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理
綿州行吟
■張懷理
從我辦公室的窗戶看過去,目光總會和越王樓不期而遇。窗戶的方框,恰如照片四邊的線條,包圍住這一幀畫圖,實在是美到極致。恰有嘉來華庭和富臨外灘兩座高樓作為近景,越王樓又是自覺地退到稍遠(yuǎn),這幅圖畫就有了縱深。越王樓在圖畫的深處,挺拔直立,寫意巍峨。越王樓的身后,是藍(lán)天白云,越發(fā)映襯了建筑的瀟灑。
一直都想走到近處去,和越王樓有個零距離的接觸,但總未成行。不是沒有時間,只是聽信了距離產(chǎn)生美這句話。怕真去了,有了究竟,會損壞觀看圖說話的興致。有個夜晚,我來辦公室加班,偶爾從窗戶看去,只見亮化了的越王樓金碧輝煌,光芒四射。近處的兩座高樓有如兩道開啟的幕布,越王樓挺立中央,如獨唱的男人,風(fēng)流倜儻。遠(yuǎn)眺越王樓,真的很美。
我是有些孤陋寡聞的。早年來到綿陽的時候,隱隱聽說過“越王樓”這三個字,但以為說的別處風(fēng)景,就未往心里去。直到后來重建越王樓,仍然不知該樓為何物。問了一些人,都說不知道。后來一個文化人告訴我,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啊,難道你不明白?我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那個勾踐,怎么會來綿陽,難道是出差?就是出差,三天兩頭就回去了,在這里會有什么建樹呢?直到從窗戶看過去,那里有了腳手架,有了工人的忙碌,我還是一頭霧水。我也許就是個笨人,知道鐵牛廣場的鐵牛,知道西山公園的蔣琬,甚至知道富樂山的三國故事,知道平陽漢闕的來歷,就是不知道越王樓。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我,越王樓是古代四大名樓之一,杜甫的“綿州州府何磊,顯慶年中越王作”和陸游的“圖畫越王樓,開緘慰別愁。”都是說的這里,我才大吃一驚,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困惑。
原來這座樓是唐太宗的第八個兒子修建的。這個人的名字叫李貞,時年任綿州刺史。李貞不是皇后嫡生,自然在京城沒了位置,多處挪動,后來做了綿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據(jù)說李貞借鑒了洛陽、長安等地樓宇的修建方法,歷時三年,耗資50萬銀兩,把個越王樓修建得巍峨挺拔,富麗堂皇。遙想當(dāng)年的李貞,也是夠辛苦的。車馬勞頓,外出考察,畫圖描像,臨摹丈量,該有多么刻苦。也有遴選精英,規(guī)劃設(shè)計,招攬工匠,大興土木,該是多么仔細(xì)。還有監(jiān)督視察,獎勤罰懶,催促進(jìn)度,晝夜不怠,該是多么認(rèn)真。樓是好樓,但也經(jīng)不住戰(zhàn)火繚繞。后來毀了修,修了毀,如此反復(fù),歷經(jīng)唐宋明清?,F(xiàn)在的越王樓,就是在古代越王臺遺址上修建起來的。
我一直不甚明白,為什么在古代四大名樓中,唯獨越王樓沒有流傳下浩大名聲。耗資巨大,工期漫長,樓宇巍峨,詩文無數(shù),怎么會落得連綿陽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歷史呢。我也在想,李貞的這50萬銀兩是哪里來的,靠自己的工資,申請上面的撥款,都有點說不過去。
據(jù)傳黃鶴樓原來是個酒肆,為辛姓人家所開。辛家人是老實人,生意做得實在。一天來了一個道士,為感千杯之恩,遂在墻上畫下一只黃鶴。這只黃鶴可以從墻上飛下來,翩翩起舞。后來圍觀者甚眾,生意由此更好。過了10年,道士復(fù)來,曲笛吹奏,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jì)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據(jù)說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開始叫“岳陽樓”。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yáng)天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并請好友、文學(xué)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后來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dāng)場一氣寫下了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這也許才是道理。名樓總會有留名的緣由。黃鶴樓至少給我們傳遞了一種助人為樂和懂得感恩的信號。沒有道士的樂善好施,沒有辛氏的感恩戴德,或者就沒有黃鶴樓。還有岳陽樓的將相同臺,滕王閣的詩文浩蕩也許都是留存的依據(jù)。而越王樓,一個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樓宇,總是撩不開歷史的塵埃而被淹沒。