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珍 張建飛 李勇杰
(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紹興31203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
潘紅珍 張建飛 李勇杰
(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紹興312030)
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液流變學指標和腎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9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照組單用西藥治療。兩組均以4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療效、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和腎功能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水平治療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BUN、SCr水平治療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和腎功能。
中西醫(yī)結合 糖尿病腎病 血液流變學 腎功能
糖尿病腎病是一種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報道結果表明,因糖尿病腎病致使尿毒癥死亡約為糖尿病20%以上。國內報道發(fā)現(xiàn),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率約為20%[3]。故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減少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率尤為重要,這也是目前糖尿病及腎病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本文研究旨在觀察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功能和腎功能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93例,均為Ⅲ期、Ⅳ期、Ⅴ期。西醫(yī)診斷標準按照糖尿病腎功能和結構病變的演變及臨床表現(xiàn)分期:1)Ⅲ期微量白蛋白尿期,并且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續(xù)在20~199μg/min。2)Ⅳ期:臨床腎病期,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腎功能逐漸下降。3)Ⅴ期: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上升,尿毒癥。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標準。入組標準:1)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符合診斷標準;3)年齡40~80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入組標準者;2)精神疾病者;3)對本組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4)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功能異常者;5)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齡43~76歲,平均(58.52±9.06)歲;糖尿病病程5~17年,平均(8.94±2.47)年;腎功能不全病程11個月至8年,平均(3.58±1.13)年。對照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41~78歲,平均(59.94±9.41)歲;糖尿病病程6~18年,平均 (8.81± 2.31)年;腎功能不全病程10個月至6年,平均(3.49± 1.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口服糖適平 (國藥準字H10940258),每日1次,每次2片,若患者病情較重者則可酌情增加藥量。對照組口服洛丁新 (國藥準字H20030514)每日1次,每次1片。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中藥湯劑治療,組方:木香9 g(后下),砂仁6 g(后下),黨參18 g,甘草5 g,茯苓15 g,白術15 g,仙茅 12 g,淫羊藿 12 g,炮姜 10 g,補骨脂 15 g,杜仲15 g。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兩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項目及療效標準 觀察指標包括,1)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臨床療效。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水平變化。3)兩組患者腎功能水平治療前后變化。4)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標準為,1)顯效: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腎功能恢復正常水平,實驗室指標檢查恢復正常。2)有效:患者經治療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腎功能明顯改善,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正常。3)無效:患者經治療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腎功能及實驗室指標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48例患者經治療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減少(P<0.05);治療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水平治療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間 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g/L)治療組 治療前 2.52±0.19 48.65±2.244.09±0.42(n=48)治療后 1.45±0.11*△ 40.34±2.04*△3.25±0.31*△對照組 治療前 2.46±0.24 49.24±2.124.02±0.40(n=45)治療后 1.92±0.13* 44.67±1.92*3.68±0.35*
2.3 兩組腎功能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BUN、SCr水平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兩組BUN、SCr水平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P<0.05);治療組BUN、SCr水平治療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比較(±s)
組 別 時 間 BUN(mmol/L) SCr(μmol/L)治療組 治療前 12.85±2.49 338.92±45.17(n=48) 治療后 7.58±1.24*△ 182.62±18.72*△對照組 治療前 12.67±2.34 345.82±42.21(n=45) 治療后 10.05±1.45* 247.14±20.42*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fā)生呈不斷上升趨勢。認為其發(fā)病機理主要受血流動力學改變,多元醇活性增加,蛋白非酶糖化,高血壓一級腎小球濾過屏障等影響[6]。其發(fā)生與遺傳因素、糖尿病病程、吸煙、高血壓以及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水平等相關。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在治療糖尿病腎病方面取得了明顯的臨床效果,報道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顯著[7-8]。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屬 “腰痛”“消渴”“尿濁”“水腫”等范疇[9]。該病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病”范疇,發(fā)生與五臟均相關,主要在腎、胃、肺諸臟,根據(jù)不同表現(xiàn)辨證為“上消”“中消”“下消”,其中與腎關系最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腎失濡養(yǎng)開闔固攝失司,則會出現(xiàn)水谷精微下泄,隨小便排出體外,故而發(fā)生夜尿頻多、蛋白尿;腰為腎之腑,腎主骨,腎失濡養(yǎng),則會發(fā)生腰膝酸軟。本研究方中黨參健脾養(yǎng)胃;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苓術合用健脾祛濕之力更強;用甘草調中;木香、砂仁醒胃健脾,更助利濕之功;加用仙茅、淫羊藿以補腎。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降低患者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水平,降低患者BUN、SCr水平,從而改善患者腎功能。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和腎功能,無明顯不良反應。
[1]李澤宇,劉棟,袁文明,等.糖尿病腎病危險因素及血壓控制臨界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5(20):2325-2328.
[2]邵海琳,宋春青,徐東紅,等.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4):393-395.
[3]李國強,范呂燕.本區(qū)域60歲以上人群中臨床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率的調查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13(2):190-191.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王自潤.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制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19):2349-2350.
[7]伍新林,李俊彪,張偉君,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8,9(1):51-53.
[8]彭書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30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4):358-359.
[9]田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58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3):31-32.
R587.2
B
1004-745X(2015)05-091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62
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