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鈺馨
2015年10月18日晚19點,由托馬斯·奧斯特瑪雅(Thomas Ostermeier)主講,田曼莎主持的藝術(shù)講座《莎士比亞的文本解讀與舞臺呈現(xiàn)》在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舉行。托馬斯·奧斯特瑪雅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德國導演之一,其導演的《哈姆雷特》等多部作品,成為了世界最受關(guān)注的作品,他也是德國最年輕的柏林紹賓納劇院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奧斯特瑪雅的作品屢獲大獎:《一報還一報》獲弗雷德里希-魯夫特大獎,《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獲法國文學評論大獎最佳外國演繹獎,《哈姆雷特》獲得巴塞羅那評委會獎。2011年奧斯特瑪雅因其眾多作品的卓越成就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大獎。
奧斯特瑪雅在邵賓納劇院的近期作品包括易卜生的《人民公敵》(2012)、根據(jù)托馬斯曼和馬勒作品改編的《威尼斯之死/亡兒之歌》(2013)、麗蓮·海爾曼的《小狐貍》(2014)以及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2015年5月,他導演了雅思米娜·雷札的新劇《貝拉的形象》。
講座一開始,奧斯特瑪雅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那邊是誰?從《哈姆雷特》劇本中的第一句臺詞出發(fā),引申到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我們是誰?我們面前的是誰?是有人扮演的角色嗎?是有人帶著面具嗎?如果我們生活在我們都不能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的社會,我們應(yīng)該如何生活呢?奧斯特瑪雅認為,《哈姆雷特》以這樣的一句臺詞開頭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他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的角色與其本身的角色是不同的,我們都在名字下隱藏著一個自己。他坦言導演《哈姆雷特》的初衷便是希望探究自己是誰,這樣的一個想法促使他深入地探究《哈姆雷特》。
奧斯特瑪雅認為《哈姆雷特》中值得討論的是本我的展現(xiàn)。人是生活在一個由規(guī)則構(gòu)建的世界里,那么人一定就會有三種不同的樣子:我們想要成為的人,我們被允許成為的人,我們真正內(nèi)心存在的人。這樣的三種形態(tài)在社會的規(guī)則下互相撞擊也互相接納,缺失任何一種都會造成社會規(guī)則的毀滅。但這也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只能在這些角色里切換,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如果放置在戲劇作品中,角色的設(shè)置是由情境所帶領(lǐng)的,我們沒有權(quán)力去總結(jié)角色的人性。談及《理查三世》,導演認為,角色的“扮演感”并不是不好的東西,這正是一種正在進入狀態(tài)的表示。演員本身是一個角色,他正在扮演的也是一個角色,這種“扮演感”也是一種身份之間的碰撞,表明演員的內(nèi)心正在接納角色,慢慢進入角色的規(guī)定情境之間。而與之相對,他認為“假裝地扮演”并不是好的方式,他并不希望自己的演員去試圖“成為那一個人”。
每個人都在表演一個自己,我們的本我和自我之間也存在表演的成分,這在現(xiàn)在的社會并不新鮮,但是莎士比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討論了這一點,利用不同的媒介和臺詞的拼接,在不同的劇本里都表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哈姆雷特》還是《理查三世》都包含了相當篇幅的扮演成分,這點是無法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