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堯(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早期康復對掌上肌腱斷裂術后功能恢復影響的案例分析
盛堯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探討早期不同康復治療手段和康復訓練方案對于掌上肌腱斷裂術后縫合康復的影響。方法:針對掌上肌肌腱重建術后早期采取一些列的康復治療以及康復訓練手段,采用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AM)測定法進行測定,8周后進行二次測定。結果:經過8周的康復訓練后TAM測試等級達到優(yōu),在通過肌貼等支持帶的防護下能正常的進行訓練與競賽。結論:對于運動員而言,掌上肌腱損傷后早期康復介入能有效促進手功能的恢復,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體能恢復性訓練須同步進行。
腕部肌腱 掌上肌腱 康復訓練 功能恢復
腕部肌腱斷裂手外傷中十分常見,肌腱修復后的黏連、腕部以及手指ROM的降低、本體感覺缺損是影響腕功能的主要因素,一般康復方案已無法滿足即將面臨大賽的運動員的需求,對于掌上肌腱縫合術后的早期康復治療以及加速傷肢功能恢復的報道較少,現就我國現代五項隊某主力男隊員右手掌上肌腱縫合術后康復進行探索性研究,以尋求一種科學、安全、有效的在時間里促進掌上肌腱術后上肢功能恢復的方法。
1.1資料
該研究的對象為國家現代五項隊主力男隊員1名,2015年4月1日,在擊劍訓練中劍條意外斷裂導致持劍手腕部開放性損傷,診斷為右手掌上肌腱近腕端開放性斷裂,無神經損傷,當日清創(chuàng)并進行手術8字縫合后熱塑夾板固定。
1.2康復方法
1.2.1術后24h
熱塑夾板固定,維持腕20°屈曲、掌指關節(jié)50~60°屈曲、指間關節(jié)允許伸直位固定,對手指以及小臂進行手法梳理,先對小臂腕屈肌群進行由遠心端至近心端進行按摩梳理2min/次,而后再對手指進行按摩梳理3min/次,2次/d。手指活動,小幅度被動屈曲,主動伸直,維持3s/次,每次4~5個循環(huán),2次/d,小幅度輕柔活動,以患者的疼痛閾為判別標準。
1.2.2術后第一周
⑴熱塑夾板固定。⑵手法梳理以及手指活動同術后24h,維持3s/次,10~20次/組,3組/d,小幅度輕柔活動,以患者的疼痛閾為判別原則。⑶微抗阻手指主動伸展,活動3組/d,10~15次/組。⑷加壓冰敷,在保護傷口的情況下使用Game Ready冰敷機對整個手腕小臂進行加壓冰敷,溫度設定為10℃,時間為15min/次,3次/d。
1.2.3術后第2~3周
⑴熱塑夾板固定。⑵手法梳理以及手指活動同第一周,手指活動課加入皮筋彈力練習以及一些本體感覺訓練,無主動屈曲手指動作。手法治療時可避開傷部,主要手法為推壓、指揉、撥彈,以患者的疼痛閾為判別原則。⑶傷口閉合后超聲治療。⑷手腕運動可在手指保持屈曲的狀態(tài)下做靜力性微抗阻練習,維持3~4s/次,3~4組/d,5~6次/組。⑸加壓冰敷,在保護傷口的情況下使用Game Ready冰敷機整個手腕小臂進行加壓冰敷,溫度設定為1℃,時間為15min,3次/d。
1.2.4術后第4~5周
(1)第四周:手指可以加獨立的屈曲指尖和遠端指關節(jié),加入手指皮筋彈力練習,屈曲維持約5s/次,4~5組/d,5~6次/組;手指伸展運動。手指每個關節(jié)都可以進行主動伸展,5~6組/d,6~7 次/組。手腕運動可在保持屈指狀態(tài)下做背伸練習,4~5組/d,7~8次/組。(2)第五周:手指屈曲運動時加入輔助以幫助關節(jié)屈曲度,活動方案同第四周,手腕可加入內外旋練習。手法治療時可避開傷部稍加力,對掌上肌腹部可稍加按壓等手法,以患者的疼痛閾為判別原則,3次/d。(3)超聲治療,蠟療,針灸等物理治療(4)加壓冰敷,在保護傷口的情況下用Game Ready冰敷機整個手腕小臂進行加壓冰敷,溫度設定為10℃,時間為15min/次,3次/d。
1.2.5術后6~8周后
加大手指、手腕主被動訓練的時間和強度,運用彈力環(huán),橡皮泥等進行手指力量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并逐漸加大訓練負荷。該階段主要為手指手腕的力量和協調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酌情調整訓練強度與計劃,每次訓練結束后都需進行冰敷。
