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河
摘要 “兩會”歷來被看作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從新聞傳播的角度衡量,“兩會”具有政治性強、關注度高、信息量大、涉及面廣、節(jié)奏緊湊的特點,這也意味著,“兩會”上的哪怕極小的信息一旦經(jīng)由媒體誤讀而傳播出去,都有可能對公眾造成誤導。本文依據(jù)筆者連續(xù)10年參加了全國“兩會”的報道工作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對“兩會”報道中“禁”與“忌”的進行了深入探討,這不僅是方法論的需要,也是價值觀需求。
關鍵詞 “兩會”報道;方法論:價值觀
中圖分類 G212 文獻標識碼 A
作為記者,職業(yè)生涯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見證、記求、參與國家的重大事件,但不是每個記者都能有這樣的機遇。因而,能夠參與每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報道,通過這個最高“議政臺”去觀察、思考、解析行進中的中國政治現(xiàn)實,以“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政治敏感觸摸前進的脈動,可謂是記者職業(yè)生涯中寶貴的經(jīng)歷和財富。筆者從2006年起,已經(jīng)連續(xù)10年參加了全國“兩會”的報道工作,經(jīng)驗有之,教訓有之,更多的,還是對“兩會”報道中“禁”與“忌”的感悟。
一般地,“兩會”被看作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兩會”上釋放的信息,大至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民生的餐桌菜價,都會引起公眾的關注。從新聞傳播的角度衡量,由于“兩會”幾乎囊括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甚至娛樂界的名流,而名人本身就是優(yōu)良的傳播介質(zhì)和新聞亮點,所以,稱“兩會”為我國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大事,的確有著一定的道理。
也正因為如此,“兩會”報道不同于其他報道,而是具有政治性強、關注度高、信息量大、涉及面廣、節(jié)奏緊湊的特點,這也意味著,“兩會”上的哪怕極小的信息一旦經(jīng)由媒體誤讀而傳播出去,都有可能對公眾造成誤導,從而新聞的初衷南轅北轍。從這個意義上說,了解“兩會”報道中的禁與忌,不僅是方法論的需要,也是價值觀需求。
一、忌匆忙上陣,宜未雨綢繆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zhàn)不殆,“兩會”報道更是如此。在上會之前,首先要了解“兩會”的知識,包括“兩會”的歷史、沿革、意義,包括前幾年“兩會”的熱點焦點,包括本屆“兩會”中公眾關注度高的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包括人大每個代表團和政協(xié)每個界別的駐地……可以說,一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域的資料都要齊備。
筆者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見到在一些駐地和會場,有些記者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看到別的記者在采訪,馬上湊過去耳朵聽,遇到對自己有用的,記錄后問其他人:“剛才這個代表(委員)是誰?”不能說偶遇不出新聞,但是靠著運氣“碰”新聞的心態(tài)和做法真的要不得,因為不是總能遇到對自己媒體有價值的新聞,而且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最主要的是難以和后方的策劃保持一致。這樣的報道必然是凌亂的、毫無章法的。
相反,如果在上會之前做足了功課,就不會出現(xiàn)盲目亂轉(zhuǎn)的現(xiàn)象。筆者曾見到一個剛?cè)胄械挠浾撸踔窈褚晦舜蟠砗驼f(xié)委員的資料,上面做滿了各種標記,出入某個會場或駐地,只要對照一下資料,就能精準地找到采訪對象,而且恰如其分地進行采訪。這樣的“按圖索驥”,才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有的放矢才能一招制勝。