即或是文人來了,也難有激情和想象,應(yīng)景地潦草幾筆,經(jīng)不住沉淀??v觀李貞這個人,除去帝王之后以外,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官員。雖有善射好騎的本領(lǐng),有精通歷史詩文的才干,但又偏聽偏信,妒忌英才,貶退直言,是個典型的有才無德者。后來起兵造反武則天,兵敗被困,自縊身亡。我想,那些銀兩,那些功夫,如果用在百姓的生計上,也許真正的樓宇就該是李貞的了。只是那樓宇不是李貞自己建造,而是后人所壘。那樣,以李白、杜甫、陸游的才氣,總會有華章流下來罷。從古至今,我們總是會走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一心想用壘筑樓宇來流芳百世。其實錯了。戰(zhàn)火紛飛,雷電風(fēng)霜,薪火點點,地震隆隆,哪里就能夠流傳下來。我想真正能夠流芳百世的的,莫過于那些捍衛(wèi)江山的金戈鐵馬,莫過于那些打理朝政的愛民如子,莫過于那些畢生修養(yǎng)的端正品行,莫過于那些激情飛揚(yáng)的詩意文字。
看來,越王樓只有遠(yuǎn)眺,才是上好的風(fēng)景。走得近了,也就只是個喝茶品茗的好去處。泡一壺觀音,邀三五好友,暢談歷史與人生,應(yīng)該是不錯的。
從綿陽出發(fā),過梓潼往北行,七曲山就近了。
七曲山的得名,不是山勢有多彎曲,而是說的山腳下的潼江,繞來繞去,流連忘返,雖七折依然不肯離去。
最先涌入眼簾的,應(yīng)該是七曲山的柏樹了。這些柏樹,遠(yuǎn)看綠蔭蔽日,波濤洶涌,近看滄桑挺拔,剛直不阿。據(jù)說這些樹都有自己的檔案,是國家的保護(hù)樹木。七曲山的柏樹,又名張飛柏。據(jù)說當(dāng)年張飛率兵從閬中出發(fā),正值夏日炎炎,遂命士兵沿途栽樹,用以乘涼。那些柏樹植于路旁,于是瘋長,就有了“早上栽樹,下午乘涼”的話題。后來從閬中到梓潼的這條路,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翠云廊。七曲山或者是當(dāng)年的驛站,所以柏樹成林,蔚為壯觀。
但是七曲山的聞名遐邇,不是因為潼江的流連忘返,也不是因為張飛柏的遮天蔽日,而是因為有大廟。史料記載,七曲大廟始建于晉朝,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數(shù)代的修造和擴(kuò)建,成為四川北部地區(qū)現(xiàn)今保存較好的一組結(jié)構(gòu)頗具氣勢、體系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實,大廟的出名,亦不是建筑的本身。之所以名震中外,還在于廟里的風(fēng)云人物。如張亞子,如關(guān)云長。
七曲大廟里,有一尊財神,香火很旺。此神不是頭頂烏紗帽,唇蓄八字胡,手托金元寶的那個老頭兒。他是蜀漢王朝的大將軍,劉備的拜把兄弟,姓關(guān)名羽,字云長。 三國里的關(guān)公驍勇善戰(zhàn),馳騁疆場,所向披靡,應(yīng)是舉武。但在七曲大廟里,他搖身一變,卻成了財神。這也許就是七曲大廟的與眾不同罷。關(guān)羽來了,騎的是千里赤兔馬,提的是偃月青龍刀,蜀權(quán)的建立,云長功不可沒.。關(guān)公是典型的國字臉,面色足赤,義字當(dāng)頭,十分男人,有別號“美髯公”。當(dāng)年曹操落入其手,關(guān)公念其舊情,遂撒手放掉。有出京劇,名叫《捉放曹》,說的就是這件事。這樣看來,關(guān)公是個有膽、有情、有義的人。
我想,關(guān)公如果沒有兒時的月下舞槍,林中揮刀的這般苦練,沒有少時讀四書,背五經(jīng)的這般勤學(xué),他是一定沒有資格和劉備之流談?wù)摻缴绠偟?。所以,我贊同拜神莫如拜人的說法。神仙們說到底,是玉皇大帝的一紙委任狀,招呼一個有點親戚關(guān)系的爺們兒,去擔(dān)任個職務(wù),賺點人間香火。至于敬不敬業(yè),勝不勝任,從不考核。只有活生生的人,經(jīng)過了戰(zhàn)爭的考驗,大家認(rèn)同,順乎民意,那才可靠??梢赃@樣說,神給予的,那是施舍,人給予的,才是精神。 況且,財富不是那個手拿元寶的老漢兒所能給于的。大家都伸著手,他能有多少?財富是靠自己的奮斗得來的。而奮斗,就要有本領(lǐng),有能力,有知識,有才華。此外,還要誠信,講義氣。所以,讓關(guān)云長管理財政,是恰到好處。
