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 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北京 100042)
淺析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張 楊
( 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北京 100042)
人學思想是馬克思眾多偉大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人學思想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大致可以分為人的本質、人的存在、人的發(fā)展??茖W地研究和正確地分析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將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與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及其整個思想體系。
馬克思 人學 本質 存在 發(fā)展
關于人學理論體系,馬克思的著述中并沒有明確建立,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從其思想著作中去發(fā)掘人學理論的一個大致框架。而且,人學也是馬克思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人學,就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探尋其生存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關于人的問題的研究:“在馬克思那里,完整的人指的是他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人。由此,他的人學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本質論、存在論、發(fā)展論?!盵1]所以,我們研究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就可以從人的本質、人的存在、人的發(fā)展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探討。
黑格爾、費爾巴哈在他們各自的著作中都有關于人的問題的理論研究,這對馬克思形成他自己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馬克思是在吸收、借鑒二者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黑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勞動”,但是這里他所說的“勞動”指的是一種精神領域的“勞動”。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觀點做了揚棄,指出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勞動,這才是人的形而上的本質,“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2]“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3]費爾巴哈則認為人的本質指的是感性、意志、理性、愛等一些屬性,當然,馬克思并沒有接受這一觀點,他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
在馬克思的研究中,他非常強調人的現(xiàn)實生活,認為必須從生產勞動出發(fā),從人與人之間互相發(fā)生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出發(fā)來認識人,也就是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前提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活動,因此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社會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生產方式也是個人的一種活動方式,是表現(xiàn)人的生活的、交往的一定形式?!皞€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造就了人的本質。生產方式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決定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所以,作為現(xiàn)實的人總是處于這種社會關系中,他們無法擺脫社會而獨立存在,必須要在這種關系的框架里生存、發(fā)展。
總之,人的本質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性質與狀況決定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意義也就在于物質生產活動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以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這種活動也在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最終強調了人的社會本質屬性。因此,馬克思的實踐唯物史觀的確立,正確地解決了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也顯示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述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可以把人的存在形態(tài)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類,這是人存在的一般形態(tài)。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基礎的角度來看,把人作為一個類與動物區(qū)別開來的根本特征就是生命活動是否自由自覺。人的這種自由自覺性是人的類的特性,也正因為這一點,人是類的存在物。馬克思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6]在這里,馬克思把生命活動是否有意識作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又說:“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7]因此,馬克思把生命活動是否具有自由自覺性看成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其次,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類不是每個個體在數(shù)量上的簡單相加得來的總和,而是在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的人的統(tǒng)一性。對個體而言,他所處的社會關系肯定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從縱向角度來看,處于不同時代的個人,以及處于同一時代但卻不同階段的個人的社會關系都是不同的;還是從橫向角度來看,處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的個人,其社會關系也是不同的。再次,從理想的角度來看,這是人完成了本質的復歸的一種狀態(tài),解決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對立。這種狀態(tài)也正是通過人并且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全面地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了“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
第二種是個體,這是人存在的個別形態(tài)。首先,這是歷史的自然前提。個體的存在是有差別的存在,因為當每個人的生產方式不同的時候,也就決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是有差別的,從而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人們彼此之間的欲望、需求不同,那么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特征也帶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其次,這是主體性存在。所有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承擔者都是個體,個體所處的不同社會關系也就決定了他的社會角色。譬如,一個人是奴隸還是奴隸主、農民還是地主,工人還是資本家等等,都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關系決定的。再次,這是現(xiàn)實的完整性存在?,F(xiàn)實的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更好地存在,而不是處于脫離社會和固定不變的的狀態(tài)。作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人必須要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起來,學會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且能夠將個人的解放與全人類的解放聯(lián)系起來。
第三種是群體,這是人存在的特殊形態(tài)。作為個體與類的中介——群體,既是個體獲得發(fā)展的手段,為個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同時又是類的一個亞種,群體的發(fā)展體現(xiàn)類的發(fā)展。相對于個體,群體具有直接的社會性;相對于類,群體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性。這種社會性與現(xiàn)實性也就決定了群體在人的存在形態(tài)中的特殊地位。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人們交往的深入發(fā)展,民族、國家成為人們比較關注的群體概念。
人的類存在、個體存在和群體存在是人的不可分割的三種形態(tài),它們并不是一個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順序,而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任何時代的人都具有這三種形態(tài)。
根據(jù)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變化,馬克思提出了人的發(fā)展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 “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主要是指與自然經濟形態(tài)相適應的一種關系。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一直到封建社會,基本上都是這樣一種“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叭说囊蕾囮P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地點上發(fā)展著?!盵8]在這個時期,人類與自然相抗爭的能力還非常弱,生產力有非常落后。一個人要想活下去,單單憑借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他們之間就互相依靠,借助整個群體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達到生存下去的目的。由于人們之間的這種互相依靠,可以說,一個人的生活是受制于另外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的,無法擺脫他們完全獨立,這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可想而知,在這樣一種密切依賴的體系中,個體的自由度也是極其低下的,或者沒有自由可言。個人都是城邦、家族、部落亦或是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是一個附屬品,個人要無條件的完全服從于群體。為了實現(xiàn)群體的利益,必須完全付出,共同體的利益在任何時刻都是優(yōu)先考慮要去維護的。
第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主要是指與市場經濟形態(tài)相應的一種關系。
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人的發(fā)展的關系主要就表現(xiàn)為這樣一種狀態(tài)?!耙晕锏囊蕾囆詾榛A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盵9]在這個階段,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力的發(fā)達,生產工具的進步,人類已經開始掌握了征服自然的一些本領,慢慢的從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狀態(tài)下解脫出來,從從完全依靠群體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具有了一定自由度。但是,在馬克思看來,這還不是全面發(fā)展的自由,因為仍然存在著人對物的依賴性。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而不得不奴役般地服從分工,以及承受由此帶來的壓迫。這種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對立,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自由與平等,而實際上由于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奴役與控制,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是非對稱、非平等的,存在著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均,以及兩大階級之間的對抗。這種社會層面的對抗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人被異化為生產及其產品的附屬品,成為異化了的人、片面的人。
第三, “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階段,主要是指與產品經濟形態(tài)相適應的一種關系。
“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10]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在這一時期,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資料極其豐富,人與人之間相處更加和諧,完全消除了城鄉(xiāng)、工農、體腦等差別,達到了人的全面的自由,實現(xiàn)了人、自然、社會之間的真正和解與融和,“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平等、個體和類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盵11]P120在共產主義社會階段,人的各方面能力,包括體力、智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感受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發(fā)展,每個人都將變得更加完善,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完美。
[1]韓慶祥.哲學的現(xiàn)代形態(tài)——人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