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zhèn)教委辦 張阿滿
多元評價促進《品德與社會》課實效
◎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zhèn)教委辦張阿滿
評價是小學品德課程實施中常用的教學策略。教師應根據小學品德課程的特點和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多種教學評價相結合的策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
品德課程;教學評價;課程實施;實效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評價是品德課程實施中常用的教學策略,用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道德,發(fā)現和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發(fā)展狀況,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應根據小學品德學科的特點和學生道德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靈活地采取多種評價相結合的策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
資料搜集是《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教學輔助方式,學生課前的資料收集對于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有很大的幫助。小課題組教師在指導高年級學生搜集資料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表格填寫、問題回答、調查報道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搜集。在學生搜集完資料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資料,利用日常反饋和資料搜集評分表,對學生的材料進行評價。日常反饋指學生完成資料搜集的基本情況,使用“有”或“無”評價此項學習任務,此項評價可由學習小組長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資料搜集評分表進行評價。各班的資料搜集評分表是任課教師在學期前根據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制定的,等級劃分為“優(yōu)”“良”“待改進”。
如在教學《思想家孔子》一課時,對教師布置的課前搜集相關資料的任務,一些學生只是簡單地從網上直接下載打印,課堂交流時照本宣科地囫圇地念,讓人不知所云。為此,教師課前分發(fā)資料搜集評分表用以激勵并指導學生搜集資料,這樣搜集資料就有了針對性和指導性。課上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梳理,教師再對學生梳理的方法及結果進行評價。有了課前資料搜集評分表的指導和激勵,明確了學習指向性,提高了教學實效。
品德學科的魅力在于課堂沒有句號,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相結合是品德學科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于每學期初將適合開展的活動納入學校的計劃,有序而有效地開展活動,再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活動的開展及情感的升華。
如在《走近殘疾人》一課,教師結合社區(qū)實際,巧妙地將課堂教學與學校的助殘扶殘活動相融通。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策劃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課后再帶領他們選擇性地自主完成。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們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鮮花義賣、圖書義賣、走進社區(qū)、捐款助弱這些活動。在活動中他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享受助人的樂趣,獲得快樂的體驗,美好的心靈與良好的品行逐步形成,這正是對他們最有效的評價。
品德課程是以社會生活為背景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包羅萬象,比如歷史、自然、品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它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體驗社會生活,豐富社會經驗,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生活能力的學科。因此,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課堂與生活的有效聯(lián)結,力求達到知行合一。
如三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一冊中并沒有交通安全這一課,但在開學之初,教師從學習生活中發(fā)現了極有價值的教學生長點。原來,學校門口范圍狹窄,車來車往,家長接送學生時隨意停放車輛,使原本擁擠的路口更擁擠,也留下很大的安全隱患。學校難以對家長逐個提出要求,于是設想通過學生來影響大人,形成有序的交通秩序,于是,便有了“小手拉大手,安全快樂向前走”的品德主題課。本節(jié)課,教師先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危害,再帶領學生到校門口,實地了解應該如何穿過人行橫道,家長應該如何規(guī)范停車。當然,一節(jié)課最多只能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需要的是一段時間有效訓練。為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交通意識,品德教研組聯(lián)合德育處推出一枚“安全章”。學校把這枚“安全章”作為評價標準,結合年段的“五星換笑臉”評價機制,對學生加以鼓勵與鞭策,使課堂所學得到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有效延伸與實踐,并通過學生于有形或無形中影響著廣大家長們,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安全快樂向前走”。正如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
品德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不一樣在于,其他學科以具體學科教給學生,學生學習的對象是學科知識和技能,品德課學習雖然是品德,然而學習品德知識卻不是目的,目的是學習主體的品德踐行。對于品德踐行來說,僅有理性的品德知識是不夠的,還要靠道德情感的激發(fā)。為此,思品教師除了思品知識的教學,還必須激發(fā)道德主體(學生)的情感。這就意味著,理性與情感必須交融。教學實踐證明,曉之以理(公理、法理、德理等),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有著明顯的促進和指向作用,恰當的道理評價、理性評價能有效引領學生的情感。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對立,還是溝通》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情境和問題,采取情理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梳理著自己的思緒與內心世界。
1.情景?。弘娔X交響曲(母女倆因女兒玩電腦太久而起沖突)
師:母女倆吵架了,媽媽生氣了,女兒哭了,這種情況,你們愿意看到嗎?
2.引導學生猜測這對母女接下去的相處情況,引出“對立”和“溝通”這兩個話題,讓他們了解“對立”和“溝通”這兩種不同相處方式的結果,并通過描繪愿景來引領學生情感。
師:看看小麗的表情,你們猜,接下來她的家庭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生猜測。教師相機板書“對立”“溝通”這兩個詞語。
師:你們更愿意看到哪一種局面?
生:互相溝通。
師:你們真是善良的學生。同學們都期盼著這母女倆和諧相處。是啊,一家人能夠和和樂樂地生活,是多么幸福??!
3.生回顧生活中與父母“對立”的事情,教師通過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可能造成“對立”中的原因,讓他們在相互傾訴中發(fā)現問題。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身上,有與父母對立的情況嗎?來,別把煩惱憋在心里,讓我們盡訴心中情吧!
生談,師相機引導學生歸因。
師:聽了你們的話,老師知道了看似無憂無慮的你們,心里藏著許多煩惱,通過你們的話,我也知道了你們內心的善良,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
在這段教學過程中,關于親子對立這個問題,教師并沒有講太多的道理,而是通過讓學生直面親子之間的對立,理性地引導學生探討對立背后的原因,并通過耐心的傾聽,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這種情理交融的評價,促進了學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親子對立的問題。
定性評價是通過觀察、訪談等評價對象平時的表現、現實和狀態(tài)或文獻資料的觀察和分析,直接對評價對象做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這是品德學科常用的方法,如學生操行評定。要全面了解評價對象,僅有定性評價是不夠的,必須輔以定量評價。例如,通過考試成績、排名等數據反映的情況來評價對象,還可以通過評價量表來評價學生在思品教學目標(學習態(tài)度、學習情況、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李坤崇教授在《教學評估:多種評價工具的設計及應用》中也指出的:評定量表特別適用于“過程或程序評價”。
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學會辨別東西南北》一課教學中,筆者根據課時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評定量表:
三年級上冊《學會辨別東西南北》評定量表_______年_______班_______學生
(能正確辨認出四個方位的得三顆星,兩個方位的一顆星;能將教室正確地畫在平面圖上,畫面清晰、結構合理的得三顆星;基本畫出平面圖的得兩顆星。)
本評價量表制定的內容來源于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的等級有三顆星,評價學生獲得的星星個數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約定。本量表中第四、五條是課外評價,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從而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評價是品德課程教學實施的重要法寶,在品德教學中,靈活地采用多種評價相結合的策略,在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進行評價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態(tài)度、價值觀、道德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這樣就能更好地發(fā)揮評價的正向作用,讓評價真正起到引導和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實效。
(責任編輯: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