七曲大廟里,香火最旺的,莫過于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的拜者如潮,不是他的個子有多高,也不是他的噸位有多重,而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關(guān)于文昌帝君的傳說,版本頗多。有人說是主持文運(yùn)功名的文曲星,有人說是越西彝人張亞子。我是信其后者的。在人們的傳說中,張亞子身上也不乏傳奇色彩。據(jù)說張亞子的出生,是血蟲化為金蛇,金蛇進(jìn)而化作肉身。還傳說張亞子就讀于蜀都之時,是個走讀生,來回騎的是觀音菩薩顯靈送的一根竹竿。那竹竿只要被亞子往胯下一夾,就變成了一匹長著鹿角、馬面、驢身、牛蹄的四不像奇獸,后來人們把這匹奇獸叫做驢特。張亞子在蜀都,拜了眾多滿腹經(jīng)綸、學(xué)富五車的先生為師,勤學(xué)苦練,獲益匪淺,學(xué)業(yè)突飛猛進(jìn),在文賦詩詞、音樂、建筑、醫(yī)藥等方面造詣都很深。后來張亞子的母親戚氏屢遭仇人迫害,為躲避仇家,張亞子從越西出發(fā),準(zhǔn)備到長安投奔好友姚萇。途徑梓潼時,見民風(fēng)淳樸,出產(chǎn)豐富,七曲山同故鄉(xiāng)金馬山神似,便決定在此定居,廣行善舉。再后來,張亞子幫助姚萇打苻堅,屢立奇功,建立了后秦。最后臨陣戰(zhàn)死,姚萇在梓潼為之立祠祭祀,稱為張相公廟。據(jù)傳,張亞子也是一個義孝兩全的男人。他一生為解除百姓疾苦,以懸壺濟(jì)世,行醫(yī)治病為業(yè)。史書記載,有一年瘟疫橫行,死了很多人,張亞子就按照《大洞仙經(jīng)》里的療法治病,把瘟疫治好了。七曲大廟里還有一個小廟,叫瘟祖殿。瘟祖乃文昌帝君的化身,他右手持如意,左手形似鷹爪。相傳文昌帝君在敕法臺曾降服五瘟,專司”收瘟攝毒、掃蕩污穢“之職,保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瘟祖雖然面目猙獰,但遮掩不住那顆善良的心和濟(jì)世救人的美德。張亞子先生也是一個孝子。一次,其母生了膿瘡,張亞子就用嘴巴把膿水吸掉,才讓母親好起來。還據(jù)傳,張亞子的母親被惡霸誣陷偷了他家的糧食而被拘押。為了救母,張亞子借邛海水作雨,水淹貪官,卻把整個邛城給淹沒了。因淹沒了許多無辜的人,被罰為邛池龍,并深困熱沙中,被海中小蟲叮咬嚙嚼,痛苦不堪,后遇文殊菩薩點化,皈依正道,才得解脫。
這些斷斷續(xù)續(xù)的線條,還是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勤奮、善良,仗義、孝道的好男人。尤其是這個男人還犯過錯誤,誤傷過好人,后來改好了,很讓人信服。雖然歷史上唐玄宗封其為左丞相,唐僖宗封其為濟(jì)順王,元仁宗敕封其為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但這都不是人們膜拜的依據(jù)。真正為我們敬仰的,還是張亞子先生還未走上神壇的那些經(jīng)歷和品行。神仙也好,帝君也罷,只不過是人們對命運(yùn)多難的敬畏,那也只能是敬而遠(yuǎn)之。只有從凡胎降生,有著喜怒哀樂,有著善良笑容,甚至是會犯一點錯失的活生生的人,才會與我們有更多的感情聯(lián)絡(luò)與溝通,才會收到我們的敬重,從而去膜拜。張亞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走近七曲山,我才知道,這座山不僅是文化的、宗教的,歷史意義上的山,更是哲學(xué)意義上的山。
回頭望去,報恩寺高大巍峨。
在“地處邊陲,界在氏羌”的四川平武,有一座“深山宮殿”,名叫報恩寺。
平武報恩寺的建筑,讓人很震撼。這座明代建筑,據(jù)說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宮殿式的佛教寺院。整個院落坐西向東,沿一條中軸線對稱排列。走鐘樓,過寶殿,停鐘樓,到閣前,一路飛檐走壁,一路金碧輝煌。由于完全仿照紫禁城而建造,又被后人譽(yù)為 “深山宮殿”。廟寺用清一色珍貴楠木建成,規(guī)模宏大,布局和諧,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精美絕倫,被中外建筑專家譽(yù)為“明初罕見之遺構(gòu)”。據(jù)導(dǎo)游介紹,其大悲殿中用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像,華嚴(yán)藏中的轉(zhuǎn)輪經(jīng)藏和泥塑蟠龍,以及遍布全寺的彩繪壁畫,都是世間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
我在驚訝古代工匠的智慧技藝以及中華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的同時,也對這座既似宮殿又如寺廟的建筑充滿了好奇。說是寺廟,怎會和紫禁城雷同,說是宮殿,又怎么有那么多的佛教蹤跡?還有那“當(dāng)今皇帝萬萬歲”的牌位,是有怎樣的背景?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為我們提供了解密的鑰匙。
這里,原來是一座宮殿。相傳,明宣德年間,時任龍州宣撫司土官儉事的王璽,進(jìn)京朝貢,來到紫禁城。見其紅墻綠瓦,飛檐凌空,金壁輝煌,好生驚訝。夜里,王璽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看著皇帝的鑾殿,想到自己的土王府,天上人間,心難平衡。突然想起一句俗話:“山高皇帝遠(yuǎn)”。是啊,本官品雖不高,位雖不顯,但占地理優(yōu)勢。在深山造一座宮殿,自己享受,有誰知道?于是,翻身起床,求京中好友,引見了建造紫禁城的工匠,重金相聘,帶回龍州。
七年之后,一座小紫禁城在龍州平地而起。看到這座金壁輝煌的建筑,王土官心花怒放,倒背著雙手,邁著四方步,儼然一個土皇帝,只差沒有群臣山呼萬歲了。
