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摘 要: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其特殊性不僅在于所從事的是與人交往的工作,更在于與其交往的人是受教育者,是成長中的人。教師的人格以及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性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在新時期的學校教育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眾說紛紜。本文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做人、用人、信人三方面,對如何為師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關鍵詞:為師 做人 用人 信人
人們通常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謂靈魂是指心靈、思想和信念,它是對人們的言行起統(tǒng)率作用的因素,由此可見教師職業(yè)之神圣與崇高。但如何為師呢?常言道:言教莫如身教。
一、做人,坦誠相見
梁漱溟在《中國士人的心理》中說:“中國人對在上的威權每無好感,而厭惡、唾棄、反抗。這不是現(xiàn)在才如此,在歷史上的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都是如此?!苯處熍c學生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因此師生之間切忌落于“應付”,而應互相以坦白之心相示,以求相知相通。學生桀驁不馴,雖令不行,大抵由此而來。明乎此,為師者應以平等態(tài)度與學生坦誠相見,則學生的逆反心理可變?yōu)轫槒闹囊?!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以以靜制動,在學生氣盛、氣旺時,且勿刺激或阻擋,不妨權當聽眾看客,任其宣泄;等學生平靜下來,再抓住其要害循循善誘,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看似消極,倒也值得一試。若想主動先發(fā)制人,則可開誠布公、坦露胸臆,幾分鐘后,等“浪濤已盡”,只消幾句話便可使其折服。不過,這一方法對老師本身要求頗高。其次,為師者自己須身正影正,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威望)。再次,為師者必須精于語言表達,盡量做到不流露個人情緒,那么,即使當時學生難于接受,課后也能理解、配合。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常常會遇上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沉迷于武俠小說,無論上課下課,皆沉醉其中,致使學業(yè)荒廢,雖苦心勸誡,但收效甚微。責罵批評或許會有一時成效,但次數(shù)多了,學生會產(chǎn)生逆反情緒,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如與學生坦誠相見,談談自己年輕時也曾如何迷上金庸、梁羽生,如何鉆在被窩中挑燈夜讀,如何在課上掩耳盜鈴、暗度陳倉,如何被人物命運感染,心為之振、心為之恨、淚為之摧,但最終導致高考復讀一年的惡果。相同的困惑令學生暗道“理解萬歲”,然后歸正題于學業(yè),一絲不茍、奮發(fā)圖強,結(jié)果不言而喻,收效甚好。
二、用人,試而后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氣,各有其才情能力。古人云“慧眼識英才”,不是每位教師都有“慧眼”,但對于一個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在如何用人上多少會有些個人經(jīng)驗和可資信守的原則,總體而言,人“要試而后用”。認識有賴于身體力行,不能??客普?,搞空想主義。教師自己對學生尚無感性認識時,切不可輕易把責任托付給他。凡獨當一面者,定要試而后用。當然,接手新班級,頭一次安排,不可能在試用之后,一切都做得很妥帖,關鍵在于使用中要細心觀察,以判明其稱職與否。
三、信人,勿存芥蒂
集體生活難免磕磕碰碰,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會遇到許多不痛快的事。一個明智的教師應當立足于信,信學生有所進步。古人云“無信無立”,此話甚有道理。因不信,故各懷異心,互為猜忌。本無惡意,只因不信,便“好意當作惡冤家”。信守“識時務者為俊杰”,人人明哲保身行不行呢?若在學生,還不至于有什么大事;若為師,則誤人子弟,有負眾人期盼。若于一集體之中,各懷心事,怎能不各行其道!
孟子有云:“人之初,性本善?!狈踩俗畛醯乃刭|(zhì)都是好的,雖有瑕疵,也只是缺乏經(jīng)驗閱歷所致。以此為信人之基本準則,矢志不渝,則天下無不可合作之人?,F(xiàn)在的學生大都由于社會及家庭的因素,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本質(zhì)上都是好的?;诖?,從信人的原則出發(fā),鼓勵和引導學生避惡就善,乃教師育人之首要任務。
正如世上無相同的樹葉,人亦如此。將自己的心先空洞起來,打破一切成見,去掉一切隔膜,不存任何芥蒂,則可達相信、相諒、相勉之境界。班上某學生,平日懶散,忽視集體,針對此,筆者采取措施,任其為勞動委員,眾生嘩然,但一學期下來,此生倒也爭氣,工作積極,在學生中樹立了全新的形象。由此可見,信人,應不存芥蒂,矢志不渝。
為師之道千千萬,因人而異。以有形之形去拘無形之靈,甚難。筆者認為,教師若先走好這三步,則距理想彼岸不遠矣!
參考文獻:
[1]劉明生,宋平.高校年輕教師為師之道[J].教育研究,2010(1).
[2]姜圣秋.論為師之道與為師之術——讀小原國芳《師道論》有感[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3]吳定初.畢生探索為師之道——管窺張敷榮先生關于師范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常熟學院(江蘇省常熟職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