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賜成
21世紀以來,國家通過加大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的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12年9月,全國教師工作會議系統(tǒng)部署了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建設高素質(zhì)教師隊伍等重點工作的總體目標、戰(zhàn)略思路和重點舉措,印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fā)〔2012〕41號)。圍繞“如何提高教師培訓工作的質(zhì)量”這個核心和關鍵問題,各地在“國培”“省培”的各級各類項目中,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筆者在參與、組織歷史教師培訓項目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通過“教學案例”展開參與式培訓,是提高歷史教師培訓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一、歷史教學案例的教師培訓價值
所謂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教學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xiàn)象[1]。對教學案例的研究又稱教育敘事(或教學敘事),教師在敘述中深化對教育過程的理解和反省,提升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實踐理解和運用,從而使其經(jīng)驗升華、思想突破、理論提升。
1. 案例資源的研究性價值
對教師培訓而言,教學案例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教學和研究資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育培訓的方式和途徑。
典型性是教學案例的首要也是其本質(zhì)特征,沒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會變得泛化。典型的教學案例不僅要具有故事的完整性,而且應集具體的過程性、問題性、探索性于一體,能全面反映一個或幾個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并給人以實踐和理論上的啟發(fā)。
真實性是指問題情境和解決過程的真實。故事性是指對“真實性事件”描述的完整性和具體性,給人以清晰、準確、細致的細節(jié)觀察和宏觀把握,從而使案例具有強烈的研究性。因此,教學案例的真實性是有明確的問題指向的,即研究性和目的性。
教學案例以豐富的敘事形式對教學事件進行全景式描述,向人們展示包含有教師和學生典型行為、思想和感情的故事。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一種反思性研究的過程,撰寫者以“問題”為主線,展示教育過程中的矛盾、沖突甚至懸念,引發(fā)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教學案例的撰寫具有很強的反思性和研究性,解決過程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成果形成具有很強的分享性和再生性。因此,教學案例資源的教學運用需要充分的經(jīng)驗準備、積極的問題探究意識和深度的個體參與。
2. 歷史教師培訓對案例資源的需求
當前的教師培訓工作中,最普遍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具體表現(xiàn)為教育實踐者輕視理論,教育理論研究者遠離實踐,造成實踐中問題累積以致實踐進展減緩①,同時也使得教育理論“灰色”呈現(xiàn),有力使不上。
案例知識作為一種典型性、敘事性、情境性、實踐性、個人性、整體性的經(jīng)驗知識在問題解決中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支持復雜問題解決的有效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支持問題境脈的闡釋、支持問題的多視角認識、支持解決方案的生成、支持解決方案的確定以及支持對問題解決結果的評價。它正作為一種支持人們解決問題的資源,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2]。案例教學資源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統(tǒng)一的特點,有利于教師教學經(jīng)驗、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二、歷史教學培訓案例的采集和加工
在實際的教學中,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他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如果把這些材料也打上“案例”的標簽,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3]。所以,案例資源絕不是隨意為之,也難以信手拈來,而應有采集和加工的過程。
1. 歷史教學培訓案例資源的采集
針對培訓對象的需要采集教學案例。新教師培訓的目的是掌握教學技能和豐富案例資源,培訓中需要根據(jù)需求確定教學案例資源的采集標準:(1)具體可感—有興趣的問題—具有操作性;
(2)生動可學—有價值的資源—具有資源性;(3)深刻可悟—有研究的空間—具有系統(tǒng)性。
例如,“導入新課”對于上好一節(jié)歷史課而言非常重要,而對于新教師往往是“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培訓中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導入案例,幫助新教師打開思路,活躍思維。
通過對案例的研讀和品味,可以看出好的課堂導入應該具備的一般特征是:短小精悍,即導入新課要痛快淋漓不拖泥帶水,簡單明了;富有趣味,即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深度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內(nèi)在聯(lián)系,即導入設計所用的素材和問題,與即將開始的學習內(nèi)容有內(nèi)在的相關性,能引起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引導教師思考、實踐如何把握課程內(nèi)容,設計出好的課堂導入,進而總結其一般方法。
合格歷史教師培訓的重要任務是提升教學能力,多數(shù)有經(jīng)驗的歷史教師在培訓中往往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對別人的經(jīng)驗熟視無睹,二是對相關理論不屑一顧,概括起來就是有些“自我滿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并推進培訓課程的深入,必須借助于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要起到如下作用:(1)問題引領—自我反思而不
解;(2)理論引導—實踐探究而無果;(3)專業(yè)引申—在崗學習而無方。既要擊中問題,卻超乎其經(jīng)驗。
成熟的歷史教師培訓任務主要是教育思想境界的突破問題,成熟的歷史教師有兩類:一類是成熟且積極求索者,要通過案例幫助他們實現(xiàn)理論運用:學習—實踐—升華(教學思想);實現(xiàn)專業(yè)提升:主體知識—學科價值—專業(yè)信念;形成教學風格:個人特點—教學特色—教學風格。另一類是成熟卻職業(yè)倦怠者,對這類教師則需要通過案例彰顯教育價值—激發(fā)內(nèi)驅(qū)力—增強使命感;發(fā)掘教學價值—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獲得成就感;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激發(fā)反思力—生成價值感。
