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張敏+楊丹
1.
教師是什么人
教師是多重社會角色的組合。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眼中,教師身份有不同的重點。在當代中國中小學生心目中,教師至少有以下三重身份:首先,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應該承擔傳播知識的任務,這似乎仍然是社會上的共識。其次,教師是社會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代表教育系統(tǒng)直接與教育對象打交道的人。最后,教師是成年人,卻又或多或少有些神秘色彩,是只能私下而不能公開討論的對象。
知識的傳授者、社會組織的代表與多少有點神秘色彩的普通人,這就是中國學生心目中教師形象的主要特點。
2.
怎樣理解“師生平等”
師生平等是當前流行的對師生關系的解說。教師應以平等之心對待教育對象,做學生的朋友。然而,以上三重身份、三種角色,卻又直接決定了師生無法真正“平等”。
教師作為以教育下一代為職責的專業(yè)工作者,必須對自己、對學生、對社會負責。師生關系,是組織者與被組織者的關系,是指導者與被指導者的關系,在這一層面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
實際存在不平等卻要追求平等對待的態(tài)度,在平等對待時又必須堅守教育責任,這或許是“師生平等”的主要內涵。
3.
教師態(tài)度與學生學習
既然師生實際并不平等,教師的言行在學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號意義,那么,學生當然會在乎教師的態(tài)度,教師的態(tài)度也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一般來說,教師有三種態(tài)度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忽視、輕視與偏愛。忽視和輕視反映了教師對教育對象關注不夠,了解不夠;偏愛則是教師對一些學生創(chuàng)設了不正常的發(fā)展環(huán)境。
因教師態(tài)度不當而引發(fā)或加劇學生的學習障礙,與學生的心理不成熟有關,與我國教育體制的不合理有關,并不能全部歸因于教育者。關鍵是要引導教師及時察覺此類問題,并盡可能在行為中加以糾正,以有效地推動學生發(fā)展。
4.
怎樣對待學生的“逆反”
“問題學生”都有較強的逆反心理,他們似乎是“成心”與老師作對,常常使教師左右為難。
學生的逆反表現,大多數是非理性行為。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教師能夠冷處理,能給學生時間,在盡早判斷出矛盾沖突的導火索并盡力消解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會自行解決。在沖突過后,許多學生會后悔。這時,教師就應該淡然處之,做出寬容大度、毫不在意的表示,盡量消解萌發(fā)中的矛盾。
逆反心理是引發(fā)或加劇學生學習困難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學認識、巧妙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重要方法。
5.
關注的價值
教師的工作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成熟,不穩(wěn)定,需要教師全心全意地關注。為此,要強調關注的重要性,鼓勵教師真心關注每位學生的表現。關注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方法。關注來自責任心,來自科學與求實的工作態(tài)度。高度負責的教師,相信“只有準確把握變化中的對象,才能施行有效教育”的理念,就一定會去觀察、了解、分析、研究學生,也一定會在這種準確把握的基礎上設計并實施自己的教學行為。
6.
表揚與批評都要恰當
表揚是鼓勵、肯定學生行為的一種方式,它是正面的,會使學生感到高興和愉悅。批評是否定、禁止學生行為的一種方式,會使學生感到沮喪。教師指出學生的不足,糾正他們的錯誤,促使其盡快走向成熟,既是職責所在,也是權利所在。但是,不恰當的批評或表揚,是使師生關系疏遠和緊張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關注每位學生的表現,全身心地投入對學生的了解、觀察與研究中去,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很辛苦的工作。
7.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
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學習困難,可能是由老師工作方法不當而促成的,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條件下學生的主觀努力。
那么,教師怎樣工作才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呢?首先,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是第一要素。學生只有感到安全,知道不會被嘲笑,才會不怕露怯,不怕幼稚,主動暴露自己的問題,才會主動參與討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其次,學習的任務必須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學任務要切合他們的知識準備,既不能過難又不能太簡單。再次,要加強教學指導的針對性,及時提供有區(qū)別的幫助。只要教師的指點幫助是切合學生需要而又及時的,學生的學習困難就會逐漸得到克服。最后,及時提供反饋。反饋是教師組織學生活動的重要方式,表揚是反饋,批評也是反饋,把學習活動引向深入更是重要的反饋。
總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可能存在著積極與消極的雙重影響;教師的態(tài)度與方法,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正確把握師生關系,實施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促成學生有效學習的途徑,也是教師從教育實踐中獲得提高、收獲成功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