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高校教學
新生教學中適應性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
——基于政治學課程的教學實踐
王霞
王霞/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廣東廣州510006)。
傳統(tǒng)的適應性教學強調(diào)的是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適應學生,把學生當作被動的群體。本文認為適應性教學應該是“雙向度”的,教師要適應學生,學生也應該主動適應教師與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本文以政治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為例,重點探析了這種“雙向度”適應性教學對大一新生的重要性及其實踐方案。
新生;適應性教學;雙向度;政治學課程
適應性教學模式最早由美國教育家加涅提出,他認為“適應性教學這一術語通常指教師要恒定地監(jiān)控著學生的進步,并根據(jù)學生的進步情況變換教學內(nèi)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統(tǒng)?!保?]適應性教學法強調(diào)的是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知識結構等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調(diào)節(jié)教學過程,使教學成為一種動態(tài)生成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
傳統(tǒng)的適應性教學強調(diào)的是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適應學生,把學生當作被動的群體。這樣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因此,本文認為適應性教學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兩個層面的。一方面,教師要把把握學生的特點進行適應性教學。這方面強調(diào)的是教師“因材施教”的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也應該調(diào)試自己以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本身的目的與要求。尤其對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而言,調(diào)整自身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目標尤為重要。本文以政治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對適應性教學的這種“雙向”模式進行研究與解讀。
政治學課程是政治學、行政學、行政管理等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在各大高校都要開設,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盡管這門學科在中國的歷史比較短,但在西方國家卻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政治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很多高校大都在大一階段開設,以打好專業(yè)課入門的基礎。但就政治學課程本身而言,其歷史悠久,理論流派林立眾多、研究方法精彩紛呈,對剛入學的大一學生而言,學習這門課程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教師要做到適應性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師要了解大一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政治學課程有關聯(lián)的是學生在中學學習的思想政治——政治生活。就課程內(nèi)容來看,可以說,這門課為學生學習政治學做的知識儲備微乎其微?;緝?nèi)容如表1。
表1 政治生活的課程內(nèi)容①
思想政治——政治生活這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一些最基本的政治常識,讓他們對國家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對學生而言,這門課相當于一門“三字經(jīng)”,是對政治常識最基本的介紹與啟蒙。有的學生就認為中學的政治課等同于政治學這門課程,甚至他們對教師的稱呼也沿用中學,直呼為“政治老師”,筆者從教這么多年,經(jīng)常被大一的學生稱作“政治老師”。但政治學這門課程與中學的政治課完全不同。政治學是一門有2000多年歷史的課程,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政治學產(chǎn)生了很多流派,也創(chuàng)造了很多博大精深的理論,影響著人類的政治發(fā)展歷程。盡管各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學教材有所差異,但基本的精神都是介紹政治學的基本理論與主要研究范式,反思影響人類發(fā)展歷程的政治因素,探究人類政治發(fā)展的未來走向。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政治學教材內(nèi)容如表2。
表2 政治學課程內(nèi)容②
對比表1與表2,明顯地看出大學政治學課程內(nèi)容與高中所學的政治知識幾乎完全不同。高中的政治知識就是關于中國政治現(xiàn)象的一些初步認識,而政治學原理則是人類關于政治現(xiàn)象研究的文明成果的介紹與總結。所以,就知識基礎來看,大一新生關于政治學課程的知識儲備幾乎為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厘清政治學與中學政治的區(qū)別。
2.教師要了解大一學生身份上的“剝離性”。新生從中學經(jīng)過高考進入大學,似乎完成了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身份轉變,成了“大學生”,但事實上,從知識結構、學習習慣、思維方式上看,他們還是“準大學生”。對于新生這種身份的“剝離性”,教師在適應性教學中應該重點關注。
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剛入學的大學生習慣了背誦、做題,在學習中依賴教師,希望教師給課程總結、畫重點、領著他們反復的復習與做題。但這種應試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與大學教學是背道而馳的。盡管人們對“大學何為,何為大學”莫衷一是,但是對大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認識人類社會的基本精神還是認同的。美國教育學家Lilian Katz教授認為,學習的目標有三個層面: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氣質(disposition)。[2]Katz教授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養(yǎng)成“氣質”,即disposition(也有人翻譯為“天性”),也就是天然的性格與天賦傾向性,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意識習慣。但很多時候學習活動的效果在三個不同的層面上未必是一致的。很多學習活動的短期收益(知識)是以犧牲長期的氣質養(yǎng)成為代價的。而大學的教育,筆者認為就應該以這種氣質為終極目標。但大一的學生在中學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與大學的教育相去甚遠。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新生在身份上的這種“過渡性”。
3.教師要了解大一新生的學習心理。進入大學,對于剛剛高考完的新生似乎打開了多年的升學壓力枷鎖,進入到大學也就松懈下來,沒有了升學考試的壓力與目標也就沒有了動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促動。這也是近年來各大高校學風下滑的深層原因。筆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級中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兩個班有80人),在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中有76.25%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這一項,如圖1所示。
圖1 關于影響學生學習因素的調(diào)查③
這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在考試上表現(xiàn)出來的負面效果就非常明顯了。筆者任教的行政管理專業(yè)的兩個班級,79人參加考試,有23人卷面分不及格,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堪憂的。如圖2所示。
圖2 行政管理專業(yè)考試成績分析④
所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應該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學習”本身,不能簡單地認為考試就是學習,學習是一種成長,是生命歷程一種美好的體驗。
4.教師要了解新生的文理科構成。近幾年很多專業(yè)是文理科學生兼收的。筆者任教的行政管理專業(yè)的兩個班級,理科生有23人,占總人數(shù)的近29%。⑤中學時代,政治對理科生而言是“會考”科目,他們的知識基礎與文科生還是很有差距的。在考試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及格的多是理科生,他們無論在理解政治學課程還是在考試回答問題上,都比文科生要稍遜一籌。所以教師還要了解學生本身的專業(yè)構成,以便在教學中做到通俗易懂,由淺及深。