正得意,卻走漏了風(fēng)聲,皇帝詔其進(jìn)京問罪,并派欽差大臣調(diào)查。王土官慌了神,一紙密信,帶與其妻。王氏夫人沉重應(yīng)對,接到王璽密信,遂令雕工塑匠增制天王金剛,趕造觀音佛像。還設(shè)立了“當(dāng)今皇帝萬萬歲”的九龍牌位。那位欽差大臣亦是個等閑之輩,一路游山玩水,抵達(dá)龍州時,小紫禁城已搖身一變,成了廟宇。呈現(xiàn)在欽差大臣前的,是“報恩寺”三字金匾,威武雄壯的天王金剛,慈祥肅穆的千手觀音。王氏夫人又以金銀美女賄賂,欽差大臣享用之后,回朝竭力為王璽美言。最后,皇上赦了王璽死罪,又將“報恩寺”賜為“敕修報恩寺”。至此,深山宮殿搖身一變,成了報恩寺。
宮殿變寺廟,只這一個變字,就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迪。
據(jù)說,王璽原來是浙江的一個書生,因有學(xué)識和政績,被提拔使用。王璽來到平武,這里盛產(chǎn)黃金,或得益于自己做生意,或得益于官場潛規(guī)則,于是有了許多的錢。錢一多起來,腦袋就容易發(fā)熱,再加上大權(quán)在握,大腦就徹底膨脹起來。高高在上唯我獨尊,把誰都不放在眼里,就要稱王稱霸。人啊,根正苗紅是好事,學(xué)識淵博也是好事,有過一些善舉更是好事。但是,切記不要把這一切當(dāng)做資本,與生活討價還價,無滿足私欲。要時時修煉,做一個高尚的人。王土官的膽大妄為,還來源于“山高皇帝遠(yuǎn)”的信條。以為距離是信息的屏障,深山是證據(jù)的掩蓋。所以,什么朝綱,什么政令,什么規(guī)矩,都可以不要。中國有句名言,叫做“慎獨”,是說在越是沒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越是要謹(jǐn)慎,越是要管理好自己。只有這樣,才可以達(dá)到人生的崇高境界,成為有用的人。
王璽犯的是死罪。修金鑾寶殿,算另立“中央”;想當(dāng)土皇帝,是有篡權(quán)野心。這些都是殺頭之罪。此案被擺平,說明了腐敗的能量。欽差大臣是典型的腐敗分子,公務(wù)在身,還一路游山玩水,耽誤了取證的時機(jī)。到了地方,不作深入了解,不走訪群眾,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末了還收受賄賂,玩美女,斂錢財。這樣調(diào)查,結(jié)果不言而喻。夫人參政是腐敗的另一種表現(xiàn)。王氏平時的表現(xiàn)不得而知,但與丈夫串供,毀滅證據(jù),向官員行賄,于法理都難容。
王璽能夠逃脫法網(wǎng),除了金錢的功能以外,還有一種賄賂,就是精神賄賂。說好聽的,向上級表“忠心”。一句“當(dāng)今皇帝萬萬歲”,把自己的罪行遮掩得嚴(yán)嚴(yán)實實。報恩,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滴水之恩,當(dāng)做涌泉之報。但在私欲膨脹的人身上,這個報恩就變了味。而報恩,是官場最喜歡聽的兩個字。我們要明白,臉上堆滿笑容的人,一定要對其提高警惕。那些“萬歲”不離口的人,也許心里就充滿了殺機(jī)。
報恩寺的建筑氣勢宏偉,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布局合理,融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shù)為一爐,集儒、釋文化與民間傳說之大成。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物質(zhì)財富,讓我們后人引以為自豪。報恩寺的傳說,故事婉轉(zhuǎn),人物活潑,繪聲繪色。融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為一爐,集法規(guī),政令,紀(jì)律為一體。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后人引以為思索。
回頭望去,平武報恩寺,是一座建筑,是一篇傳說,也是一個啟迪。
在綿陽城區(qū),鐘鼓樓是響亮地名之一。有人問路,回答總是鐘鼓樓往前走,或者是鐘鼓樓拐右行。鐘鼓樓大抵是綿陽城區(qū)的一個坐標(biāo)性名字。
現(xiàn)在的鐘鼓樓,鼓早已不知去向,只有鐘,還挺立在那里。而且這鐘,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的時鐘,不是那種用木杵去撞的那種金屬鑄就的洪鐘。時針和分針交替前行,標(biāo)示出這個城市的腳步。
大凡歷史悠久并具有規(guī)模的古老城市,都應(yīng)該是有鐘鼓樓的。諸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的鐘鼓樓,均聲名遐邇。鐘鼓樓的建造,大抵有三種地方:一是城市的中心廣場,二是古代的宮廷,三是舊時的廟宇。宮廷作為節(jié)制禮儀之用,廟宇作為禱告祭祀之用,唯有城市中心廣場,專司報時之職。古時城市多有宵禁,早上鐘聲一響,城門開啟,傍晚鼓聲一傳,城門關(guān)閉。因此有暮鼓晨鐘一說。
