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潘秋云
(胡志明市師范大學 語言文學系,越南)
賦體與東方思想——論越南《玉井蓮賦》與中國《子虛》、《上林》賦
[越南]潘秋云
(胡志明市師范大學 語言文學系,越南)
越南莫挺之的《玉井蓮賦》與中國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在本國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其文學意義不僅在于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而更多的是體現了該體裁在特定的時間內的重要性與文化內涵。本文從文化思想的角度研究這兩篇作品,以探討越南漢文賦和漢賦之間的關系與其異同的同時,也探討了通過賦體表現出來的東方思想特色。
越南漢文賦;漢賦;東方思想
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玉井蓮賦》與《子虛》、《上林》二賦都南轅北轍,相差甚遠。兩者的搭配好比拿小大衛(wèi)跟巨人歌利亞來作比較,也就是說,毫無可比性。那么,本文為什么要把這兩篇賦作為第一對比較作品?其原因如下:
一、《玉井蓮賦》歷來被認為是越南獨立文學史上現存的第一篇漢文賦,也是最富名氣的賦之一。《子虛》、《上林》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全面體現漢賦特點的大賦,也是漢賦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在越南賦學史上《玉井蓮賦》的地位跟《上林賦》在中國賦學史上的地位應該是同等的,所以筆者將兩者比較而論。
二、《玉井蓮賦》和《子虛》、《上林》都是體現“獻賦”風氣的最佳例子。莫挺之跟司馬相如都因作賦而受到了王者的欣賞。這兩篇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都比較特殊,從中透露出來的信息能夠讓我們了解到更多時代的文學風氣以及文人及其作品在所處時代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三、在《越賦縱橫》中,鐘逢義曾經寫道:“《玉井蓮賦》,系陳朝莫挺智(之)所作,可以說是一篇漢賦的復制品?!弊髡甙选队窬徺x》比作漢賦,但沒進一步說明是哪一篇。本文試把它跟漢賦的代表作《子虛》、《上林》進行比較,同時也參考其他漢賦作品的例子,以探討越南漢文賦和漢賦之間的關系與異同。
本文將通過對作者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與對作品本身的藝術特征的分析來進行探討。
莫挺之(1280-1350),字節(jié)夫,原為諒江南策州平河縣蘭溪人,后移居海陽省南策縣南新社隴洞村。他是黎朝莫顯績的后代。莫挺之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文化名人。他一生經歷了陳朝的四代:陳英宗( 1293-1314)、陳明宗( 1314-1329)、陳憲宗( 1329-1341) 和陳裕宗( 1341-1369)。莫朝的開國皇帝莫登庸是他的第七代子孫。有關莫挺之的生平沒有更多記載。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其留下的寥寥幾篇作品來了解作者的情懷與其創(chuàng)作宗旨。
莫挺之憑其才華在越南文學史上脫穎而出,同時,憑其機智在越南文化史上留下不少佳話。其中,廣為流傳的兩部作品都緣于王者因他長相欠佳而給他不公平的對待時的當庭獻賦,至今傳為美談。
第一次是陳朝英宗朝(公元1304年)時,莫挺之應試獲狀元。相傳當英宗接見狀元時,看他個子矮小,其貌不揚,有不悅之意,甚至想把他降為榜眼,讓第二人選來作狀元。莫挺之便當場寫了《玉井蓮賦》。
客有:隱幾高齋,夏日正午。臨碧水之清池,芙蓉之樂府。忽有人焉。野其服,黃其冠。迥出塵之仙骨,凜辟榖之癯顏。問之何來,曰從華山。乃授之幾,乃使之座。破東陵之瓜,薦瑤池之果。載言之瑯,載笑之瑳。既而目客曰:非愛蓮之君子耶。我有異種,藏之袖間。非桃李之粗俗,非梅竹之孤寒。非僧房之枸杞,非洛土之牡丹。非陶令東籬之菊,非靈均九畹之蘭。乃泰華峰頭玉井之蓮??驮唬寒愒?。豈所謂藕如船兮花十丈,冷比霜兮甘比蜜者耶。昔聞其名,今得其實。道士欣然,乃袖中出??鸵灰娭?,心中郁郁。乃拂十樣之箋,泚五色之筆。以為歌曰:架水晶兮為宮,金鑿琉璃兮為戶。碎玻璃兮為泥,灑明珠兮為露。香馥郁兮層霄,帝聞風兮女慕。桂子冷兮無香,素娥紛兮女妒。采瑤草兮芳洲,望美人兮湘浦。蹇何為兮中流,盍相返兮故宇。豈濩落兮無容,嘆嬋娟兮多誤。茍予柄之不阿,果何傷乎風雨??址技t兮搖落,美人來兮歲暮。道士聞而嘆曰:子何為哀且怨也。獨不見鳳凰池上紫薇,白玉堂前之紅藥。敻地位之清高,藹聲明之昭灼。彼皆見貴于圣明之朝。子獨何之乎騷人之國。於是有感斯言起敬起慕。哦誠齋亭上之詩,賡昌黎峰頭之句。叫閶闔以披心,敬獻玉井蓮之賦。
