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仕倫
(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
《永樂大典》所錄《文選》考釋
鐘仕倫
(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
今存《永樂大典》實際所錄《文選》共 47則,除少數(shù)作品為全部收錄外,大多數(shù)都是與《永樂大典》的韻目相關的《文選》作品的摘錄?!队罉反蟮洹匪洝段倪x》的版本似源于贛州學刊本,為六臣注本中的“李善—五臣注”系統(tǒng)。從考釋的情況看,《永樂大典》所錄《文選》不僅為《文選》版本學提供了一個可資研究的對象,而且有用于唐鈔《文選》集注本、敦煌寫本、胡刻本、明州本和景宋本的校勘,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永樂大典》; 《文選》; 贛州學刊本; 李善—五臣注; 考釋
現(xiàn)存《永樂大典》自卷六六二廱韻至卷二○八五一檄韻分別以“《文選》”之名載錄《文選》一共53則(篇),其中有5則似非《文選》作品,1則分錄兩韻,實際輯錄 47則(篇)。除少數(shù)作品為全篇收錄外,大多數(shù)都是與韻目相關的《文選》作品的摘錄。《永樂大典》所錄《文選》(以下簡稱“大典本”),清代“選學”少有考辨,目前學界對此也研究不多,似尚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今日之“選學”已成了一門國際性的顯學,“與傳統(tǒng)玄學相比更多地呈現(xiàn)出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點”[1]167。不少珍稀版本,如敦煌寫本、唐鈔集注本和宋刊明州本等已經(jīng)被整理出來,相應的專著和論文也發(fā)表了不少,這些成果為我們研究《永樂大典》所錄《文選》提供了條件和基礎。本文準備在梳理《永樂大典》所錄《文選》概況的基礎上,考論其版本淵源,幷舉例說明《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的??眱r值?,F(xiàn)將《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的內容等列表見下表,以便討論。表格里的“卷數(shù)”是《永樂大典》的卷數(shù),備注欄里的“卷數(shù)”是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的胡刻本李善注《文選》的卷數(shù)。
從表格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所錄的《文選》作品,有的有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全文,如劉公干的《贈五官中郎將四首》、謝眺的《休沐重還道中作》和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檄吳將校部曲文》兩篇檄文;有的有作者姓名和作品內容但無作品名稱,如謝眺“桑柘起寒煙”詩;有的有作品名稱、內容但無作者姓名,如《射雉賦》;有的既無作者姓名又無作品名稱,僅有內容,如王褒《洞簫賦》中的“凱風紛披”;有的沒有標明“文選”二字,但卻與《文選》作品有關,如楊雄的《甘泉賦》;還有的不是《文選》的作品卻標以“《文選》”之目而收錄,如陳淵的《代宰相謝表》、何遜的《窮烏賦》和潘安仁的《石榴賦》。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永樂大典》“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 2]1的編纂體例所決定,也與鈔纂、重錄成于眾手有關。依韻統(tǒng)字,用字系事,自然多以作品涉及到相關韻目的內容句式為主,故遺漏作者或根本不需要將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標出。成于眾手,有可能對所錄作品是否屬于《文選》未及詳審,因此有誤錄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至于分錄重出兩韻,如揚雄的《羽獵賦》“神圣建道德以為師,友仁義以為朋”句,分別為“師”韻和“友”韻所錄,則是《永樂大典》編纂體例所決定。
此外,由于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永樂大典》為劫后余灰,不得全貌,很難對其所錄的《文選》作全面的考察。但《永樂大典》所錄《文選》迄今已逾六百余年,彌足珍貴,且所錄的《文選》作品無論是只言詞組還是全篇制作,無論是正文還是注文,均與今天通行的胡刻李善注《文選》、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景宋本《六臣注文選》和敦煌寫本、唐鈔集注本《文選》間有出入。因此,我們下面以劉公干的《贈五官中郎將四首》和陳琳的兩篇檄文為主要考證對象,試圖從中探尋出《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的版本來源,并舉例釋證《永樂大典》所錄《文選》(以下簡稱“大典本”)與今通行本《文選》的異同。
表1 《永樂大典》所錄《文選》概況(續(xù)表)
表1 《永樂大典》所錄《文選》概況(續(xù)表)