我們這個城市,鐘鼓樓應(yīng)該是專司報時之責(zé)的。我們這個民族,在沒有時鐘之前,記時主要靠日圭和漏壺,老百姓全靠鐘鼓樓傳遞報時的信息。所以,市井里的鐘鼓樓,說到底是一種民生工程。遙想當(dāng)年,鐘鼓樓內(nèi)應(yīng)是相當(dāng)忙綠。三五漏壺,或沙或水,或流或漏??潭染珳?zhǔn),示意明確。三五漢子,輪流值守,時辰一到,拼盡全身力氣,或推動木杵,撞向洪鐘;或舞動大棒,擂向響鼓?!斑圻邸敝?,“咚咚”之音,便穿越大街小巷,直入耳膜?;蛘?,城門開了,百姓魚貫出入,或忙碌于商鋪店面,或休閑于茶樓酒肆。或者,城門關(guān)了,黎民推門入室,或圍坐于粗茶淡飯,或交流于街市見聞。那個時候,不是舉目看太陽,而是側(cè)耳聽鐘鼓。
現(xiàn)在的鐘鼓樓,不再是紅墻綠瓦,飛檐翹角,而是現(xiàn)代的鋼筋水泥,機(jī)械科技。黑色大理石的鐘面,銀色金屬的指針,展示著時代的進(jìn)步。不過,那鐘聲還是遠(yuǎn)古的“咣咣”之音,飛翔在城市上空,警醒我們,時光流逝,不敢懈怠。只是可惜,汶川大震的時候,那座大鐘的時針,永遠(yuǎn)地指向了下午兩點,分針也在二十八分停留下來。鐘鼓樓的時鐘,凝固在一場巨大的災(zāi)難中。
我常常在想,鐘鼓樓的時鐘何時才能走起來,化靜止為動態(tài)。現(xiàn)代人也許有了更方便的計時器具,比如手表,比如手機(jī),實在是舉手之勞。但是,手表多為飾品,手機(jī)畢竟不太方便。唯有那鐘鼓樓的時鐘,低頭不見抬頭見。所以,我還是希望那時針能夠為這座城市而旋轉(zhuǎn)。一座城市,不能只在大街上才可以看見流動,看見活力。在視野不能觸及之處,我也想聽聽這座城市的腳步,聽聽這座城市的心跳。那“咣咣”之聲,真的讓人不敢怠慢,不敢停留。
地震給我們帶來了災(zāi)難。很多時候,看見鐘鼓樓時鐘的指針,我就有一種心痛的感覺。山搖地動,翻江倒海,家毀人亡,山河破碎。我想,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一刻。地震過去已經(jīng)三年了。三年,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民族血脈的澎湃,災(zāi)區(qū)民眾的堅韌,讓我們從悲壯走向豪邁。我們慶幸生活在這個時代。但是,我們可以深情緬懷死難的同胞,卻不可以深陷災(zāi)難的痛苦。我看過一篇文字,題目叫做《北川最好還是北川》。文章說,北川是質(zhì)樸的,不喧嘩不浮躁,就像山里的老臘肉。我們除了給予災(zāi)難的心痛,建設(shè)支持,民生的關(guān)注以外,最好不要去打擾他們。畢竟,災(zāi)難過后,還要走下去。我想,綿陽城區(qū)的鐘鼓樓的時鐘,應(yīng)該走起來。如果一定要成為那個時刻的見證,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災(zāi)難,也可以挪動至博物館,以示后人。汶川映秀鎮(zhèn)時間指示的雕塑,莊嚴(yán)肅穆,端莊大氣,真是很好。但是一個城市不可以沒有鐘聲,不可以沒有腳步,不可以沒有心跳。
災(zāi)難不能忘記,但我們還得走下去,因為時間不會停留。
故鄉(xiāng)有一小鎮(zhèn),因一石頭牛坐臥于南端,故名石牛鋪。那鎮(zhèn)子不大,石頭牛也無什么名聲,因此未往心里放。那次回去,聽見那里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還有鑼鼓嗩吶的伴奏,就有些好奇。正好無事,遂走過去看看。
遠(yuǎn)遠(yuǎn)看見一個紅布棚子,如一只擱在坡上的采蓮船,只是無五顏六色的花,渾身一味地紅著。那里的人正在朝拜,跪著磕頭的,點香作揖的,很有些忙綠。沒想到如今這石牛,竟然走紅于我的故鄉(xiāng),就很有些詫異。待人散了,走上前去,看個究竟。
那石牛二米長短,安詳?shù)嘏P著。尾搭后脊,頭偏右側(cè),靜靜思索,泰然處之。棚子的門楣上,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曰:牧來不吃溪邊草;下聯(lián)曰:牽回難耕隴上田。心想,這對聯(lián)太實,石頭做的牛,不吃溪邊草,難耕隴上田,明擺著的,何必浪費筆墨。仔細(xì)一看,才發(fā)現(xiàn)門口有一香砵,滿是燃燒過的香蠟紙錢,地上散布著炮仗的殘骸。石牛的前面,還擱置著半瓶瀘州老窖,半瓶小磨香油。那是供品。這時,才覺到門柱上的對聯(lián)也有些妙處。不吃溪邊草,難耕隴上田,臥在這里接香火,受供果,何樂而不為。
旁豎一石碑,上書“大清咸豐八年”字樣。原來這石牛也有些時日了。凡古的東西,總是緣著奇的。或許這石頭牛還有奇妙的傳說,亦未可知。問近處一老者,他果然知道些許。
先前沒有石牛,這里叫永樂。七曲大廟的文章菩薩,放牧著母子二牛。一日突然不見了小的,四處尋找,緲無影蹤,原是跑到永樂來了。文昌菩薩欲趕回大廟,那牛盡管俯臥,毫無動靜。無奈,只好把它點化為石頭,于是便有了石牛。誰知那石牛并不安靜,白天臥著不動,晚上卻爬起來去啃地里的莊稼。誰也拿它沒有辦法。后來,文昌菩薩托夢給石牛的頭面人物,說是要仿照它的摸樣,再造一頭石牛,臥于鎮(zhèn)的另一端,相互牽制,便相安無事。頭面人物湊足分子,打造了石牛,果然平安。