《玉井蓮賦》作為應制之作,引用了大量的中國詩歌入詩,從《詩經》、《離騷》中的詞語至陶淵明、韓愈、劉禹錫、楊誠齋等詩歌中的意境和韻味。其中心意思在“嘆嬋娟兮多誤。茍予柄之不阿,果何傷乎風雨??址技t兮搖落,美人來兮歲暮。”作者在“客”的角色中嘆息嬋娟之坎坷多誤,芳紅謝落,倘得“美人”青睞,恐已年歲遲暮了。這里用隱喻手法道出作者渴望圣上垂恩的心愿。而更巧妙的是下文接著用“道士”的角色來緩解氣氛并轉向曾贊君主:“彼皆見貴於圣明之朝。子獨何之乎騷人之國”。其含義也是英明的統(tǒng)治者不該讓賢臣懷才不遇,終身遺憾。
此賦讓陳英宗馬上對他另眼相看,并賜官位。莫挺之在朝廷中可說是如魚得水,平步青云。
第二次是當莫挺之奉君命出使元朝時(年月尚未詳),元朝內外文武官員一看到他就有藐視的表情。此時正逢外國有使者進奉扇子,元帝命莫挺之作銘,他馬上寫了這首《扇子銘》。
大火流金,天地為爐。汝于是時,伊、周大儒。北風其涼,風雪載途。汝于是時,夷、齊餓夫。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汝有是夫!
此銘一出,馬上受到元朝君臣的贊美,把他視為才子。傳說元朝皇帝還給他“兩國狀元”的美稱。后來有人把這首銘當做被永樂皇帝“夷十族”的方孝孺的作品,因在方孝孺(1357-1402)著作《遜志齋集》當中,有一首《扇子銘》。而這首銘在越南的《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六有記載,而且莫挺之比方孝孺(1357-1402)大75歲。莫挺之出使中國時,方孝孺還沒有生。認為此銘為方所作的說法是以訛傳訛的。
莫挺之的《玉井蓮賦》和《扇子銘》在相似的背景和動機之下創(chuàng)作出來。雖然兩篇作品屬于不同的體裁和題材,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就是做人做事要學古人不以大才而傲,不以貌丑而悲,是金子總會發(fā)亮的,是奇花異草總會有人發(fā)現和欣賞的,看人不能以貌取人,君主更應該任人唯賢。然而,《玉井蓮賦》因是為本國君主寫的而少幾分諷諫多幾分贊美,同時灌注更多的個人情懷;《扇子銘》則因是為外國統(tǒng)治者寫的,既要證明實力、維護尊嚴又要營造和氣,而多幾分氣勢少幾分情感。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7年)是漢代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就此可看出司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班固《漢書》中的《司馬相如傳》雖然基本上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的照錄,但從其記載中也可以看到班固對司馬相如的肯定。從《史記》和《漢書》當中的記載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司馬相如雖然才華洋溢,也熱愛文學,但人生追求卻非以文學家為終。據《史記》、《漢書》所記載,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長卿,少年時喜歡讀書,也學習劍術,他父母給他取名犬子,后來因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而自己改名為相如。
藺相如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歷史人物。司馬遷為他與廉頗所寫《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彰了他的大智大勇和高尚品德,并始終認為“其處智勇,可謂兼之”。我們現在讀《司馬相如傳》可推測出他仰慕藺相如的原因有三:
其一,藺相如的大無畏精神使他戰(zhàn)勝了強秦的威逼凌辱,維護了趙國尊嚴。他的機智與果敢,很值得任何渴望攻出聲名的大丈夫景仰與學習。其二,藺相如與其“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跟廉頗在“負荊請罪”的故事中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品德與胸襟,對司馬相如有著顯明的教育激勵作用。其三,藺相如憑三寸舌取得趙國君臣的信任,又說服秦王,“完璧歸趙”而垂名青史,而司馬相如卻“口吃”。由于自身缺陷而仰慕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并渴望擁有同樣的能力正是人之常情。《司馬相如傳》里面有一段記載:
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嚴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游梁,得與諸侯游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
創(chuàng)作《子虛賦》的過程反映了司馬相如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的一面。他所生活的時代是漢文帝、景帝、武帝三代,正是統(tǒng)一的封建大帝國日益鞏固和發(fā)展的時代。戰(zhàn)國時群雄割據的現象已經逝去,藺相如的輝煌業(yè)績難以重演,而司馬相如本身能力也難以往這方面發(fā)展。因此,司馬相如的聰明才智漸漸地轉向了文學。《司馬相如傳》中收錄了司馬相如的三篇賦和四篇散文。其賦有《天子游獵賦》(一般稱之為《子虛賦》或《子虛·上林賦》)、《哀二世賦》、《大人賦》。其散文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這些文章體現了司馬相如豐富多彩的文學造詣,內容與形式上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過,無論其賦還是散文,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漢武帝而寫。連最后一篇文章《封禪》也是他去世之前準備好,以供使者給皇帝獻上的,且仍然是一篇頌揚國家的興盛強大,體現中央王朝的尊嚴聲威的作品?!稘h書》載其事:
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這樣,說他是個勇于創(chuàng)新、銳意開拓的文學家,不如說他是個雄心勃勃、不斷想辦設法把自己推薦給最高權力者的在大統(tǒng)一文化中還帶著游士精神的文人。漢武帝接納他富贍的才華,但并不接納他雄放的氣魄。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終其一生,除了出使西南臨時掛過“中郎將”銜以外,長期擔任的不過是“郎”、“孝文園令”等低級閑職。因此,后來“其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常稱疾閑居,不慕官爵。”
在司馬相如的心目中,一生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為皇帝進言、為封建制度服務,而并不是文學。他并沒有刻意追求創(chuàng)建如何偉大的文學事業(yè)。文學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展示自我的工具,一種毛遂自薦的手段而已。他沒有那種后來文學界中常見的用文學來表達自己內心,以求解脫的創(chuàng)作沖動,也從來沒有為自己寫作。這跟我們現代心目中的文學家著實相差太遠。
總之,司馬相如的個人抱負跟其文學事業(yè)并不一致。他一生并未達到自己的政治愿望,但卻在無意中為自己建立了如此偉大的文學事業(yè)。筆者認為如果文壇上和政壇上有的可相比較之處,那么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完全可以跟藺相如在中國歷史上所建立的功績與名聲相媲美。
關于司馬相如代表作《子虛》、《上林》二賦,《漢書·司馬相如傳》的篇幅里有一半用來記錄這篇天子游獵之賦。這篇賦是司馬相如作品當中最重要之一,也是《司馬相如傳》中的亮點。