通常,“兩會”是指每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會議,召開時間相對固定在3月上旬,會期一般為10至13天(特殊情況例外),政協(xié)會議慣例要比人大先兩天召開。政協(xié)會議主要是聽取和審議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一年來的工作報告和下一年工作安排以及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列席人大會議聽取并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兩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報告。討論有關人事事項。人大會議主要是聽取并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及兩院報告、選舉有關人事事項。從會議形式上看,人大一般以地域性組成代表團,除了開幕會、閉幕會和全體會議外,基本都在本代表團內(nèi)進行討論發(fā)言。而政協(xié)是以界別為單位分為不同的駐地,除了開幕會閉幕會外,集中召開的會議主要是兩到四次大會發(fā)言,其他時間,基本以界別為單位進行討論。這就意味著,集中采訪相對較好的時機往往是開幕會、閉幕會和中間的幾次全會,以及會議期間安排的新聞發(fā)布會,因為這樣的場合代表和委員比較集中,可選擇的余地較大,適宜“集團軍作戰(zhàn)”。有針對性的采訪則可以深入代表和委員駐地,展開靈活機動的“游擊戰(zhàn)”。
所以,未雨綢繆的內(nèi)容除了上述知識的了解外,還包括對代表及委員駐地交通方面的了解,避免跑冤枉路耽誤采訪時機。甚至,筆者的經(jīng)驗是上會時帶兩支錄音筆,主要是防止某一支出現(xiàn)故障或者出現(xiàn)兩個以上的采訪契機時顧此失彼。2007年,在全國政協(xié)十屆五次會議期間,筆者在文藝界別采訪,梅葆玖委員在小組討論時談京劇的傳承問題,這恰好是筆者需要采訪的內(nèi)容,當即打開錄音筆放到梅先生面前。期間,另一位政協(xié)委員有事起身請假離席,恰巧筆者也有個對該委員采訪的計劃,于是,筆者當即尾追過去用另一支錄音筆采訪,等于用最短的時問一次完成兩個任務。當然,現(xiàn)在手機越來越智能,已經(jīng)成為采訪時的“標配”,但多一個采訪設備總會有備無患。
總之,功夫在會外,要想做到在“兩會”召開期間報道奮筆疾書,必須確保會議之前的“糧草”充足。
二、忌斷章取義,宜悉心解讀
斷章取義是新聞工作者的不可原諒的錯誤(不是失誤),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錯誤。所謂斷章取義,是指不顧全篇文章或完整談話的內(nèi)容,片面或孤立地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作為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良知和職業(yè)操守,應高舉新聞真實的大旗。如果嘩眾取寵地進行斷章取義的報道,只會破壞新聞的真實美,其結(jié)果既對新聞當事人造成傷害,也損傷媒體和記者自身的公信力。
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會一次會議期間,時任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有些報道還令人遺憾……大概三分之一是我們說什么報什么,有三分之一跟我們說的不太一樣,還有三分之一可以說是‘斷章取義‘斷句取義,甚至是‘無中生有”。他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把這個三分之一“斷章取義”報道消除掉。
其實郭樹清指出的這種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由于全國“兩會”是一座新聞“富礦”,太多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常有耳目不暇之感,對于很多首次上“兩會”的新人來說,到處都是新奇,時刻都有值得報道的素材,再加上可能事前準備不夠充分,所以在采訪時難免缺乏聆聽的耐心和分析的用心,加上后方催稿較緊,匆忙之下,會以偏概全或斷章取義,最終導致見報的新聞和被訪者的觀點有分歧甚至南轅北轍。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網(wǎng)絡媒體加入到全國“兩會”的報道中來,新媒體更加講求速度上近乎同步的快捷,也追求標題的吸人眼球,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標題很搶眼、文章不對題的現(xiàn)象。同時,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的擠壓下,也不得不追求速度和亮度,幾乎是被新媒體帶著“一路狂奔”,一旦亂了自己固有的步伐,難免會失去傳統(tǒng)媒體沉穩(wěn)、客觀、全面的優(yōu)勢,讓斷章取義乘隙而人。