以往的適應性教學模式側重強調(diào)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做出動態(tài)調(diào)整。但“教學相長”是一個雙面的、互動的過程。在強調(diào)教師的適應性教學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他們身份的“剝離性”,主動進行身份轉換。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書”,而在于“育人”,因此對于大一的新生,教師重要的責任不只是教授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陪伴學生度過他們身份的“過渡期”,讓他們從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學習目標上真正轉換為“大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不厭其煩地把這種宗旨貫徹下去。而大學生也要意識到自己身份的這種“剝離性”,主動進行身份的轉換。
2.引導學生意識到教育的終極目標,主動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與目標。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主要是側重學生知識層面的目標,忽略了能力與氣質層面的培養(yǎng)。但作為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學生,時代、信息、環(huán)境本身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自由與選擇,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認知,這種特質在個別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讓他們逐漸放棄應試教育下培養(yǎng)出來的急功近利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知識只是教育最基本、最低級的目標。
學生也要意識到應試教育下過度的知識獲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傷害了教育的終極目標,他們應該主動探究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愛好什么、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敢于去嘗試。
3.學生要敢于在課題上展示自我,給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更多的機會。
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空間與舞臺,讓他們展示自我、認識自我。筆者在從教中經(jīng)常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但很多學生視之為負擔,他們更習慣于被動地聽課,而不愿意主動承擔一些課題。他們把這種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的機會當作負擔,這種觀念應該轉變。
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優(yōu)勢。他們是在信息化時代伴隨著電腦、手機、網(wǎng)絡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很多人獲取信息的能力、電腦技術的運用能力甚至比教師都強。他們也會自我娛樂,最新的時髦的網(wǎng)絡名詞幾乎都是首先在他們中間流傳。但他們在課堂上已經(jīng)習慣了依賴教師,身上有較強的惰性。因此,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要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而不是依賴教師的“接收器”,應該把自己當作“發(fā)射臺”,傳遞最新的聲音。
意識到了適應性教學模式的“雙向性”,在課堂教學中就要貫徹這種理念與宗旨。教師既要了解學生,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不但要了解適應學生、學生也要適應教師與大學的教學與培養(yǎng)目標。在政治學教學中,除了基本的教學模式,筆者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種“雙向型”的適應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專題解構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就是抓住政治學課程的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思考。例如筆者涉及了幾個專題:“國家專題”“議會主題”“政治文化專題”“政治溝通專題”,每個專題下再解構為子課題。教師先講授每個課題的基本知識,再把子課題分給小組同學去做,并給他們提示一些參考資料。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查閱資料、提煉研究論點的能力。
2.問題探索式教學。政治學課程不是讓學生記住幾個定義或概念,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精神。比如“國家專題”一個重點的子課題就是“人類為何需要國家?”圍繞這個課題,讓學生去閱讀資料,各抒己見,并把學術領域關于“人類為何需要國家”的最前沿成果告知他們。但同時也告訴他們,這并不是這個課題的終極答案,“人類為何需要國家”的研究還在路上,未來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注解。社會學科的魅力就在于通過不斷的否定與反思來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哪怕是小小一步。
3.閱讀式教學。閱讀是大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實事求是地講,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去閱讀教材。這一方面是學生之過,但另一方面也是教材之過,因為很多教材比較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并與學生共同閱讀好書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政治學教學中,筆者推薦了《極簡歐洲史》《變革中國》等幾本書讓學生閱讀,并寫讀書筆記。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筆者把書中優(yōu)美的文字制作成PPT,在上課過程與學生共同分享;另一方面把寫得好的讀書筆記在課堂給予表揚與鼓勵。
4.“魅力”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要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大家共同分享學習、生活、人生的成長體驗與感悟。這種教學模式指向的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的天性與天賦的傾向性。這種教學模式有幾個方式:第一,“特長”舞臺。在教學中,拿出一些時間來,給學生展現(xiàn)自己“特長”的舞臺,這種特長不只是學習上的,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的都可以展示。第二,建立成長興趣微信群。大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最新資訊、小說、電影后所思、所想發(fā)在微信群里。
這幾種教學模式都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高度參與,需要教師的流程設計與把控,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能動性。
因此,適應性教學是雙向度的、互動的,尤其對大一的新生而言,這種適應性教學尤為重要,是大學生完成身份轉變、真正邁進大學門檻展開學習,達成大學培養(yǎng)目標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11A182)、廣州大學教研課題“學科基礎課在新生教學中的瓶頸與優(yōu)化方案研究——以政治學課程為例”;廣東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行政管理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廣東省教育廳教改項目“研究性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以公共管理教育為研究對象”(2012319);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五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公共管理教育綜合改革研究”(穗高教[2013]17)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繪制
②圖表參閱景躍進、張小勁編著的《政治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繪制
③根據(jù)筆者做的《2014政治學原理課堂教學效果調(diào)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繪制而成
④此圖由兩個班級的廣州大學網(wǎng)上試卷分析生成
⑤數(shù)字來源于筆者做的《2014政治學原理課堂教學效果調(diào)查》
[1]郭先平.高職數(shù)學適應性教學問題研究[J].數(shù)學教學研究,2013(5):55,59.
[2]周立偉.氣質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過度追求知識可能是種傷害[J].外灘教育,2015(2).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5)13-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