扎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其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獨立思考弄懂新課的內容和概念,從而獲得成就感,由此激發(fā)學習動機,為上課做好聽說準備。在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當然更應重視預習。怎樣達到最有效的預習:記三個字:讀、寫、練。首先、讀、閱讀,閱讀教材,教師應指導學生通讀教材,如果學生在通讀的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要把不理解的記錄下來,作為上課要聽的重點內容。預習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問題,要帶著問題去聽課,當你的問題在腦子里形成以后,聽課時就會自動的教領到老師所講的這個地方來,所以說,當你在閱讀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把它寫下來,書寫在預習本上,然后在聽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這個地方,是怎么講的,你再三五筆記錄下來,也就是說預習的筆記、聽課的筆記、復習的筆記三者融為一體。寫、書寫,那么寫就是寫剛才所談到的,思維上的斷點、有障礙的地方,有模糊的地方,你不通過這種方式,你就找不到。有效預習就是體現在練一練上,也就是課后的作業(yè)題,不要做多,只做一道就夠了,是雙基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做的時候,如果會做了,說明你自學的能力在提高,預習的能力也在提高。如果不會做,不要責怪他,因為是新課程沒有學,不會做完全正常,但是經過這樣的過程,預習就變得有效了。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于學習,也就是說要學會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教師教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全盤傳授,而是教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課前閱讀做到看音、形,閱讀時查檢生字難詞。要求邊閱讀邊動筆,在課本上根據自己閱讀發(fā)現圈、點、批、劃。養(yǎng)成勤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自學習慣。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改正錯誤。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做事的習慣,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二、培養(yǎng)學生思考發(fā)言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眼觀六路,洞察每一個角落的學生,可用鼓勵、表揚、學生互相評價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只有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更要培養(yǎng)好的思考和質疑習慣。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養(yǎng)成敢說敢講的習慣。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為“減負提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舉手,大膽發(fā)言?;A較好的學生要求他們發(fā)言聲音洪亮,敘述完整,具有一定的邏輯性?;A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只要舉手就表揚,哪怕答對一些簡單的問題,也給予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積極舉手發(fā)言,從發(fā)言中反饋出教師講課是否吸引了學生,也可以反饋出學生聽講是否專心,思維是否活躍。對敢于發(fā)言的學生,就要讓他們把話說清楚,提高語言質量?;A差的學生發(fā)言的準確度不高是很正常的,說得不好教師要多鼓勵、多指導,讓他們在反復的“試說→糾正→再說”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認真思考,問的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說半截話。這一要求對少數基礎差的學生可能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教師堅持訓練,各類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表達與交流習慣的培養(yǎng),對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良好的用語習慣是很重要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大膽開口說話,以哄亮的聲音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課外多聽、多看廣播、電視,學習播音員和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多讀書看報,從中積累語言表達的素材。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寫一筆好字,對提高語文成績很關鍵。教師要求學生從寫好字做起?!白秩缙涿妗保绻謱懖缓脮绊懽约涸趧e人心目中的形象,讓學生從心理上對書寫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作業(yè),筆記等經常性地進行檢查評比,督促學生認真書寫,糾正個別學生不良書寫的習慣。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以教師優(yōu)良的書寫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臨帖練習鋼筆字和毛筆字,提高書寫水平。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有了初步的閱讀興趣,并能借助拼音慢慢的獨立閱讀,可還得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樣閱讀興趣才能持久,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形成。只要學生喜愛上了閱讀,學生的識字量的增加和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驚人的,而且閱讀的個性化也體現了出來。學生們有的喜歡背誦兒歌,有的喜歡講故事,有的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對故事進行加工自編故事,有的喜歡把一些故事情節(jié)畫一畫,還有的學生結合語文百花園里的“采集本”內容,把閱讀中的好詞佳句等積累在自己的“采集本”上,不時拿出來與好朋友分享。對學生的這些閱讀方法我及時給予肯定并在班級公告欄中加“星”以示獎勵。個性化閱讀更能體現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而且還能互相學習,養(yǎng)成更多的好習慣。在二年級下半期時我班舉行了一次閱讀卡展示評比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都成了“小蜜蜂”了——他們像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采摘下來,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對于課文,我教給學生“五步預習法”,讀一讀: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基本讀熟,養(yǎng)成朗讀的習慣;勾一勾:給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圈出課文中的生字,勾出新詞佳句,找出讀不懂的地方打上“?”,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一學:自學生字,會認二類字,不懂含義的字詞動手查一查或問一問,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把課文中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使眼、手、腦并用,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想一想: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帶著課后的問題去認真地讀課文,試著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試著口頭做一做。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課時會學得更輕松,同時也培養(yǎng)了閱讀思考的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把這種預習法盡量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樣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