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霞
【摘 要】語文教學對小學生誠信意識的循循善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應主動承擔起培植學生誠信品質的重任。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真誠待人,做老實人,講老實話,辦老實事,培養(yǎng)學生守時、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以誠信教育,確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誠實守信的品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誠信教育
一、學校誠信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目前學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大部分學校和家庭仍以分數(shù)論成敗,不少學校以安全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忽視誠信品質的培養(yǎng)。家庭誠信教育的狀況,更不容樂觀,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視或根本不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引導;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不誠信行為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還起了教唆的作用,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虧”。作為獨生子女,受到過分的溺愛,就經(jīng)常都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要求別人應該為我作什么,很少考慮我應該做什么,更別談什么社會責任與社會價值了。這些都是影響學生誠信品質形成的不利因素。小學生心理素質和生理狀態(tài)極不穩(wěn)定、變化很大。所以對他們的誠信教育必須以一定的原則為基礎,有目的的進行,這樣才能把握方向,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在課堂教學中誠信意識的培植應遵守的規(guī)律及方法
(1)誠信應屬道德范疇,貫穿于人生全過程。對于小學生應從養(yǎng)成講實話、不撒謊的良好行為規(guī)范開始,幫助他們認識誠信對于個人、集體、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及時肯定和鼓勵他們的誠信行為,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2)小學生誠信意識的培植應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切合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生理特點。要進行合理的說服,既要關注行為結果,也要關注行為過程。傳統(tǒng)的誠信教育只看重其結果而忽略其過程,采取一系列的告誡和警示,強調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種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在孩子的生活中,不誠信言行不一定馬上會帶來麻煩或產(chǎn)生不良后果,這樣往往會給不誠信的孩子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認為不誠信不會有任何不良后果。因此,過分看重行為結果而忽視行為過程的傳統(tǒng)誠信教育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3)誠信教育不能停于口頭,寫在紙上,要盡量讓孩子置身于真實的誠信道德沖突之中。一般而言,當孩子面臨有損自身利益的矛盾或沖突時,往往會經(jīng)歷心理的煎熬,在誠信教育中,只有合理運用、精心選擇和設計符合小學生心理活動、認識水平和社會交往的真實的帶有沖突性的誠信情境,讓他們直接面對、判斷、抉擇和處理,才能逐漸促進他們誠信水平的提高。
(4)科技的發(fā)展,信息的多元化,使小學生接觸外界的渠道增多,但隨之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思想復雜,處理問題匆忙、簡單,不考慮后果,這給誠信教育增添了難度。所以,誠信教育要強調教育的滲透性。開展誠信教育的活動,除了要有明確的目的和任務,還要講究實效,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力求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讓小學生切實感受到誠信對做人、做事,將后的發(fā)展的重要性,使誠信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誠信意識的滲透
(1)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學習語文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養(yǎng)審美情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語文課重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教學內容豐富,蘊含著對人的終身發(fā)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價值取向。
(2)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就是要發(fā)揮語文教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用教師自身的誠信去感染、去影響、去提升學生的誠信品質。誠信教育過程中,要使學生有頓悟,教師首先要有頓悟;要使學生能體會到,教師首先要能體會到;要使學生受啟發(fā),教師首先要受啟發(fā)。只有當教師投入真情、熱情四射、情緒激昂、以心交心的時候,才能以心參心、心領神會,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3)小學語文課文,其作者往往就是誠實的楷模、守信的典范。他們身上所閃耀的誠實守信的人格魅力,自然會激勵學生形成誠信的人格品質。在介紹作者時有意識地突出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受到鼓舞,從而增強對誠信意識的理解。
(四)小學語文教材,展現(xiàn)了許多誠實守信的典范,他們有著各自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格特征,體現(xiàn)了真善美。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感受教材內容、感悟人文內涵。
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誠信意識的滲透策略
1.抓住課前三分鐘演講
我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正課之前,都會讓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的說話訓練。有時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蘊涵了豐富的哲理,是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教材。學生講完故事后,我并沒有簡單的一帶而過,走過場了事,而是讓其他學生評論該成語講述的道理或對自己的啟發(fā)。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遷”、“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語教會了學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誠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時讓學生評述社會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這個時機,啟發(f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看待這個世界。
2.研究教材,創(chuàng)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
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不少進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和有說服力的教學材料。因此我們將小學語文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質教育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有時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jīng)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chǎn)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xiàn)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xiàn)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我們必須注意到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去考慮創(chuàng)設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這節(jié)課時,教師先播放一首符合課文情調的歌曲,在課堂上制造出一種“十分悲慘”的氣氛。然后教師再用語言導入正課。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了學生對同齡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們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在講課文時,教師可以作兩個“情境”設計:用語言配合課文插圖描繪出在小利比的話中,小珊迪被馬車撞傷,車夫揚長而去的驚心動魄場面和小珊迪臨死前的悲慘情景。向學生再現(xiàn)這些感人的場面后,讓他們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質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情冷暖,并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吃人的、黑暗的本質,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充分利用各類語文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對學生產(chǎn)生道德影響的途徑之一,也是養(yǎng)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途徑之一。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訓練。比如我在上閱讀課時,以“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為主題,要求學生進行分組交流,然后全班舉行讀書報告會,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又讓學生受到了課外書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響與熏陶。
總之,語文教學應主動承擔起培植學生誠信品質的重任。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真誠待人,做老實人,講老實話,辦老實事,要培養(yǎng)學生守時、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的意識,對學生誠信教育,還要將小學生的特點和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結合起來,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常抓、常講、常學才能起到持久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宋仲福等.儒學在現(xiàn)代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2]王道俊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