表1 《永樂大典》所錄《文選》概況(續(xù)表)
《文選》的版本系統(tǒng)由無注三十卷本、唐鈔集注本、敦煌寫本、李善注本、五臣注本、六臣注本等組成。六臣注本又分“李善—五臣”和“五臣—李善”兩種。這兩種版本系統(tǒng)隨時代思潮和學風文風的轉變而變換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位置[3]4。從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檄吳將校部曲文》兩篇檄文看,大典本正文的分段與唐鈔《文選》集注本、景宋本《六臣注文選》相同而異于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與胡刻《文選》。大典本的注文以李善注居前,五臣注殿后,也異于明州本六臣注而基本相同于景宋本六臣注。校語多標明為“五臣作xx”,所使用的五臣注本恐為唐代的版本,凡“民”字皆因避太宗諱而改為“人”字。例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的校語曰:“五臣作‘人’”;又如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仇”,校語曰:“五臣作‘人’”,而李善注不避諱。大典本采用的李善注本也與胡刻本的李善注不盡相同。因此,大典本《文選》似為另一系統(tǒng)的“李善—五臣”注本。
“李善—五臣”注本現(xiàn)存最早的祖本是刊刻于北宋紹興、淳熙間的贛州本,后有建州本和覆刻建州本的茶陵本。屈先生說,今傳《六臣文選》以“北宋時蜀中裴宅所印賣為第一刻。今傳宋本六臣注尚有紹興二十八年(1158)明州重修本(《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七、《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五),贛州學刊本(即《天祿琳瑯書目》卷三所載趙孟俯、王世貞藏本,又見《宋皕樓藏書志》卷一百十二、《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三、《日本訪書志》卷十二),及《四部叢刊》景印宋本(似即屬于贛州刊本系統(tǒng),而補寫之頁甚多)。元明時所傳茶陵陳仁子《增補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天祿琳瑯書目》卷十、《善本室藏書志》卷三十八),李善注居前,即出于贛州本(《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三)。而吳郡袁褧嘉趣堂翻刻廣都裴宅本《六家文選》六十卷,在明代最為有名,此書始于嘉靖甲午(十三年,即1534年),刊成于己酉(二十八年,即1549年),計十六載(《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十九、《善本室藏書志》卷三十八、《明代版本圖錄初編》卷六),五臣在前,善注居后”[4]34。據(jù)屈先生之說可知,《六臣注文選》現(xiàn)流行的明州重修本和贛州本為兩個主要版本系統(tǒng)。今明州本五臣居前,善注居后,而茶陵本則李善注居前,五臣注居后,正與大典本相同。大典本的正文與注文也多同于茶陵本而異于明州本。
元代的《文選》刊本,除了趙孟俯藏有的贛州學刊本六臣注《文選》外,尚有張伯顏的李善注刊本。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三“《文選》元槧本”條曰:“《文選李善注》元槧本,每卷首題‘奉政大夫同知池州路總管府事張伯顏助率重刊’。有前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史余璉序,稱伯顏字曰正卿,未詳其籍貫。傾讀鄭元佑《喬吳集》,有《平江路總管致仕張公壙志》,蓋代其子都中作。文稱:‘張氏,長洲之項城人,公諱世昌,字正卿。以謹飭小心仕于朝,儤直殿廬,成宗賜名伯顏。由將作院判官,累仕慶元路同知。延佑七年,升奉政大夫池州路同知。泰定五年,改福寧州尹。后遷漳州路總管。告老,以平江路總管致仕?!酥仦槲釁侨耍似湮难藕檬?,異于俗吏矣?!盵5]337由錢大昕所記可知,張伯顏的《文選》刊本為李善注本,刊刻時間在元代的延佑七年(1320)至泰定五年(1328)之間。從時間上說,張伯顏刊本為已知較接近大典本李善注的刊本。斯波六郎說張伯顏的刊本源于尤袤本,傅剛教授以今存北京圖書館的張伯顏本“與尤本校,可看出二本之間的傳承關系”[6]152。但今大典本的李善注并沒有用到這個刊本。梁章鉅在作《文選旁證》時,曾用到元代張伯顏刊本,今《旁證》在考訂揚雄《羽獵賦》“友仁義與之為朋”時,尚未得其真本(詳后考釋舉例部分)。如大典本的李善注本為元張伯顏刊本,梁章鉅當不至于忽略此條而疏于考證。因此,大典本所用之李善注的底本非出于尤袤刻本,且今胡刻尤本亦有不同于大典本的地方(詳后考釋舉例部分)。大典本的版本到底直接來源于茶陵本或趙孟俯的藏本,由于材料的缺乏,今天還難以確證。但大典本源于贛州學刊本似有可能。以下試舉例證明之。
大典本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耳(校曰:‘五臣作爾?!┠舜筌娺^蕩西山”句中的“耳”字,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作“爾”。胡刻本《考異》卷八曰:“茶陵本‘爾’作‘耳’。云:‘五臣作爾?!驹疲骸谱鞫??!福捍擞刃8囊病T斘牧x,作‘耳’者,當句絕?!段菏洗呵铩?、《后漢書》此處節(jié)去,無以相證??钟雀奈幢厥??!盵7]953胡克家《考異》(實為顧千里代作)認為,尤袤在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刊于池陽郡齋的《文選李善注》六十卷刻本中將原李善注本的“耳”改為“爾”不一定準確。今大典本作“耳”,與茶陵本同,亦可為顧說左證。
