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翔
大自然于萬物有道有德,生之蓄之,不盈不虧,“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你愿意怎么利用它所提供的那些個資養(yǎng),是你自己的事兒,它可不替你操那個心;它既不需要你感恩,也不需要你保護。這就叫“以萬物為芻狗”。
三四年前,在飛機上讀到一則新聞,說美國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的大壩拆除項目,將華盛頓州內(nèi)兩座百年水利發(fā)電水壩—艾爾華大壩和葛萊恩斯峽谷大壩拆掉!我一看有點詫異:我們這里都在轟轟烈烈地興建水壩,美國人為什么反而要炸壩呢?
原來,這兩座水壩擋住了三文魚的洄游路線,使三文魚數(shù)量快速減少,此外,水庫中的水是靜止的,容易吸收太陽輻射,使得水溫升高,氧氣減少,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壩上游三文魚的棲息。因為三文魚數(shù)量的減少,也影響了當?shù)匾贼~為食的黑熊和老鷹等其他動物,令整個生態(tài)鏈斷裂。與水壩帶來的利益相比,美國人還是覺得生態(tài)被破壞的損失大,另外,考慮到老舊水壩的經(jīng)濟效益在降低。而維護成本的費用在提高,經(jīng)過20年的討論和決策,當?shù)卣€是做出了拆壩以復原生態(tài)的決定。
這則新聞讓我不勝唏噓,我感覺在人類活動與大自然運行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時間差”,前者經(jīng)常不顧及后者更為長遠的因果鏈而自行其是,然而最后還是要服從大自然的尺度和法則—大自然一定比我們看得更遠。而恰好是在這一點上,引發(fā)我們對老莊思想更為深切的關注和共鳴。
上篇曾經(jīng)說到,感悟老莊,第一個感覺是美,美輪美奐!第二個感覺呢?就是時間上的無限延展性,用一個詞來表達,就是“天長地久”。感悟老莊,我們的生命尺度和時間感覺,我們看問題的眼光,似乎是換了一個特大號的坐標,頓時變得極其悠遠、深邃。
過去, 人們都說黑格爾的哲學里充滿了“歷史感”。其實,如果說歷史感,老莊要幽長而深遠得多,他們都是“神游于物之初”的圣人。
說起來,單單就憑這兩點感覺(“美輪美奐”與“天長地久”),我們就應該好好感謝老莊,是老莊讓我們知道宇宙間還存在如此美妙的隱秘秩序,并且由于順遂、融入這個美妙的隱秘秩序(道)而無限地延伸了我們的生命。
讀老莊,有些人感慨:老莊那么玄妙的思想、那么高遠的意境、那么博大的氣魄,我們難以望其項背呀!我們?nèi)绾尾拍芨Q其一斑呢?有些人困惑:老子為什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①,這不是太無情了嗎?有些人則不解:圣人為什么要倡導“無欲無知”呀?怎么理解“無為”呀?怎么理解“不言之教”呀?為什么要“不爭”呀?我們無知、無為、不言、不爭,那還怎么體現(xiàn)我們生命的主觀能動性呀?那人活著還有什么價值呀?
我以為,諸多的感慨、困惑與不解,與時間尺度的差異有關,所以,要深切地理解老莊,需要從貼近、體會老莊的時間尺度入手,否則,我們很難進入老莊的境界。我們?nèi)粘I畹臅r間尺度,或者說一般生命的時間尺度,與圣人的時間尺度,是迥然有異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問題與圣人看問題,便有了巨大的差別。
在大自然的時間梯度上,萬物各有自己的時間尺度。蜉蝣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昆蟲了,它從變?yōu)槌上x時(出生之時)起,一般過不了幾個小時就死了。無脊椎動物里,草履蟲和變形蟲的壽命也是以小時來計算的,最多不超過一晝夜。脊椎動物中,壽命最短的據(jù)說是一種彈涂魚,壽命不到一年。莊子在《逍遙游》里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盵1]小年(短命)與大年(長壽)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小知(小聰明)與大知(大智慧)的差別。為什么“井蛙不可以語于?!保繛槭裁础跋南x不可以語于冰”?都是因為時間尺度的差異。
俗話講“圣人爭千秋,凡人爭一時”。圣凡之別,很大程度上是生存與思考的時間尺度的差異。凡人是以他的物理時間尺度來存活的,他的自然壽命不過百歲,所以他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感慨,很容易以百年的時間尺度思考問題、安排人生;我們?nèi)松姆N種恐懼、貪婪、焦慮、抑郁,我們慣有的躁動、短視行為……蓋源于此。假設我們能夠活一千年、一萬年,我們還是現(xiàn)在這樣的活法嗎?圣人就不一樣,他們不只活在自然性命里,更活在用意識的開悟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二條生命—“慧命”里。在圣人看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他們是以天地的時間尺度、以萬年尺度來思考問題、安排人生的,他們的從容、悠然、淡泊可以由此得到理解。
莊子在《齊物論》里,把古之圣人對時間的無限超越分成了三個境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盵3]第一,是“無物”狀態(tài),生命活在尚未有物質生成的那個時間點上,先于天地而生,這是“至矣盡矣”的最高境界;第二,是“有物而未分”狀態(tài),生命活在有物初成、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的時間點上,與萬物一體,這也是非常高的境界;第三,是“有分而無是非”狀態(tài),生命活在物質出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但萬物和諧共處,根本沒有是非善惡概念的那個時間點上,這當然也是極其難得的境界。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圣人在時間觀上達到這個“萬年尺度”的呢?也就是說,他們究竟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以達到這個境界的呢?
