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群好
摘要: 目的: 探討個體化健康教育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保持功能位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擇下肢骨折手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采用骨科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實施相應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對保持功能位的依從性。結果:骨折患者存在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擔心活動影響骨折的愈合,觀察組患者保持功能位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個體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保持功能位的依從性,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早日恢復。
關鍵詞:心理干預;下肢骨折;功能位;依從性
創(chuàng)傷骨折多突然發(fā)生,患者毫無思想準備,損傷部位的功能障礙、社會角色、環(huán)境、生活習慣改變等,導致一系列負性心理,患者擔心活動影響骨折的愈后,往往固定一個體位,保持功能位依從性差,依從性通常是指患者或干預對象對規(guī)定執(zhí)行的醫(yī)療護理或科研的實驗措施接受和服從的客觀行為和程度[1],如果為了依從性差的患者保持功能位,給予患者佩戴功能位外固定器的話,可引起不良結果。有文獻報道,所有矯形器在應用中均存在副作用,如廢用性肌萎縮與肌無力、關節(jié)攣縮等[2]。因此,患者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而非佩戴功能位外固定器對下肢骨折患者尤為重要,由于患者的負性心理,害怕術后保持功能位引起患肢的疼痛增加,害怕術后保持功能位對骨折不利于恢復,因此對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的依從性差,為了消除患者對創(chuàng)傷的負性心理,及早提高其對保持功能位的依從性,促進患者早日功能康復,自2013年1月起,我們采用個體化健康教育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保持功能位依從性進行探討,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一2O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下肢骨折手術病人110例,其中股骨骨折28例,脛腓骨骨折3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6例,踝關節(jié)骨折30例,男63例,女47例;年齡21歲~51歲;將110例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的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下肢骨折術后患者,護士給予患者患肢舒適功能體位,并在床旁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的方法及重要性,執(zhí)行完畢后,完成相關護理記錄,并做依從性評價。兩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況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理解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并指導患者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踝關節(jié)的背伸和跖屈功能活動。同時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內容包括: (1)放松療法:要善于為患者疏導及減壓,分管責任護士應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及痛苦,護士應認真傾聽,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全部發(fā)泄出來,激發(fā)患者勇敢面對現(xiàn)實。指導患者進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慢節(jié)律呼吸等)。(2)分散療法:可用視覺分散法如看幽默的小說雜志、看關于堅強類的電視及電影,讀小說;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如輕輕按摩傷口周圍的皮膚。根據(jù)不同患者選擇適合個人的方式。(3)社會支持療法:醫(yī)護人員要積極做好家屬、親朋好友、單位要好同事的配合工作,讓他們積極主動配合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和生活護理,使患者處于較好的社會和諧范圍之中,保持良好心境配合治療。
1.2.3 分管護士以一對一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同時與其家屬認真溝通,請家屬協(xié)助。
1.2.4 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根據(jù)科室制定的健康教育表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骨折方面的知識,利用健康教育畫冊、圖片等給患者提供自我保持功能位的重要性和康復的信息,使患者家屬掌握相關的功能位的知識,增加自我護理能力。每次給予患者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后對患者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反復進行,直到患者掌握。
1.3 評價標準及方法
1.3.1 依從性評定
參照有關文獻資料,自行設計保持功能位依從性單次和綜合評價標準。單次評價標準和分值:根據(jù)患者的級別護理,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是否保持功位的次數(shù)進行評定,分完全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90%以上),分值5分;部分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60%以上,90%以下),分值3分;不依從(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每天保持功位20%以以下),分值0分。
1.3.2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1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保持功能位的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具有更好的依從性,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下肢骨折病人,往往由于突發(fā)的工傷、車禍發(fā)生,從一個正常人突然成為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這類病人往往是家庭的重要成員,由于患者的負性心理,害怕術后保持功能位引起患肢的疼痛增加,害怕術后保持功能位對骨折不利于恢復,因此對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的依從性差。所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下肢骨折病人保持患肢功能位的依從性,個體化健康教育的內容首先應針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病人保持患肢功能位思想負擔過重,擔心康復治療的效果不顯著,且造成經濟的巨大壓力,針對病人的憂慮,分管護士應做好解釋工作,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康復鍛煉。向病人詳細講解康復治療方法、預后恢復及功能鍛煉等。在保持功能位時,如果保持一個姿勢,也容易使局部產生肌肉緊張、疲勞、關節(jié)僵硬等不舒適感,在不影響疾病治療的前提下,正確指導或實施相關的功能鍛煉。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踝關節(jié)的背伸和跖屈,可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促進血腫吸收,減少關節(jié)液的滲出,減輕疼痛,增加患者保持功能位的自信心。通過個體化健康教育,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保持功能位,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肖順貞.護理研究[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4—70. [2] 畢聯(lián)陽,唐占英,錢雪華,等.下肢矯形器的應用特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7):3317~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