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美林
摘要: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逐步邁向小康社會,正在努力推進著自己的現代化目標。新形勢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標。因此,如何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適應新的市場經濟需求和應對新的國際化變革,是政府當前急需解決和值得探索的問題。文章從分析當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進一步分析了當前中國政府國家治理的形勢和缺陷,從而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治理理念;治理體系;法律體系;績效評估機制
“治理現代化”是我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后,針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行為)存在諸多弊端以致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各方面發(fā)展要求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自二十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四個現代化之后所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重點體現的是工業(yè)社會的特點與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國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發(fā)展后,在經濟高速增長背后伴隨而諸多社會問題,如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食品危機、貧富兩極分化、社會道德淪陷等。經濟不斷地增長和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民眾更加渴求民主政治給社會帶來的公平正義和生存環(huán)境的安全感。國家與政府管理不能再僅僅依賴于經濟建設成就,而應轉變?yōu)橐越洕鲩L為基礎的社會建設成就。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適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zhàn)略正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民眾的呼聲。
一、 中國國家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受傳統(tǒng)觀念束縛,官員治理理念相對落后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治理方式。中國傳統(tǒng)社會歷來以禮治、德治為主要施政綱領,但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效地維護了傳統(tǒng)社會的秩序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所以具有溫馨美好的人倫情懷,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傳統(tǒng)治理方式是分不開的。長達幾千年中國封建專制,“禮”“德”“人情”等傳統(tǒng)觀念已經在人們的內心根深蒂固,新的國家治理體系雖然提倡“法治”,但是官員的治理觀念往往給法制披上了厚厚的“禮”“德”“人情”的外衣:“找靠山”“小圈子”“潛規(guī)則”“暗箱操作”“逆淘汰”“厚黑學”“私人領地”“家長制”“對組織隱瞞”等從政環(huán)境之毒,都不同程度地引發(fā)了官員腐敗、社會治安混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要重塑官員治理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規(guī)范秩序的“法治”風氣,讓老百姓有話敢說,有訴可求,以理服人,以法治人,而不是一切事情都要靠找關系,走人情來解決。
(二)政府機構缺乏科學的規(guī)范性,部門管理矛盾重重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們的體制改革推動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下放權力;實行政企分開、政社分開使地方政府的部分職能向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轉移:這些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總體要求。然而由于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責限定過于籠統(tǒng),事權劃分不夠明確,造成政府部門機構重疊、職權交叉、政出多門的矛盾,這些現象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三)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素質低下,影響地方政府發(fā)展目標的實現
政府工作尤其是地方政府工作程序相對簡單,職責相對明確,好多地方工作人員認為上不上班一個樣,學不學習一個樣,長期以來形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進步的拖沓工作作風。另外,由于過去的就業(yè)機制問題,好多基層工作人員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招聘考試就業(yè),造成很多低學歷、低素質的人員參加政府工作,再加上地方政府領導對員工的學習培訓重視不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素質低下,管理方式落后,影響了地方政府發(fā)展目標的實現。
二、進一步推動政府治理規(guī)范化、現代化的對策
(一)培育領導干部“法治”治理理念
領導干部是治國方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因此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法治理念,促使他們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從“人治”走向“法治”。
人治,是封建傳統(tǒng)政治的產物,指政府治理主要依據于領導者的個人意志,這樣的政府治理重政策輕法制,且政策往往是由少數人組成的領導層甚或是最高領導者個人制定出來的,很多情況下體現的是領導者個人的意志與利益,結果很容易導致政府治理背離法律精神和損害社會利益。
政府治理要實現“法治”治理,就是要形成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看問題,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治理習慣,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領導干部必須摒棄那種認為只要目的合法正當,采用什么樣的辦法辦事可以不予計較的人治思維方式,要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在法制的規(guī)范和程序上,使人情、關系、圈子、恣意得到消除,使相應糾紛和問題在法治的陽光下得到有效解決,逐漸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開放、透明、公平的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風尚。
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要議題,得到了國內、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贊許,這標志著中國國家治理能力邁向了一個新臺階,在全社會提倡依法治國,是中國國家治理新的里程碑。
法治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志,也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屏障,正如習主席所言,凡重大改革都都要于法有據,確保在法制軌道上推進。在改革開放的攻堅時刻,推行“法治”,中國社會正走在了告別“人治”邁向“法治”社會的康莊大道上。
(二)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治理體系
深化機構改革,首先要遵循業(yè)務同類和責權相稱原則,在明確維護中央權威的前提下,盡可能將職權作整體劃分。劃分各級政府的權限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能定位和職能分工。對于管制權限過高的部門、管得過多過細的部門,可以進一步轉變職責,簡化行政審批職權,把工作中心轉為如何加強國家宏觀規(guī)劃和研究經濟發(fā)展政策上來。對于多部門混合、重復管理的機構體系,可以重新整合,將管理體系整體化、簡單化、快捷化。
簡政放權是深化機構改革的基礎,當前我們所做的努力也僅僅是政府治理改革的開始,實現現代化治理邁開的新步伐。因此,逐步推進職能下放,簡化政府管理職能,才能構建權責一致,權界清晰、分工合理、運轉高效、法制保障的職能體系,推進政府治理邁向科學化水平。
(三)科學立法,完善國家治理法律體系
政府發(fā)展遵循法治路徑,將制度法律化、規(guī)范化,以法律形式界定和規(guī)范政府與企業(yè)、市場、社會的關系。因此,科學高效的法律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依據。何為科學的國家治理法律體系?