這故事曲折生動,也很美妙。只是文昌菩薩牧牛這件事,有點不靠譜。菩薩不去普度眾生,卻當(dāng)放牛先生,總有不務(wù)正業(yè)之嫌的。后來一想,這樣也很好。文昌菩薩本是凡胎所生,少時也許就是放牛的孩子,偶爾做點孩提事宜,算是童心未眠罷。何況,菩薩放牛,說明放牛的亦可為菩薩,這意境也很美。在我們這個農(nóng)耕民族,放過牛的不在少數(shù),這多少也是一個向往,或者是個安慰。
現(xiàn)在這石牛,稱之為下石牛,也就是后來打造的那頭。文昌菩薩放牧的那頭石牛,也就是被點化的那頭石牛,在文革時期被人炸掉了,后來修馬路,被錘為碎石,鋪了路基。其時,下石牛也被炸過,只是炸壞了牛角,現(xiàn)在圈在那里的,是經(jīng)過“醫(yī)治”的。我想這文昌菩薩真是好人品,養(yǎng)出的牛也是勤勞的象征,哪怕粉身碎骨,也要鋪平人間道路。這真是難能可貴呢。
隔日,鎮(zhèn)上逢場,再去看石牛,只見燒香拜牛者甚眾。不覺好奇,上前打聽原委。有人因家里的耕牛生病,或者母牛懷不上崽,來這里燒香磕頭。這是可以理解的,牛是農(nóng)民的寶貝,是耕耘和豐收保障,總有照顧好的責(zé)任。一個中年男人,說家里最近買了一對架子豬,現(xiàn)在能吃肯長,誰知以后呢。所以來燒柱香。祈求石牛給點關(guān)照。我啞然失笑,牛保佑豬,這個男人真是好思維。想來也是,六畜興旺,并駕齊驅(qū),這老兄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正欲離去,卻見一中年婦女提著一只大紅公雞走來。她先燒上香火,再磕頭作揖一番,然后把雞冠掐破,倒提著公雞,讓雞血滴在石牛的額頭。見她招招有路,頭頭是道,我便問她求什么。她臉上一派得意,告訴我說,她是來求兒子的。我異常驚訝。她說她第一胎生了個女兒,家里人不高興,自己也不滿意,后來相求八方,幾經(jīng)周折,弄了張生二胎的準(zhǔn)生證,這回?zé)o論如何也得生個兒子。我心里一陣悲涼。求子心切,做了那么多手腳,本是不聰明的,更何況拜倒在牛的腳下。這無異于去刀削面館去買裘皮大衣,真是愚昧至極。
徘徊在石牛鋪,我思緒難平。這些關(guān)于石牛的傳說,真的很美,但現(xiàn)實的生活卻有些蹩腳。其實牛的精髓就在于勤勞,在于耕耘,在于開拓。而我們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飄渺的跪拜中。這個世界,所有的神仙,諸多的菩薩,都只能給我們一些精神的慰藉,其余的它們真的是黔驢技窮了。而我們卻把這種慰藉錯誤地當(dāng)成了現(xiàn)實,當(dāng)成了平安富足的依據(jù)。所以,在困難的時候,在曲折的時候,在貧窮的時候,在蒼白的時候,就只有跪下來。人啊,太不珍惜自己的膝蓋頭了。要知道,人在跪著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離倒下只差一步之遙。只有站起來,只有飛奔,只有跨越,才有出路。
當(dāng)我們雙膝跪著的時候,生活和命運(yùn)又怎么能夠站起來呢?
一直想去拜訪西山蔣琬墓,始因整日俗務(wù)纏身,難以成行。今日稍有閑暇,不敢逗留,匆匆來了。
陽光斜射,和風(fēng)宜人。蔣琬之墓,位于山巔,呈八面立體,身座檐頂齊俱,蔚為壯觀。此時游人稀少,拜者甚寥,正是造訪時光。想這蔣琬老先生,也許有些寂寞。這位蜀漢大司馬,在綿陽西山,就寢1700多年。寢墓幾經(jīng)損壞,“殘碑荒冢,字幾莫辨”。后綿州牧李象丙人等悉心重建,至今完好無損。
遙想當(dāng)年,蔣琬在赤壁之戰(zhàn)以后,追隨劉備入川,勞心勞力,輔佐社稷,功勛卓著,心中充滿景仰。于是席地而坐,含目習(xí)氣,對話蔣恭候。冥冥之中,居然一唱一和,對答之言,記憶猶新。
懷哥:在下為《綿州景語》而來,敬請賜教。自古山川風(fēng)物,蓋因人而靈動,因文而美妙。先生墓寢雖簡,但“忠雅開王業(yè),艱難繼老臣”,亦是千古佳傳,故冒昧打擾,欲與先生推心置腹,不知意下如何?
蔣恭候:詩人之說,當(dāng)如鬼神,信則其有,不信則其無。面臨江山社稷,置身君臣之間,義字當(dāng)頭,忠必在先。無巧不成書,無忠難做臣。雅乃為人之道,修養(yǎng)之首。雅者,學(xué)識也,大氣哉,大丈夫尤甚。至于繼承,乃是常理,先人瑰寶,怎敢棄之?故我只做了該做之事,不足掛齒。
懷哥:聞先生初入四川,任職廣都長,因其志不展,“眾事不理,時又沉醉”,劉備見之大怒,意欲誅之,被孔明所勸,才逃過一劫?
蔣恭候:那時年少輕狂,自以為是。不知成大事者,尤有修性,拋卻生澀,淡定于才,方可成器。遇事浮躁,抑或知難而退,當(dāng)乃人生大忌。幸遇諸葛,去表存里,諄諄教誨,救吾于倒懸。人生遇淑,實乃大幸。
懷哥:先生時任撫軍將軍,主政四川,諸葛亮率軍北伐,輸送兵員糧草,功不可沒。
蔣恭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金戈鐵馬,馳騁疆場,故是英武,但后方保障,搖旗吶喊,亦是戰(zhàn)場。江山社稷,大局為重,猶如下棋,各盡所能,全盤皆動,方可取勝。再者,在位于朝,理當(dāng)精心圖謀,恪盡職守。權(quán)責(zé)相當(dāng),豈敢視為兒戲!