我們先看看其內容。賦的前半部分記敘楚使子虛出使齊國,應邀參與齊王的出獵,不服齊王的“矜而自功”,從而向齊國之君臣——代表者是烏有先生——夸耀楚國的云夢澤和楚王在此游獵的情況;接著輪到烏有先生不服,便夸稱齊國的宏大以壓倒之,然后說出一番道德教訓,作為這部分的收結。賦的后半部分記敘當時亡是公——天子的發(fā)言人——也在場,在齊楚面前鋪陳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和天子游獵的盛舉,表明諸侯不能與天子相提并論,最后又說出一番提倡節(jié)儉的道德教訓。這一作品前一半被稱為《子虛賦》,后一半被稱為《上林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子虛賦》視為一篇獨立、完整的作品,那么“亡是公”這個人物從開頭到結束沒有任何言行,只是“存焉”。這顯然是文章中不該有的多余。然而司馬相如為何被稱為“賦圣”?《子虛賦》與《上林賦》為何被稱為司馬相如的代表作?應該有其道理。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和《漢書·司馬相如傳》所記載,這兩篇賦,或者可以說這篇天子游獵賦的前后部分,其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蹲犹摗肥撬抉R相如早年從枚乘游歷時的創(chuàng)作,而《上林》則是后來司馬相如被漢武帝接見時,趁機獻上的。這件事情在《漢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上令尚書給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故虛借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風諫。奏之天子,天子大說。
通過高溫制曲的菌群演化規(guī)律分析,一方面可通過分析菌群演化特征,為監(jiān)測曲塊品質差異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為優(yōu)化制曲工藝,如縮短曲塊儲藏時間、改變儲藏條件、調節(jié)曲房條件(如溫度、通風)等,奠定基礎。最終為提升與穩(wěn)定酒品質、降低制曲生產成本提供科學依據。
當武帝讀《子虛賦》時,認為寫得好并感嘆:“我偏偏不能與這個作者同時”,而楊得意乘機推薦其同鄉(xiāng)人司馬相如的時候,說的是“自言為此賦”,表示不敢肯定相如即是作者,并為相如展示才華留個機會。武帝當然很驚喜,就召來相如詢問。相如承認了,但怎能讓漢武帝完全相信他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漢武帝面前表現一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揮手成章的話,也不能讓皇帝等得太久。然而《上林》大賦不是一篇好寫的文章,應該需要花很大的功夫來完成。司馬相如在創(chuàng)作《子虛賦》時,應該對下一篇已經有所準備。而且在寫《子虛賦》的過程中,也有其意圖在里面。具體的表現就是先把一個“亡是公”擺在那里,等著展示作者的才華與思想的機會。
在這里有個問題:該不該把《子虛賦》與《上林賦》視為一篇完整的作品?
在《史記》和《漢書》中,對這兩篇賦的劃分好像也不太明顯。一開始所記載的是司馬相如“客游梁,得與諸侯游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后來,到上面所引用“上讀《子虛賦》而善之”的那一段,作者對司馬相如賦作了一些介紹,然后把全文照錄下來。全文是《子虛》與《上林》的結合?!端抉R相如傳》最后提到這篇賦的時候在作品的名字和內容上也不分《子虛》與《上林》。
上既美《子虛》之事,相如見上好仙,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相如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賦》。
這樣,司馬遷和班固都有意無意地把《子虛》與《上林》這兩篇賦視為一篇完整的作品。因而后來有不少文學家和從事文學研究工作者把這兩篇賦合起來,命名為《子虛上林賦》。
但是筆者認為《上林賦》并不能跟《子虛賦》融為一體。其原因有二:
其一,《上林賦》雖然跟《子虛賦》有關,但事實是,《子虛賦》早已經完成并成為一篇獨立作品,而《上林賦》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續(xù)寫。而跟幾乎所有的續(xù)寫作品一樣,它會給作者帶來一時的名聲,但在文學價值上是一種失敗。《上林賦》顯然重復了《子虛賦》的題材,結構與思想。我們現在讀這篇賦時會感到很乏味,因為從中看不到什么新鮮的東西,也看不到它跟前面作品比起來有什么進步,除非詞語更加繁冗會被視為一種進步。雖然,《上林賦》的出現與其立即被贊賞的現象還引起了新的潮流:一方面是以賦取寵,另一方面則是堆砌辭藻的習慣,深深地影響到后來的歷代文學家。但在文學上并沒有特出價值。