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莊子所說:“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盵4]這是理解老莊之所以能夠以萬年尺度看待社會與人生問題的關鍵?!俺o有”是什么?常無有就是以無有為常道,為宇宙終極、永恒、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道。這是理解老莊的總綱。
老子講,道的精妙在無有疊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薄按藘烧咄龆惷^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① 無有,是宇宙間最基本、最基礎、最普遍的矛盾關系,它“先天地生”,創(chuàng)造萬物,充斥于天地之間,即“無有入無間”②。這就是說,森然萬物,大到須彌高山,小到芥子沙粒,都包含著無有這個矛盾統(tǒng)一體,都包含著那個來自“天地之始”而“生養(yǎng)萬物”的永恒能量所賦予的構造信息。
無有入無間,這個“無間”,包括一切物質形式和現(xiàn)象,既包括一切空間,也包括一切時間。時間中一樣也有“無有”。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一朝風月涵攝萬古長空,電光石火包容亙古永恒”。這意味著,一切現(xiàn)存的物質現(xiàn)象都是源于永恒、包含永恒的,都隱含著永恒構造的信息和密碼。這當然包括我們?nèi)祟???梢哉f,每一個物種都有不凡的來歷,每一個人都是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老人”。
圣人如何能夠以天地的時間尺度、以萬年尺度來思考問題、安排人生?答案就在這里:我們其實都在“天地的時間尺度”里,都在“萬年尺度”里。圣人知道,無論你是否意識到,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你都與那個開天辟地的宇宙能量息息相關,你的生命里原本就有永恒的力量存在;你的性命斷斷不是“百年之身”,而是不折不扣的“萬年之軀”!剩下的問題,就在于你能否意識到這一點。這當然需要智慧和領悟。當人們完全回到內(nèi)在,回到“物之初”的狀態(tài),內(nèi)外部自然就合一了。這時候,“我”已經(jīng)消弭,天在起作用,有一種超越人的更加偉大的力量通過人顯示出來,這即是天人合一,更準確一點說,是“以天合天”。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我們或許多少能對老莊玄妙的思想、高遠的意境、博大的氣魄有所領悟;我們或許多少能明白一點老子為什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道運行,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和社會規(guī)范為轉移;我們或許多少能感受到圣人倡導無知、無為、不言、不爭的初衷。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以百年的時間尺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確定性的價值定向,可能就不再那么堅不可摧,可能就會有所松動;我們就可以不再執(zhí)著,不再孜孜以求于固有的狹隘的價值,而放開自己的視野和胸襟,與天地共舞,獲得更廣闊的生活意義與生命內(nèi)涵,活得更灑脫一些、放曠一些。那才是人應該有的狀態(tài)。莊子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5]。即是說,人們過分的厚此薄彼、價值定向,并不顯示道的自然運行,而只是表明道的虧損,其根源,在于人的偏愛與執(zhí)著。說到底,我們所孜孜以求的價值,在圣人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沒有必要那么較真。你的學問、你的功業(yè)、你的資產(chǎn)再大,以大自然的尺度來衡量,也如同“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6]。莊子還舉了“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7]三個例子,說“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8]。這是說,像他們?nèi)四菢右菜阌兴删蛦??如果算,那我也算有成就?如果不算,那大家都不算。其實,莊子的意思是:大家的那點成就都屬雕蟲小技而已,都算不了什么,不值一提。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我們對與大自然的關系、對許多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看法,就會自然發(fā)生改變。例如,我們經(jīng)常說要“保護自然”,這話乍一聽,很美很高大上,儼然我們是大自然的保衛(wèi)者和掌控者。但這是真的嗎?
不錯,我們是在破壞自然,而且破壞得很嚴重,但是,說到保護,我們保護得了自然嗎?換句話說,大自然需要我們保護嗎?大自然自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和修復方式,而且一定是最合理、最絕妙的方式。只不過,大自然的自我運行和修復,是一個宏觀尺度的事情,以千年、萬年為時間周期。說白了,人類破壞大自然,對于大自然本身而言,并不會有太嚴重的后果—你不用太擔心它;所有的不良后果,其實都是針對人類自己的!人類再大的破壞力,對于大自然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它有足夠的能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周期內(nèi)(頂多也就是幾萬年吧)自我修復。大自然的自我修復,有利于養(yǎng)育這個星球上其他更多的居民。說到底,真正需要保護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自己!究竟是保護誰?這還是要說清楚!大自然“大美而不言”,它當然不會提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要清楚?否則,那不是自欺欺人嗎?
夏蟲不可言冰,因為夏蟲從來沒有到過有冰的季節(jié)。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也是不可“言冰”的,因為地球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關于“冰”的故事,我們聞所未聞。說人類來保護大自然,跟夏蟲說“我們一定要保護人類”一樣,總不免感覺有點太萌了!大自然的運行方式和修復方式,遠在我們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之外。以人類的方式“保護”自然,一定是按照人類的目的、利益、能力來實施的“保護”活動,大自然會感覺可能和舒服嗎?類似的問題是:如果以夏蟲的方式“保護”人類,我們會感覺可能和舒服嗎?
大自然于萬物有道有德,生之蓄之,不盈不虧,“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你愿意怎么利用它所提供的那些個資養(yǎng),是你自己的事兒,它可不替你操那個心;它既不需要你感恩,也不需要你保護。這就叫“以萬物為芻狗”。我們應該盡可能以大自然的法則和尺度來對待大自然,而不能以人類之心度自然之腹。與其說“保護自然”云云,不如說要為人類自身的長久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多操一點心,多加一點“保護”。
參考文獻:
[1][2][3][4][5][6][7][8]安繼民,高秀昌注釋.莊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1—22、39、36、483、36、25、36、36.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