懷哥:先生曾有部屬二楊,孤高傲慢,禮廉甚寡,造謠誹謗,詆毀名聲。先生力排眾議,泰然處之,其犯事入獄,并無落井下石之意,足見禮賢下士,胸襟寬闊。
蔣恭候:為政者,怎敢計較私己得失。山積微塵,方有萬仞,海納百川,才可浩淼。明察善斷,循法治國,定能威信層出。不喜阿順,不聽讒毀,就會眾望歸一。群臣悅服,樂于效命,才有振興。此正如吾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懷哥:新喪主帥,朝野惶懼,先生雖初總朝政,然鎮(zhèn)定自若,“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因此民心安定,惶懼漸盡。
蔣恭候:困苦既生,長嘆豈能變乎?危難既來,惶懼安能度之?所謂上蒼,其實只是慰藉,只有迎難而上,不懼艱險,才有崛起之日,重生之機(jī)。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傾斜,吾輩既是為政朝野,理當(dāng)引領(lǐng)士氣。
懷哥:諸葛亮卒后,先生被封大將軍,輔佐劉禪,主持朝政,統(tǒng)兵御魏,采取閉關(guān)息民政策,國力大增,真乃善計。
蔣恭候:俊杰需識時務(wù)。戰(zhàn)爭乃非兒戲,焉能逞一時之強(qiáng)。只有修養(yǎng)生息,通達(dá)國富民強(qiáng),才有鏗鏘言語之權(quán)利。如爾等時局,北非動蕩,中東戰(zhàn)亂,周邊躁動,此時只有沉重應(yīng)對,凝聚力量,才有來日長久安定。此為百年大計,乃高瞻遠(yuǎn)矚者之大謀略。善哉善哉!
懷哥:多謝先生教誨。
蔣恭候:客氣。
四川梓潼的七曲山,有一塊石頭,方正平坦。自古留下一個好名字,叫“夜夢床”。
“夜夢床”雖是一塊石頭,但因了古柏,因了大廟,亦因了張文昌的靈氣,就扶搖直上,成了仙物。特別是唐玄宗和衣而臥,好夢成真,終于將其躺成了一個傳說。
唐明皇李隆基的重臣安綠山,重兵在握,權(quán)欲膨脹,突然想當(dāng)皇帝了。于是率軍南下,直指長安。一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眼看江山動搖,老命不保,李先生急傾巢南移,逃往大后方,有天然屏障的盆地四川。
安綠山不忠不孝,是典型的叛逆。作為重臣,李先生待其不薄。雖帶兵有方,打仗勇敢,但李先生給其的權(quán)利和榮耀,亦是他人莫及。楊玉環(huán)更是愛意橫生,收其做干兒。就連安祿山魯莽中抓破玉乳,也不去聲張,自己包扎了事。據(jù)說女同志現(xiàn)在的文胸,還是貴妃發(fā)明的呢。真是母愛如潮啊。安綠山記不住這些,還是氣勢洶洶地來了。
亂軍中,國舅兼宰相的楊國忠被殺。楊貴妃在馬嵬坡的廟里,用李先生含淚賜的白綾自縊。可惜美酒醉出的容顏,華清池潤就的凝脂,就這樣煙消云散了。
李先生為保老命,一路南下。走秦嶺,度蜀道,過劍門,來到七曲大廟。天色向晚,夜幕降臨,想到江山飄搖,愛人玉隕魂消;想到一路勞頓,受氣受累,唐明皇不禁黯然神傷。推卻了御膳,辭別了宮女,喝退了侍衛(wèi),該一個人靜一靜了。焉然看見一塊石頭,方正平坦,就想躺下。于是,龍袍未解,閉上眼睛,和衣而臥。這樣的時候,就有了好夢。
突然,北面紅云滿天,雷聲轟隆。安綠山倒在血泊中,所率叛軍人仰馬翻。眾臣長跪,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唐明皇醒來,老淚橫流。事至如此,今生何求?有這一夢,足矣。
這時,有快馬來報:安史之亂平息,安祿山死于非命。李先生驚呆了,夢已成真。這石頭,神石啊。遂命人搬來筆墨,題下“夜夢床”三個大字,率部北還。
自此,這塊石頭不再普通。病了的躺上去,做個夢,下來就活蹦亂跳。窮了的睡下來,做個夢,起來就家財萬貫。沒有官爵的,只要躺下來,終會戴得烏紗帽;沒有媳婦的,只要躺上去,終會抱得美人歸。如今,石頭的表面,已光滑如鏡,不知有多少人在這里躺下來,做過夜夢了?
