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梅
摘?要: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因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國家的禮貌語言在表達形式上也有顯著的差異。隨著信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中西方的交流也逐漸擴大,而在文化、貿易以及多方面的交流中,語言作為交流的重要載體,如何處理好跨文化交流中的多項差異因素,準確使用禮貌語言成為了跨文化交流中關注的焦點。從言語交際的禮貌得體本質和語用策略的選擇理據進行分析,就跨文化語用視角下,禮貌交際的三個原則進行研究,剖析跨文化交流中禮貌策略與語用理據。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禮貌策略;文化差異;語用理據
中圖分類號:H0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0012202
伴隨著信息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不斷深入,全球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大,不論是學習交流還是貿易交流,都需要用到重要載體——語言。作為交流的重要載體,在跨文化交際時,禮貌的交流用語是促進文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措施[1]。隨著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開放和多樣性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加,人們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影響,各國的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因此,世界文化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趨勢,這大部分都要歸功于語言交流。因此如何運用禮貌策略進行跨文化的交際成為了當前世界性的焦點。下文就跨文化交際視角,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與跨文化的交際原則進行分析,就禮貌交際的本質和語用理據進行研究。
一、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與跨文化原則分析[2]
隨著信息和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各國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宣傳,從未來的趨勢上來看,世界文化將會發(fā)展成多樣化與多元化的狀態(tài)。多種文化存在相互共存、相互獨立的情況。事實上,這種趨勢和狀態(tài)是一種必然的發(fā)展,顯然,不同的文化都是在不同民族的不同時期產生的,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情趣,更受到文化背景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造成了不同的語言和文化。
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禮貌是基本的禮節(jié),也是促進交流更加深入的關鍵,因此,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已經成為交流中關注的重點。作為21世紀的人來說,人們生活在多元化的文化中已經沒有選擇,將不同的文化聯系起來更是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尤其是對于現代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無不涉及跨文化的情況,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已經成為全新的生活方式。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大多都要受到認知因素、操作因素以及感情因素三個方面的影響,因此,禮貌用語應遵循基本的互知、互利和互讓原則。
互知原則是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通常我們將交際的實踐活動歸為人類的認知活動,在進行文化交際和交流的過程中,其與人類的認知是分不開的,兩者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3]。而互利原則則是指禮貌語用策略中的“利”,該策略的要求就是交際行為的恰當和得體,既指語言行為中要將利益中心偏向對方,又指交際者應掌握好彼此的文化背景,使用多種手段參與到不同文化的交際活動中去,以共同創(chuàng)造利益。互讓原則是指交際雙方的態(tài)度一定要保持互相寬容、忍讓和理解的心態(tài),這不僅僅是尊重他人的體現,更是全球人民應擁有的品德。正如上述所說,民族是多樣性、語言是多元化的,要保證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同時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順利進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雙雙都應保持互讓的謙遜態(tài)度,以平和、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4]。
二、語言交際中的禮貌得體的本質
眾所周知,禮貌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和標志,是人類進行任何社會活動的重要核心。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人在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中分別有得體、慷慨、贊譽、謙虛以及贊同、同情等幾種表現,提倡注重自身、尊重他人、努力維護和諧人際關系的觀念。事實上,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這些禮貌準則都能以不同程度適應在各種文化中,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語用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擁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對于禮貌的理解也有不同,例如平常人在夸獎西方人時,往往只回應一句“thank