其二,《上林賦》與《子虛賦》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其精神氣脈卻已大不同。如上面所說,《子虛賦》極富游說色彩,由雙方來不斷地辯論、反駁,以自己夸張宏肆的語言來壓倒對方。而《上林賦》則表現了作者已經深深地體會大統(tǒng)一文化的滋味,里面完全看不到戰(zhàn)國時代精神的余瀾了。如果把作品放回其時代另一眼看,《上林賦》會體現出其價值的另一面。漢代是一個文學開始被重視的時代。但是這一時代所重視的文學跟我們現代人心目中的文學根本不同。漢武帝對辭賦文學特別喜好,即位后,便大力收羅這一類文人到中央宮廷來。這些人的主要任務是以文學活動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時在政治上提供一些建議、批評。這樣,賦以其特殊形式和表現手法,一邊贊頌帝國的強盛,一邊為王者加以諷諫,成為這一時代的主流。用這些標準來評價,《上林賦》還的確值得處于漢賦的最高峰,因為它徹底地體現了漢代與漢代文學的所謂“大統(tǒng)一時代”的文化精神。
司馬相如的文學事業(yè)與其對后代文人重大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在《史記·賈生列傳》中,司馬遷主要是把賈誼當作和屈原一樣關心國事而不遇其君的進步作家來尊敬和同情的,而對賈誼的文學作品,只收錄了《吊屈原賦》和《鵬鳥賦》,著名的《過秦論》則附于《秦始皇本紀》之后。而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于《賈生列傳》的六倍??梢娝抉R遷對司馬相如文章的欣賞與重視高于賈誼。而班固在其《漢書》里面全部把它照錄下來,同樣表達了他的肯定。
筆者認為司馬相如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身上擁有代表一代文學的絕技與才華的同時,也具備這一代文人最典型的光榮與悲哀,正如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所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而一則寂寥,一則被刑。蓋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漢賦多用主客對話的方式構成賦文。一般分首中尾三部分。首部相當于引子,道出寫賦原由。中部高談闊論。尾部點題,抒發(fā)個人情懷?!队窬徺x》的主客問答體跟漢大賦較為相似,都主要以一方的高談闊論展開賦的主要內容;但同時也具有宋代文賦主客問答體的韻味,即主客之間不僅有邏輯性或哲理性的語言表達,而且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啟發(fā)的情感互動。
漢賦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三個特點。其一是描寫事物面面俱到,以求窮形盡相。其二是通過大力夸張、對比,鋪敘所描繪的事物。其三是大量用排比、對偶技巧來組織夸麗的文辭,層層鋪墊。
《子虛賦》在描寫云夢澤時已把賦面面俱到的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瑊瓑玄厲,碝石碔砆。其樂則有蕙圃:蘅蘭芷若,芎藭菖浦,江蘺蘼蕪,諸柘巴苴。其南側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生葳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濕則生藏茛蒹葭,東蘠雕胡。蓮藕觚盧,菴閭軒于。眾物居之,不可勝圖。其西則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fā)芙蓉菱華,內隱鉅石白沙;其中則有神色蛟鼉,瑇瑁鱉黿。其北則有陰林:其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芬芬;其上則有鹓鶵孔彎,騰遠射干;其下則有白虎玄豹,曼蜓貙犴。
這段例子可稱為漢賦描寫手法的經典之一。作者不僅用盡詞語描寫了云夢澤本身和其構成元素(山、石、土等等),而且還顧及其上下東西南北等有關事物。其夸張程度簡直口若懸河,正如篇中人物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到了《上林賦》,夸張羅列手法更上一層樓,足以讓人對著那“字林”而目瞪口呆。
《玉井蓮賦》全面體現了這三特點。首先,他的確把玉井蓮描寫得窮形盡相,只是莫挺之改換一種手法,連續(xù)用了六個排比否定“非……”,用否定以收肯定之效?!胺翘依钪炙祝敲分裰潞?。非僧房之枸杞,非洛土之牡丹。非陶令東籬之菊,非靈均九畹之蘭?!庇窬徠湫纹湎?,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桃李梅竹,牡丹菊蘭,均為人們所欣賞的名花貴卉,然均不可以以之比擬,于是最后只能得出“A就是A”的斷言判斷:“乃泰華峰頭玉井之蓮。”