我想試試。我躺上去,閉上眼睛。周遭雖是嬉笑一片,但我卻極為認(rèn)真。人生的諸多不如意,道路的曲折坎坷,需要一個寄托。我多么希望躺在這里,沾點靈氣,由此改變命運(yùn),一路順?biāo)橈L(fēng),生活有滋有味。
誰知,在“夜夢床”躺下,居然無夢。心想的事,亦未有果。 難到我不是皇帝,這石頭欺負(fù)我?難道我心不誠,這石頭戲弄我?后來,我問詢了很多人,均搖頭晃腦,示意無夢。權(quán)高位重者無夢,一貧如洗者無夢,游手好閑者無夢,吃素念佛信者無夢。想這虔誠的等待,卻是白白浪費表情,就有了一絲遺憾。這還不如躺在自己的席夢思床上,夢雖不至,綿軟還在呢。
我想到了一句俗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夢者,欲望也。我明白了,夢想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內(nèi)容不同,希望各異。安綠山不忠不孝,其叛逆行經(jīng)有失天意,不得民心,失敗終是自然。唐明皇夢見叛亂平息,亦是自然。而我們的所思所想,有沒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所謂美好愿望,就是這愿望僅有美妙是不夠的,還要高尚,還要有善良。而我們的夢想,多半是天上拾得個金元寶,或者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這樣的夢,終是異想天開,難于成真。其實,夢只是個寄托,用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罷了。生活中的許多磨難,還要靠我們的勇氣去面對。道路上的許多坎坷,還需要我們的堅持去翻越。僅僅去依賴一個夢,來實現(xiàn)我們許多的奢望,那是很不現(xiàn)實的。況且,我們的很多夢想,是沒有憑據(jù)的。巧取豪奪,不勞而獲,花天酒地,紙醉金迷。這樣的夢,又怎能讓它成真呢?所以,不是“夜夢床”欺負(fù)我們,而是我們的夢想,還不夠善良。
看來,不是“夜夢床”不靈,是我們的欲望無效。
三臺縣城離我們居住的城市不遠(yuǎn),我們經(jīng)常來。因此,這里的每一處風(fēng)景,我們都很熟悉。
我們在縣城的賓館住下來,已經(jīng)很晚了。寂寥中,就有朋友翩然而至,邀請我們?nèi)ヅn^山喝夜茶。此牛頭山因了杜甫的逗留和詩書,便很有一些名氣,我們曾多次涉足。但是,有香茶喝,有大山侃,也是不錯的。于是,借了路燈的光亮,依了石階的梯步,奔牛頭山而去。
此時還是早春季節(jié),晚風(fēng)還能刺透毛衣。因此牛頭山除去賣茶的大爺和遙遙相對的杜甫老先生,幾乎無人。茶館早已打烊,朋友散煙點火說好話,又掏出工作證,說明我們不是壞人,大爺才為我們搬出桌椅,泡上茶水。
我們置身于山頂?shù)囊黄盏刂醒?。由于夜色,三把椅子,三副茶碗,三個男人,便獨立于世。白日里花的艷紅,樹的翠綠,以及悠揚(yáng)的人聲,消閑的腳步,都被夜色拒絕。
杜甫草堂大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老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又八個月。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已有了衰敗的跡象,就像這個夜晚,有些冷風(fēng)刺骨的感覺。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zhàn)亂,無奈之下,只好從西川節(jié)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jié)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在牛頭山的草堂里,杜甫依然筆耕不輟,留下近150首詩作。也是在這里,杜甫創(chuàng)作了被譽(yù)為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復(fù)河南河北》。杜甫在梓州的這些詩作,是他一生寫作的1400首詩歌的有機(jī)組成部分。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后,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
今天夜里,我們也和當(dāng)年的杜甫一樣,客居梓州。只不過杜甫是詩人,我們是茶客。只不過杜甫坐在這里是憂國憂民,我們坐在這里卻是悠然自得。我們坐下來,開始品茶。茶是香茶,座也是上座,但茶水順流而下,卻將我們的缺憾慢慢地侵泡開來。這個夜晚,原本該是不錯的,但天空的皓月銀星,卻被濃云厚霧所包裹,縣城的萬家燈火,又被空地邊緣所切割,使我們茶興暗淡,話題也無亮色。便想起這人世間,完美的事情總是太少,而缺憾又總是無處不在。
坐在這里,就想當(dāng)年的杜甫。杜甫的一生,有一些不得志,甚至有一些潦倒。所以他的詩,就有一些憂郁,有一些憤懣,也有一些貧民化的現(xiàn)實。但是,我也在想,如果沒有這些失志,沒有這些潦倒,也就沒有了杜甫,沒有了杜甫那些偉大的詩歌。人的一生,總是要有一些缺憾的,沒有缺憾的生命,或者就是不完整的生命。就像我們在這里喝茶,沒有喧囂,沒有燈光,但卻有了另一種風(fēng)景,那就是夜色中的朦朧,恬靜里的遐想。當(dāng)我們認(rèn)認(rèn)真真打開視野,完完全全敞開心靈,我們便會被牛頭上的另一種風(fēng)景所感動。
抬頭仰望天空,我們看見的是黎明前的大海,深厚的云絮如浪濤,翻騰奔涌出一種壯觀。天空無月,但并不是滿目黑暗,深灰的云絮有著照極亮的邊緣,使整個蒼穹猶如一張反差很大的黑白照片,顯示出極強(qiáng)的生命力。而周圍的樹木花草,不再披金戴銀,顯示出了一味的蒼涼挺拔。它們默默無語,以各自的姿勢,訴說著生命深深淺淺的歷程。
風(fēng)也來感染我們。它們排著長隊,緩緩從我們面前走過,卻不留下足跡,但我們又恰恰從這種靜謐的氛圍中,聽到了隱約的音樂和遙遠(yuǎn)的歌聲。在我們的耳畔,每一種生命都在演唱。最為壯觀的,卻是被空地邊緣切割的萬家燈火。它們不能如豆躍入我們的眼簾,但它們的光芒卻依然冉冉升騰,把空地周邊的天空描繪成了橘紅的底幕,使我們擁居的這塊空地變成了舞臺。遠(yuǎn)處的花草被勾畫,樹木被剪影,一切因此充滿了靈性。
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致??!我們的心地豁然開朗,目光頓然清亮。在這樣的景致里,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美好的風(fēng)景不僅僅是風(fēng)和日麗花好月圓。即使在夜晚,也不僅僅是在浩月繁星下才有風(fēng)景。
如我們,在這個星月隱沒的夜晚,信手將牛頭山泡進(jìn)茶碗,感覺竟是那樣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