患者傷后院后24h內給予患側手總主動活動度測定(total active movement,TAM)[1]將掌指關節(jié)、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主動屈曲度之和減去各關節(jié)主動伸直受限度之和,即為該手指TAM,然后與健側手指活動度相比較。優(yōu),活動范圍正常;良,患側TAM>健側75%;可,患側TAM>健側50%;差,患側TAM<健側50%。經過八周康復訓練TAM 評定標準為優(yōu),患者可在肌貼等支持帶的防護貼扎下正常進行競賽訓練。
掌長肌為小梭形,約有14%的人群在一側或雙側,但其作用并不消失,此肌有一短的肌腹和一長的肌腱,起于肱骨內上髁,止于屈肌支持帶遠側和掌腱膜,由正中神經支配(C7和C8),主要作用為屈手(在腕)和緊張掌腱膜。該肌腱的損傷較少,且功能較相對于其他屈肌群較小,但手術對整個手腕功能影響較大[2]。肌腱損傷的功能恢復,準確精細的手術是功能恢復的前期,而早期的康復訓練在實際運用中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制動4周后肌纖維明顯萎縮,同時使關節(jié)活動度下降。早期康復通過早期的被動及主動運動以保持關節(jié)活動和恢復肌力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連萎縮[3,4],運動員對功能恢復的要求較常人更加高,手術的結束也就意味著康復治療及訓練的開始。雖然早期活動可避免粘連并改善肌腱滑動功能,但存在再次斷裂的風險[5],所以必須根據肌腱修復的特點來進行康復方案的布置,特別是術后2周因肌腱修復達到增殖高峰,組織增生,腫脹明顯,脆性大,容易斷裂[6],故在術后纖維組織增生階段的康復中必須循序漸進,嚴格根據術后時間來進行康復訓練,每次康復或訓練后必須要進行加壓冰敷,以減少滲出,緩解腫脹,同時后期的超聲療、蠟超、針灸等對患肢恢復均有較好療效。從4月1日受傷至6月2日參加現代五項亞錦賽暨里約奧運會資格賽獲得奧運資格,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不僅要對患肢進行康復的同時,體能訓練以及技術訓練在整個康復進程中需要同步進行。游泳訓練在傷口閉合后才能進行,前期主要為手腕在防護下做水中打腿訓練,后期根據手腕狀況在護具防護下加入上肢劃水訓練直至正常訓練。擊劍訓練前期主要為步伐訓練,第五周開始在護具防護下逐漸加入持劍無對抗、交鋒訓練,而后逐漸過渡到刺靶、對抗訓練。第四周開始進行持槍訓練,馬術訓練在第五周開始,所有訓練均根據專項訓練特點和需求進行貼扎防護。在整個康復訓練和體能、技術恢復性訓練實踐中實施者必須平衡好三者的關系,根據患肢狀況調整訓
練和治療計劃。
腕部掌肌腱術后早期康復介入對手功能恢復有較好效果,但目前仍然缺乏最佳的標準化康復護理流程,因此需要不斷的探索與總結經驗,同時體能、技術恢復性訓練在整個康復進程中必須同步進行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運動員運動表現以及競賽能力的恢復。
[5]Mehdi Nasab SA,Sarrafan N,Saeidian SR,et al. Functional outcome of flexor tendon repair of the hand at Zone 5 and post operative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fingers[J]Pak J Med Sci,2013,29(1):43-46.
[6]顧玉東,王澍寰,侍德,等.手外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41-42.
[1]顧玉東.手部肌肌腱修復后評定[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16):134.
[2](加)基思·L·莫爾,(美)阿瑟·F·達利.臨床應用解剖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37-747.
[3]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187-188.
[4]蔡仁祥,周禮榮,王偉,等.手部肌腱損傷后的系統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1(1):35-36.
G804.5
A
2095-2813(2015)12(a)-001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