某一年,也是在全國“兩會”上,某報刊登采訪交通部部長楊傳堂的文章,標題是《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家人連續(xù)三年搖號沒搖上》,縱觀整篇報道,只有在開頭有這么一句,而報道的主題不僅不是關于北京搖號購車,也不是其家人搖號購車的事。
如何避免斷章取義,既是媒體人義是全國人人代表的曹可凡先生曾經(jīng)說過,“有一個有關于我的報道,說我說‘留守北上廣的人是因為愛面子。這個話我那天也有所涉及,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留守北上廣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很多年輕人是留下來是因為對夢想的堅持。我當時也說過,任何一個年輕人,當他們有夢想的時候,不應該去剝奪他們追求夢想的權利,因為他們是要堅持在這里,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我當時還說,他們認為可能在北上廣這樣大的城市能夠?qū)ふ业礁嗟臋C會,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雖然生活不足很如意,因為種種原岡他回不去原來的家鄉(xiāng),也有可能有愛面子這樣一個因素存在?!弊鳛樾袠I(yè)人士,曹可凡對此表示理解,“我自己也是做媒體的,我有時也會選擇一個比較吸引眼球的標題。但是這種博眼球的方式,在一般的新聞報道當中確實沒有問題,在報道全國‘兩會的時候,‘標題黨的做法不是很合適。我覺得,對于全國‘兩會的報道,應該嚴肅一些,如果代表、委員的觀點都被這樣斷章取義,那么以后就沒有人再敢說話?!?/p>
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報道全國“兩會”這樣的重大的政治活動時,要在嚴肅性跟活潑性之間要找到一個契合點。也就是不要刻意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不要曲解更不能捏造代表和委員的觀點,不要脫離特定的語境臆測新聞,也就是要準確傳達代表和委員的聲音,要對焦“兩會”,不跑偏、不跑題,在及時、生動報道的同時,做到準確、客觀,而且不能有意誤導公眾。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媒體這樣的平臺,讓代表和委員成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橋梁。這也是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操守的底線。
三、忌娛樂化報道,宜“貼會飛行”
“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政治性高于一切。這里所言的政治性,是特指會議內(nèi)容完全有別于其他的集會、會議,更加突出國計民生,更加凸顯“議政”的特色。這就要求“兩會”的報道必須緊貼這一特色,形式可以盡最大可能地生動活潑,這有利于吸引民眾眼球進而關注公共話題,不一定總是板著面孔拒人千里。但無論形式怎么出新,報道的內(nèi)容都必須“貼會飛行”。
遺憾的是,每年“兩會”上,總會有與過于娛樂化的報道引起讀者的吐槽。以至于有網(wǎng)民把“兩會”與春晚聯(lián)系起來凋侃:春晚不能像“兩會”,“兩會”不能像春晚.網(wǎng)民的這種誤讀,歸根結(jié)底在于部分新聞的誤導。必須承認,“兩會”報道中的確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女記者抱住張藝謀、馮小剛避采訪藏廁所、楊瀾的車號險被曝光等圍追堵截的新聞,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記者圍追大會發(fā)言人李肇星碰倒會場水杯等現(xiàn)場花絮,層出不窮的報道釋放出的是“兩會”報道娛樂化的信號。
