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芝
【摘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nèi)驅(qū)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生一旦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從而為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后進生問題是學科教育中的普遍問題,也是教育者長期以來十分關(guān)注的主要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后進生同樣存在。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要不斷探索各種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關(guān)鍵詞】學習興趣;后進生;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56-01
英語是教學中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學生接觸的第二語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英語學習中出現(xiàn)了諸多的后進生。對于后進生如果不給予及時的處理和解決,只會導致學生英語成績越來越差,并最終讓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日后的英語學習與成長。因此,對于后進生,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其英語學習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施以相應的針對措施,提高后進生英語學習成績。
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對待各種學生,以人為本的來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并找出學生學習不足的根基所在,給他們對癥下藥。在班級中,要擴大基礎好的學生的影響,以便帶動基礎薄弱的同學的積極性。并建立學習互助組,每組學生分別由基礎好的同學帶動幾個基礎薄弱的學生。對于差生要多捕捉他們的點滴成績,哪怕多記憶一個單詞、一句話或一個語言點,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使他們受到鼓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明確學生學習目的,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這樣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創(chuàng)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才能使這些興趣得到鞏固和保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因為課堂氣氛和感受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一節(jié)課自始至終呆板乏味、平淡無奇,甚至從頭至尾一成不變,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毫無興趣。反之,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愉快活躍的課堂氣氛,輕松自如的學習態(tài)度,形象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和積極上進的自我意識能促進學生獲取最大限度的語言信息。后進生同樣具有上進心、自尊心、渴望進步。作為一名教師對后進生要因材施教,在思想上給予引導,在生活上給予關(guān)心,在學習上給予鼓勵,幫助指導他們制定學習目標,經(jīng)常檢查目標實現(xiàn)情況,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沒有人愿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學東西。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種朋友式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guān)系。在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中,教師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生作為獨特的個人的需要和情感;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了對學生的充分了解,老師便能有的放矢,對有不同問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在教學當中,我們要說到做到,從不失信于學生。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天天批改,天天進行小測驗,周周有單元測驗,詞組測驗。使學生日有所得,月有所累,并及時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給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以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后進生由于基礎差、學習方法不恰當,在上課的過程中往往跟不上教學的進度,因此,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更好地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特別要照顧到后進生,把教學內(nèi)容設計得難易得當。在上課的過程中,對于較難的問題,先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然后再讓后進生補充或者回答,兩者都給予鼓勵。對于相對簡單的練習,例如讀單詞,短語等,可以讓后進生多回答,鍛煉他們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體驗了成功,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以鼓勵代替批評
多表揚,少批評,這對每個學生來說均很重要,尤其對差生更應如此。凡是他們有一點進步均以表揚,以鼓勵他們學英語的信心,凡是有錯誤的地方應耐心細致的糾正,盡量少批評,多表揚。在他們平時的作業(yè)中多給幾個“good”之類的詞語,這樣以來他們就覺得教師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進步,學英語也相應的有了興趣。
五、建立英語后進生進步檔案
教師及時記錄“英語后進生”的進步情況,把他們的點滴進步都記錄下。如一次清楚的作業(yè),一張考得較好的試卷,一次小組活動的回答記錄。多次的小進步。就會累積成一個大飛躍,當他們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時,就會堅定地繼續(xù)前進。
總之,后進生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們要不斷探索,采取各種措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轉(zhuǎn)變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自信心,以便英語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燁.馬斯洛的人本哲學[M].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2]Wahba, M. A., &;amp; Bridwell - L. G.Maslow reconsidered: Areviewofresearch 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 ,197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