2. 歷史教學培訓案例資源的加工
歷史教學培訓案例資源的加工不是指對其改寫和修飾,而是為了培訓主題的需要對教學案例進行調(diào)整和重組,一般有綜合和分解兩種方式。
在《由幾則案例談到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一文中,作者依據(jù)文中的幾則案例,提出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主張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反思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什么是教學反思能力”和“歷史教師如何發(fā)展教學反思能力”[4]。這就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綜合的典型。對教學案例的分解則是根據(jù)教師培訓的主題,細化培訓目標的結果。例如,培訓講座中,有人提出將一個完整教學案例分解為“引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意識”等幾個片段[5]。進而引導參加培訓的教師仔細品讀案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增強實踐理解和深度參與。
三、歷史教學培訓案例的有效運用
歷史教師培訓中運用教學案例資源,可以將抽象的理論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生動具體、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情境,激活教師的教育生活經(jīng)驗,使教師產(chǎn)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欲求和沖動,進入教育實踐模擬狀態(tài),在踐行學以致用精神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科學擇取教學案例資源
教學案例擇取是實施案例培訓的基礎和前提,選擇教學案例的一般要求有:一是主題性,針對培訓對象,了解培訓需求,結合發(fā)展實踐,設計培訓目標,選擇培訓案例;二是典型性,根據(jù)培訓主題需要,選取相關案例中的典型者引入培訓;三是參與性,即案例所呈現(xiàn)的主題是教育實踐、教師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案例本身有很強的現(xiàn)場感,反映的問題具有真實性,只有主題重要、內(nèi)容完整、問題真實的案例才能引起教師的參與動機;四是理論性,即案例所反映的問題超出一般經(jīng)驗的范疇,解決問題需要教育理論的介入和他人智慧的支持,能夠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經(jīng)驗、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2. 完整呈現(xiàn)教學案例資源
只有完整呈現(xiàn)教學案例,才能充分展示案例所蘊含的價值信息,才能全景式再現(xiàn)具體的教學場景,才能激起教師廣泛而深度地參與案例研討,進入問題研究的過程。如果要把一節(jié)課的相關資料作為案例,就需要對這一案例內(nèi)容進行完整展示。這里的完整展示不僅是指要完整呈現(xiàn)教學文字實錄,而且要能通過視頻資料展示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以便教師掌握教與學的全部信息,進而做出客觀的事實判斷。
3. 多維觀察教學案例資源
運用教學案例要盡力避免斷章取義和主觀臆斷,要做到全面客觀,必須要多一些觀察和研究的角度,在“盲人摸象”的基礎上進行宏觀整合,才可能更完整準確。如郭富斌“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的公開課,基本教學過程是展示“蘇聯(lián)道路的前世今生”[6]。趙亞夫認為,這節(jié)課“破題以概念為軸心,結構以邏輯作基礎,理論以解釋見精神,材料以參悟顯價值。它們集中體現(xiàn)了郭老師的教學視野和境界,尤其值得青年教師學習。應該說,這節(jié)課的每一設計和環(huán)節(jié),都有講頭、都有深挖細品的必要”。但“郭老師的教學法只是眾多有效教學的一種,不是唯一。即便是郭老師這樣難得的學者型教師,也還有摸索新方法的必要。畢竟歷史教育當隨時代”[7]。
4. 細化思維觸角
“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公開課,將問題聚焦于“歷史教師的教養(yǎng)與學養(yǎng)”上,這個宏大深遠的問題當然值得討論。但一些具體問題也值得面對,例如:這是否就是一節(jié)“完美”的課?是一節(jié)課程改革的“樣板課”?其中,關于這節(jié)課上了100分鐘的問題,趙亞夫認為:“郭老師這100分鐘的課,可以據(jù)此拆解為數(shù)個45分鐘,或是幾個系列的主題課程。這便是這節(jié)課在我眼中的價值—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盵8]這些問題的價值在于引導我們從這個案例中去探究、去獲得必要的、可能的營養(yǎng)。
把教學案例資源運用到教師培訓中,在我國教師培訓領域還很不成熟,“在我國的師資培訓中,幾乎無案例教學這樣的傳統(tǒng),要真正地將案例教學納入師資培訓的軌道中來,使其與原有師資培訓結構融為一體,前提就是要有一批高質(zhì)量的案例。就目前來看,我國師資培訓中關于教育管理方面的案例已見端倪,而教育教學其他方面的案例尚付闕如”[9]。撰寫教學案例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教學研究,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能從“采集和利用”的意愿出發(fā)去撰寫教學案例,則意味著歷史教師培訓中案例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顧泠沅.教學任務與案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1(3).
[2]馮銳,董利亞.案例知識與復雜問題解決[J].遠程教育雜志, 2012(3).
[3][9]鄭金州.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2、182.
[4]朱煜.由幾則案例談到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EB/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90243d40100xjmv.html.2011-11-25.
[5]姜瑛俐.教育敘事與教學案例寫作指導[EB/OL]. http://www.jdedu.org/zxyw/zxyw/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394.2007-03-04.
[6]郭富斌.在斯大林的這面鏡子里我們看到了什么? [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10(10).
[7][8]趙亞夫.教師的學養(yǎng)與教學的智慧—聽郭富斌老師“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一課札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10(10).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