“兩會”報道之所以會出現(xiàn)娛樂化的傾向,主要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每年在“兩會”上,總有部分代表和委員提出一些明顯帶有噱頭性質(zhì)的議案和提案,甚至有些是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的信口開河,比如“女性做家務,老公應付工資”“設立‘學士后解決大學生就業(yè)難”“中國看病不算難不算貴”“用高房價控制人口素質(zhì)”等。對此,筆者認為,代表、委員們不僅要敢于說話,也要敢于說“雷人”的話,“兩會”本身就是各種觀點碰撞的舞臺,理應存在著富含沖突的利益表達,因為有表達上的沖突,才會展現(xiàn)利益上的沖突,才會有利益博弈的過程。但問題不在于語言是否“雷人”,而在于代表、委員們建言時,其利益指向是否直接、明確?同樣的,媒體也應該報道不同的觀點,這是新聞的客觀性所決定的。問題不是出在代表委員身上、也不在媒體,而是在于無論這些雷人提案和議案多么駭人,它們的傳播效果卻是相當可觀,甚至在傳播過程中會產(chǎn)生放大效應,從而讓沒有機會得見“兩會”真實面目的讀者產(chǎn)生錯覺。尤其是自媒體時代,讀者在瀏覽“兩會”期間報道時,會選擇性遺漏,也會選擇性關注,一旦雷人語錄面世,傳統(tǒng)媒體爭先恐后報道,網(wǎng)絡將之置于顯著位置。讀者和網(wǎng)民自然會認為這樣的“兩會”和報道浪費了政府正確決策和政策出臺過程中行政討論、利益博弈的資源。
第二,相比較其他行業(yè)的代表和委員,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顯然更能引起普通民眾的關注。作為媒體,必須照顧到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報道他們也是理所當然。但是,不得不承認每年“兩會”,明星總會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比如張藝謀、鞏俐、姚明、劉翔、成龍等。尤其在代表委員報到階段,因為會議還沒有召開,很多代表委員的觀點還沒“出爐”,明星們往往在版面上占據(jù)了較大的篇幅,媒體往往會猜測“鞏俐今年參不參會”“劉翔會不會又請假”“姚明的提案是什么”。盡管這種現(xiàn)象不會持續(xù)整個會議期間,但是卻給公眾留下“把本該關注民生政治的議政會堂當成了追星的場所”的印象。筆者認為,報道明星不是錯,錯在度的把握上不夠嚴謹。明星的光環(huán)再耀眼,但只體現(xiàn)在其所在的行業(yè),在“兩會”這樣的政治舞臺上,明星也不過是普通的參政議政者,與其他委員一樣,需要以有質(zhì)量的提案證明自身參政議政的水平,否則,就無法勝任自己在“兩會”上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兩會”記者需應該牢記,自己不是娛樂記者,而是首先要做好民生記者。換句話說,記者并非不能關注娛樂話題,但相比娛樂,民生話題的討論更顯“兩會”本質(zhì)。
第三,細節(jié)和花絮的放大,同樣會造成娛樂化傾向。不少媒體為了美化版面,女服務員、帥哥警衛(wèi)、美女記者、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圖片已經(jīng)成了每年“兩會”報道的固定內(nèi)容。事實上,這樣的報道是需要的,也能夠讓政治性較強的“兩會”報道呈現(xiàn)活潑的亮色,問題在于由于一些媒體處理的版面過大、占據(jù)的位置過高,難免會讓讀者產(chǎn)生媒體舍本求末的錯覺。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曹林曾經(jīng)說過,“成功的‘兩會政治,需要敢說、會說、愿說、積極履職的代表委員,也需要能夠尊重政治規(guī)律和新聞規(guī)律的記者,將‘兩會好聲音傳播出去,打撈被淹沒的聲音,發(fā)掘有價值的討論,帶著問題意識敏銳洞察民主的細節(jié)??蛇z憾的是,娛樂化和追星化常常成為降低‘兩會新聞品質(zhì)的頑疾。”筆者非常認同曹林的觀點,“成功的‘兩會輿論場由好代表委員與好記者造就,需要杜絕記者像花癡一樣追逐明星?!?/p>
也就是說,明星代表委員不是不可“追”,不是不能報道,但必須是去追跟“兩會”政治相關的新聞,而不是滿足自己的窺視和獵奇,不是追明星的個人隱私或娛樂信息。
在筆者看來,新聞娛樂化的問題,深層次上暴露出少數(shù)記者對于熱點問題的解讀能力不足。正因為無法準確把握“兩會”熱點并加以深度解讀,無法從專業(yè)性角度進行冷靜分析的報道,更無法與代表委員的觀點發(fā)生碰撞,只能用“故意跑焦”來吸引讀者眼球。
要避免“兩會”報道娛樂化的傾向,媒體記者首先要有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其次,應該更多地將“焦點“對準那些具有行業(yè)代表性、有可靠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支持而且經(jīng)過認真調(diào)研的議案與提案,讓自己的目光、心思、文字、稿件貼著會議飛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兩會”報道回歸本真,才能提高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專業(yè)化程度,更好地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