首先,政府治理的權限范圍受到憲法和其他專門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而不能超越。這樣的法律體系治理方向不僅僅是面向社會,當政府的行政權力侵害了地方民眾和團體組織的合法權益時,政府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我們誕生了《行政復議法》。這樣,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行使有了法律依據,才能體現地方民眾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正義的要求。
其次,要加強建立法律“監(jiān)督體系”。當前,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我國建立一系列的社會管理法律法規(guī),但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當法律不能為人民主張正義時,人民缺少可以維護其利益的“監(jiān)督體系”。這個法律體系是其他法律的輔助和補充,它監(jiān)督法律不能體現人民利益的情形,民眾可以利用其來維護利益,行使權利,在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有效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公平正義。
(四)完善政府管理績效評估機制
在新的時代發(fā)展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益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合乎民意的政府考核體系是推進政府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明確各級地方政府職責分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估標準、評估機制和具體辦法,將建立勤政廉潔政府,實現社會發(fā)展目標、提升公共安全服務水平、保障生態(tài)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等情況作為評估的重要內容,促進樹立與科學發(fā)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
(五)引進企業(yè)管理模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這幾年,隨著國有企業(yè)改革一步步深入,國有企業(yè)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現代企業(yè)管理制度,很多國有企業(yè)走在了世界前列。政府管理作為一種行政管理,也應該積極效仿國有企業(yè)的先進管理經驗,大膽探索現代化的發(fā)展渠道,提高政府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推進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的合作共贏渠道,通過政府向市場購買服務等方式,吸收企業(yè)管理的現代化管理方式方法,從而推進政府管理市場化和現代化。
吸收企業(yè)管理模式,不僅要借鑒企業(yè)管理中的現代化硬件管理資源模式,更要學習企業(yè)管理中的科學用人機制。現代企業(yè)管理,選拔用人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細致、規(guī)范、科學的選拔用人及績效考核機制,管理者的工作業(yè)績更多看中他們的實質性工作業(yè)績,他們的工作業(yè)績都由相應的考核機制來評估,而非靠人為印象好壞,或者是拉票打分。當前,我國政府用人選拔雖然有一些考核辦法,但這些用人機制往往漏洞百出,甚至搞形式主義。這些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政治生態(tài)嚴重惡化,社會上買官賣官、拉關系走后門等現象嚴重蔓延。
因此,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用人機制,并逐步實現用法律的手段來規(guī)范其操作流程,應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努力的方向。
(六)重視政府工作人員技能、素質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復雜的工作簡單做,你是人才;簡單工作重復做,你就是精英?!笨茖W規(guī)范化的管理都是智慧思維的轉變,就要靠較高素質的人勤動腦,想辦法,搞創(chuàng)新。因此,絕不能忽視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yè)技能及綜合素質教育。很多企事業(yè)都有職工教育基金,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多參與社會文化中介組織,參與大型社會論壇等活動,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管理素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在實踐中探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途徑和方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歷史性成就。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應堅持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始終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fā),通過解決一個個具體的治理問題,逐步積累經驗,不斷摸索規(guī)律,最終在整體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楊俊,規(guī)范明確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及職責分工探討[J].發(fā)展研究,2013(04).
[2]王星閩,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著力點在哪[N].光明日報,2010-12-13.
[3]卓澤淵,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N].學習時報,2014-10-20.
(作者單位:中國共產黨呂梁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