you”就好,而不會做任何的修飾。如果放在東方國家,比如中國,如果對方不斷夸獎你,而你只回應一句“謝謝”而不加任何修飾,則可能被認為高傲、沒有禮貌。因此,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禮貌語言的容忍寬容、調節(jié)回避以及禮貌得體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來說容忍寬容。容忍和寬容都是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重要因素,指的是不因對方的言談中有自己認為不恰當或者不禮貌的地方而產生疑問或者誤解,容忍交流中不同文化的人的不同禮貌用語。通常,擁有寬容度和容忍度越大的人,在有差異的跨文化交際中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就越小。其次,調節(jié)回避是指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因兩個民族對于禮貌準則的理解不同,因此在交際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言談習慣做出某種調整和改變,使得自己的言行更能被對方所接受[5]。事實上,回避交際在差異加大的情況下,能夠使得雙方的對話能夠更好地被接受,這樣一來,更促進了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最后,交際活動中禮貌策略的得體是指要禮貌地使用語言。當然,禮貌語言的使用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當在某一個特定場合需要使用的禮貌語言,換了場合和背景后未必就是禮貌的語言。與此同時,最適合某一場合的禮貌語言形式,當換場合和背景后也不一定顯得禮貌。因此我們說禮貌的得體還要看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6]。
三、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禮貌語用策略“面子”理據
基于跨文化交際視角,人們在進行交際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暫時性的平等關系上,以確立雙方都能接受的親密度上。一方面,可能因雙方的期望親密值不同,交際的最終目的不同,如果想要得到雙方都滿意的程度,那么就要在其中尋求能夠平衡兩者需求的、適當的親密度。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面子”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人們行為、維系關系的因素之一,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的人際行為中。而一個人要想完全卸下“面子”來與某個人交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保護他的“面子”,在實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充分保留對方的面子,以免出現尷尬的局面,否則可能影響交際結果[7]。
為了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維護好對方的面子,一般我們采取從正面和反面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中正面的面子策略就是要處處體現出對對方的關心、體恤以及關注和贊賞,適當地移情和換位思考。在交際的過程中,使用正面的關心和體恤對方,多為對方著想,并在特定的場合中,為體現關心和體恤時可以適當使用武斷的話語[8]。例如英語中使用Do ha ve a cup of tea,
please.另外,適當地關注和贊賞別人也是促進交際融洽的重要策略。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更多關注,如果自己有優(yōu)秀的地方必定會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此時,對方應毫不吝嗇地給與關注和贊賞。最后,合理的移情換位是保證兩者期望值,促進交流融洽的主要措施,要站在對方的位置和角度思考問題,得到共有的意識,最終維護好對方的面子。
而負面面子策略則要做到不將自己的意見或者想法強加于對方,盡量做好擴展雙方交流的空間和自由。此外,在交際行為中,還應做到語句的含蓄間接,出于對聽話人尊重和負面面子維護,沒有必要將一些指責的話語說得過于刻薄,更多的是要體現禮貌用語。
四、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策略選擇文化屬性特征
語言交際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和行為,但因受到社會文化和交際準則等因素的影響,無論是一般性的交際常用問候語、致謝語還是深層次的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等都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反映的都是不同文化中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策略選擇,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功能,以明確不同文化的取向,并學會從不同文化的角度來體會和認知事物。
例如稱呼。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稱呼往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了不同的社會身份與地位,更表達了說話者對于對方的尊重和禮貌以及思想感情。因此,恰當的稱呼能夠使得語言交際更順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利于語言中信息的交流。而不了解這一點的人,就可能認為這些稱呼捎帶不禮貌的情緒,從而產生誤解。但漢語中對于人的稱呼有“老王”“老師”等稱呼,表示的則是尊敬;外國人對于“老”字的理解則不同,認為這樣稱呼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因此,選擇不同的禮貌語用策略,應充分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們觀念意識來選擇。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視角,要充分利用好禮貌用語來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就應清楚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從深入地分析不同文化的認知、觀念出發(fā),尋找交流過程中能讓雙方都接受的親密度、接受度以及禮貌語言,以促進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朱雅麗.順應論視角下的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
4,(9):174—176.
[2]趙華威.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漢語文化認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169
—171.
[3]凌斌.公示語翻譯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缺失[J].學術探索,2014,(6):138—141.
[4]彭云鵬,鄧淑鳳.語言意識與跨文化交際[J].河北學刊,2013,33(4):191—193.
[5]呂俞輝.辨識不同,“異”中求“通”——略論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與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J].學習與探索,2012,(12):143—146.
[6]胡冰,劉景慧,張瑾,等.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及化解策略[J].河北學刊,2013,33
(5):247—249.
[7]馮敏.跨文化交際理論視角下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4,30(1):153—156.
[8]蔣曉萍.跨文化交際研究探微[J].廣東社會科學,2012,(5):78—83.
(責任編輯:劉東旭)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