這一段“非……”排比否定正好也體現了《玉井蓮賦》身上漢賦的第二特點。其鋪敘了玉井蓮一切名花貴卉都不是,又遠勝這一切。這正是大力夸張類比所展現的效果。
上面這一段“非……”既是排比又是對偶。這種排比對偶技巧之運用,往往可以造成波瀾壯闊的場面,充沛的氣勢,又如:
架水晶兮為宮,金鑿琉璃兮為戶。碎玻璃兮為泥,灑明珠兮為露。香馥郁兮層霄,帝聞風兮女慕。桂子冷兮無香,素娥紛兮女妒。采瑤草兮芳洲,望美人兮湘浦。蹇何為兮中流,盍相返兮故宇。豈濩落兮無容,嘆嬋娟兮多誤。茍予柄之不阿,果何傷乎風雨??址技t兮搖落,美人來兮歲暮。
這種層層鋪墊的對比、對偶主要是為了組織更多夸麗的文辭,呈現出更好的夸張、鋪陳效果,跟漢賦相同。然而,他那種較為工整的文字和對聲色和諧的追求就是后來的俳賦,比漢大賦的藝術手法要雕琢精細得多。
總體來說,《玉井蓮賦》的“外貌”給人的第一印象仿佛像漢賦的“小樣品”,不過在細節(jié)上,它體現出很大的不同。他其實也是越南“綜合體”的產物之一,集各種賦體的特點于一身,寫得極為漂亮,窮極越南漢語文學之美,散發(fā)出與眾不同的韻味。
越南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剛取得獨立時,由于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暫時割裂,以及長期戰(zhàn)爭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尚無暇顧及文化建設,所以這個時期越南的文化面貌比較貧乏。直到李朝(1009-1225)時期,政治長期穩(wěn)定,經濟日益繁榮,越南文化與思想才得以興起。
從前,只有僧侶才是知識階層,他們不但在朝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也為越南文學史創(chuàng)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李朝正統(tǒng)的教育和科舉制度的制定于發(fā)展,越南社會中出現了一個按照儒教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出來的儒士階層。儒士成為越南封建階級中新的知識階層,其產生是為了適應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需要。從李朝起,儒教在社會上開始居于重要地位,它成為服務中央集權政體、鞏固等級制度和培養(yǎng)忠于皇帝思想的得力工具。
然而,在李朝時期,按照儒教思想意識進行教育和推行科舉制度僅僅是個開始,培養(yǎng)出來的儒生人數相對較少。在社會文化層面上,佛教仍占優(yōu)勢,僧侶們仍對文化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到了陳朝(1225-1400),儒士階層的人數日益眾多,他們在政治和思想領域中逐漸取代了僧侶勢力。在政權機構中,儒士出身的官吏日益取得優(yōu)勢并擔當了朝廷重要職務。此時文學創(chuàng)作也完全由儒士階層承擔起來。
在李朝的基礎上,陳朝的學習制度和科舉制度越來越有條理和趨于正規(guī)化。據史書記載,陳朝的考試內容開始有賦。具體時間為公元1304年,陳英宗設定考試形式為四期:第一次考暗寫,第二次考經義、詩、賦,第三次考詔、制、表,第四次考文策。后來考試內容在每一代都有所改變,但考賦這一項目一直留存。
儒教大力發(fā)展,并且有逐漸壓倒佛教的趨勢。陳初,佛教還盛行,但僧侶正逐漸失去在國家生活中的巨大影響作用。到了陳朝末年,儒教和佛教發(fā)生了沖突。黎文休、黎括、張漢超等當時有名的儒士對佛教進行了批判和排斥。佛教的優(yōu)勢逐漸減弱,隨后讓位給儒教。
在加強中央集權政體的同時,統(tǒng)治階級一方面想依靠儒教和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人才的制度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陳朝歷史伴隨著抵抗元、明侵略軍的抗戰(zhàn)并連續(xù)取得巨大勝利這一過程,生活在生氣勃勃地抗擊外來侵略的時代,使統(tǒng)治階級也不得不服從于民族精神和國家自強意識的強大威力。越南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斗爭中不斷地培養(yǎng)民族的愛國主義、自豪感和英雄氣魄的精神。這種精神和意識滲透到各階層人民中,并廣泛地反映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
