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5月18日至31日,參加了“2015年蘭州市中小學教導(教研室)主任杭州高級研修班”學習培訓活動,感受到浙派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校園文化、教育評估、教學評價、師資管理、校本課程開發(fā)、教育前瞻、高效課堂、心理健康等全方面的學校教育,通過駐校研修感受到理論落實到實踐的效果,并在培訓過程中以各種活動的形式促進參訓學員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激發(fā)了學員的思想空間。
關鍵詞:培訓心得;特色教育;課改;情懷;特色
2015年5月18日至31日,作者參加了“2015年蘭州市中小學教導(教研室)主任杭州高級研修班”學習培訓活動,感受頗多,不能一一細數(shù),現(xiàn)形成部分淺顯觀點,與讀者分享探討。
一、用“課改”去“改課”
王曜君老師說:“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教育?!焙芏嗯嘤枌<乙蔡岬剑骸氨据喺n改重在課程的建設”,所以要形成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就要注重課程的開發(fā),只有給學生多種課程的選擇,才能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東西。課程的變化除了課程本身之外,還能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使課堂教學適應課程的變化,適應教育觀念的變化。最能適應這種變化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將教師傳授知識的被動過程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主動過程。為了適應教育理念和課程的變化,將課堂變?yōu)椤跋葘W后教”的模式,教師就要促進教育教學的有效和高效。而近年來蘭州地區(qū)的高效課堂改革雖有成績,但僅在課堂教學本身,很少對學校轉變了一些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但對課程的改革和開發(fā)還很滯后,所以難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
杭州地區(qū)的高效課堂,除了課程開發(fā)、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以外,還緊跟有高效課堂的評價。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沈啟正先生就強調:“課堂不能用簡單的達標率來衡量”。高效課堂的評價重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主動性,強調學生學習的軌跡,屬于過程性的評價模式,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包括錄像課、優(yōu)質課、觀摩課等等,都在強調教師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兩者之間最核心的是,一個評價的是學生的學,一個評價的是教師的教。
另外,杭州地區(qū)的教科研活動非常扎實,學校內除了有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的教研氛圍,還有各級教研室提供教研指導,而教研員全部都是從教師一級一級升入教研室的資深專家和學者,并且深入教學一線指導教學。如與教師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等教學活動,親自與年輕教師同臺PK;開展地域性的試題分析;邀請全省專家“坐診解答”等,都將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集中
表現(xiàn)。
二、教育人要有“情懷”
浙江省的學校教育融入了很多“情懷”讓我有很多感動。校園文化建設,很多學校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不知道該做什么,而任為新先生的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他說:“一條魚病了是魚的問題,一群魚病了就是水的問題;一個人病了是人的問題,一群人病了就是文化的問題?!笔堑?,學校文化建設其實就是在做“水”的事情,給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提供好的環(huán)境,好的引導,讓他們在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中得到更好的教育。這需要有開放的思維,開放的環(huán)境?!傲魉桓保挥卸喾浇梃b,融入新元素,接受新思想,才能讓校園文化常新。
教育情懷除了表現(xiàn)在校園文化外,還流露在待人接物方面。趙群筠校長說:“對于弱的,走不穩(wěn)的孩子,趕著走路,讓他們摔倒,去安慰他們,再跑再摔倒,不如慢慢地走?!庇行W校采取認干爹干媽的方式,拉近了師生的感情;有一所文暉學校,修了一條文暉鐵路,看到那條路,心就遠了。當一個老師給我們分享自己留給兒子的便條時,我的心都有一點化了,這張條是這樣寫的:“兒子,飯在煲里,菜在鍋里,媽媽的心,留在家里”。
三、教育要有“特色”
十幾天的培訓,我參觀了兩所小學,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每一所學校都有能夠展示的特色,有學生活動的特色教育、有以中華傳統(tǒng)教育為主題的學校教育,有開展救生拓展訓練的特色課程,還有信息化云終端滿布校園的現(xiàn)代化學校,每一所學校都不雷同。
教育的特色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特色,或者是特色教育。教育特色重點在教育,如果校園文化有特色,影響的是身處其中的老師和學生,慢慢的,學生會去影響家長,影響到社會;教師教學方法有特色,影響著班級的學生,學生愛上了老師的課,考試成績肯定不會低;學生有特色,有能展示的“長處”,樹立了信心,學生就會愛上學校,社會口碑自然也會好,就能吸引社會各界的力量辦學,學校就能發(fā)展得更好;教研有特色,助力教師成長,教師成了名師骨干,業(yè)務能力強,帶的學生就不會差。
我認為地域有差別,文化有不同,經濟有差距,在學校教育方面更應該吸收各種先進理論,結合本地區(qū)學校的實際,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特色之路,使學校教育能夠助推學生的發(fā)展,能夠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美好的記憶,讓他們愿意告訴未來:“那是我的母校,我愛我的母?!?。
參考文獻:
陳登福.參與性教學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2004(08).
作者簡介:石之昌(1979-),男,甘肅省蘭州市人,碩士,就職于蘭州市第四十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現(xiàn)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