越南儒學由中國傳入,與越南本土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產生了某些變異。越南儒、釋、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國濃厚得多。越南人稱之為“三教同源”。從丁朝到陳朝,越南社會思想基本上是三教同尊而以佛教為主。儒學發(fā)展到陳朝取得主導地位,到后黎朝形成獨尊之勢。在阮朝,儒學仍然處于正統(tǒng)地位??梢哉f,儒家學說與越南封建社會相伴始終。在這一過程中,儒家文化與越南的民族文化相輔相成,構成了越南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心理,成為越南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賦是封建集權社會的文藝產品。儒家在越南的興起和興盛同樣給越南漢文賦提供了思想基礎。在越南漢文賦的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帶有越南特色的儒家、道家及“三教同源”等思想在越南漢文賦上留下深深的痕跡。在《玉井蓮賦》中,這種東方特殊的思想內涵同樣有所表現。
可以說西漢時期是文學為王者服務的時代,而漢武帝時期是最典型的體現。漢武帝喜歡辭賦,司馬相如便不斷地獻賦。因為漢武帝喜歡游獵,所以才有了《上林賦》。因為漢武帝好仙,所以才有了《大人賦》。因為有這樣的漢武帝,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西漢文學面貌。
然而,當文學為某些少數的人服務的時候,哪怕這些人多么喜愛文學,文學也不會如看起來得那么有前途,她的發(fā)展的空間反而會更狹小。因為個人愛好不管怎么廣泛也是有限的,個人眼光不管怎么透徹也會有偏見的。再加上至高的權力因素,文學的發(fā)展其實是限制多過生機。因此,雖然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比起來,漢賦的文學價值顯得有所不及。在文學思想與意義上,是遜于其他朝代的文學。
陳朝也是一個文學開始走向為王者服務的時代,越南士大夫也可以通過獻賦以自薦。不同的是,陳朝的君主不是喜歡辭賦,而是喜歡能夠創(chuàng)作好作品的賢才。賦憑其容量和藝術特點,是一種能充分體現作者學力和筆力的文學工具,因此在科舉制度及薦舉制度上有用武之地。
雖然都是獻賦,但司馬相如賦是以帝王及其霸業(yè)為中心,贊美的是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而莫挺之賦是以自己為中心,贊美的是自己,或在更大程度上,是國家棟梁之才。這兩種創(chuàng)作思想的不同導致兩篇作品在其自己國家的文學史上有不同的命運。至今《玉井蓮賦》仍然耐人尋味并照樣有多人問津,而《子虛》、《上林》早已失去了現實意義,其存在價值只是文學博物館中一個時代的展品。
《玉井蓮賦》的確在藝術手法方面受到了漢賦很大的影響,但其并不是一種復制品,而更像一種越南“綜合體”賦的表現。他們之間的差別并不僅僅在于“量”,而“質”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蹲犹摗贰ⅰ渡狭帧啡A麗宏大,《玉井蓮賦》清晰嬌小?!蹲犹摗?、《上林》的腔調是渾厚而充滿理性的,《玉井蓮賦》則是優(yōu)柔而富有感情的?!蹲犹摗?、《上林》的效果是震撼人心的,《玉井蓮賦》則是耐人尋味的。這些是《子虛》、《上林》和《玉井蓮賦》的區(qū)別,同時也是越南漢文賦跟中國漢賦的基本不同。
[1]鐘逢義.越賦縱橫[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5).
[2]班固.漢書(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責任編輯
徐 煉潘秋云(1981- ),女,越南人,越南胡志明市師范大學講師,復旦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東亞文學。
I207.2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006-2491(2015)02-0026-06
1006-2491(2015)02-00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