又如:大典本《文選》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題下作:
善曰:“《魏氏春秋》曰:‘袁紹伐許,乃檄州郡?!鄙圃弧啊段褐尽吩弧蓖沧?。翰曰:“琳避難冀州,袁本初使典文章,作此檄以告劉備,言曹公失德,不堪依附,宜歸本初也。后紹敗,琳歸曹公。曹公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發(fā)?!芄珢燮洳?,不責之?!?/p>
“善曰‘《魏志》曰’同翰注”句,胡刻本《考異》卷八曰:“注‘《魏志》曰’下至‘而不責之’,袁本此一節(jié)注與所載五臣翰注略同。其‘善曰下’作《魏志》曰‘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袁氏敗,琳歸太祖。太祖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祖父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六十一字是也。茶陵本云:‘善同翰注’,此承其誤,為幷善于五臣耳?!盵7]953宋尤袤所刻李善注《文選》序曰:“五臣特訓釋旨意,多不原用事所出。獨李善淹貫該洽,號為精詳。雖四明、贛上各嘗刊勒,往往裁節(jié)語句,可恨。”[7]7
大典本不出與李周翰相同的《魏志》語,而代之以“善曰‘《魏志》曰’同翰注”,似為贛州刊勒“裁節(jié)”李善注之例。于此可證大典本同于贛州本系統(tǒng)。
再如,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擊鳥先高攫鷙之勢也”中的“擊”字,明州本、胡刻本作“鷙”字。其中的“鳥”字,明州本、胡刻本作“鳥之擊”。胡刻本《考異》卷八曰:“夫鷙鳥之擊先高,茶陵本作‘鷙鳥先高’四字。校語云:‘擊,五臣作“鷙”,有“之擊”字?!拘UZ云:‘鷙,善作“擊”,無“之擊”字?!福憾拘UZ是也。尤本此處修改,乃誤取五臣以亂善?!盵7]953
以上三例說明,大典本的注釋體例和文字均與茶陵本相同。
其二,大典本有“濟曰同善注”(卷一九六三六謝玄輝《休沐重還道中》“還卭歌賦似,休汝車騎非”句注、卷二○八五一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昔袁術僭逆,王誅將加,則廬江太守劉勛,先舉其郡,還歸國家”句注)、“余同善注”(卷二○八五一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濞之罵言未絕于口,而丹徒之刃已陷其胸”句注、同篇“軍入散關,則群氐率服,王侯豪帥,奔走前驅”句注)、“銑曰同善注”(卷二○八五一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則洞庭無三苗之墟,子陽無荊門之敗”句注)、“良曰同善注”(卷二○八五一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國,與晉爭長,都城屠于勾踐,武卒散于黃池,終于覆滅,身罄越軍”句注)語,這說明大典本《文選》的原編者不僅以李善注本為底本,校以五臣注本,而且突出表明注重以名物訓詁為長的李善注。這種在相同詞語、典故的注釋上省略五臣而保留李善注的作法證明了大典本的版本淵源似同于贛州本系統(tǒng)。
其三,大典本除個別地方外,與《四部叢刊》景宋本很相似,不僅善注居前,五臣居后的排列相同,而且正文和注釋詞語也基本相同。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列士立功之會,可不勖哉”句中的“列”字,大典本校曰:“五臣作‘烈’字”。胡刻本、明州本作“烈”。明州本校曰:“善本作‘列’?!倍鼗捅?、景宋本同大典本。又如大典本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其余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揚之遺眾,覆亡迫脅,權時茍從,各被創(chuàng)夷,人為仇敵”句善注引《魏志》和《尚書》文一百十八字,《四部叢刊》景宋本同而胡刻本無。明州本善注無《魏志》文而有《尚書》文,其云:“善曰:‘呂布、張揚’,已見《九錫文》?!苯衩髦荼?、胡刻本潘元茂(勖)《冊魏公九錫文》有善注引《魏志》呂布、張揚文。而今所見之大典本為劫后余灰,無《文選》潘元茂(勖)《冊魏公九錫文》之文,故難證大典本《文選》潘元茂(勖)《冊魏公九錫文》有無善注引《魏志》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大典本的善注既不同于胡刻本,也不同于源于秀州學的明州本。屈先生說,《四部叢刊》景宋本“似即屬于贛州刊本系統(tǒng)”[4]37。今大典本與《四部叢刊》景宋本基本相同,可證大典本源于贛州本。但大典本與景宋本也偶有不同之處,如大典本揚雄《羽獵賦》“建道德以為師,友仁義以為朋”中的“以”字,景宋本作“與之”。因此,我們也很難把大典本的底本訂為景宋本的原本。
第四,胡刻本李善注的體例有“已見上文”一說,而大典本李善注無此例,后之注文與前之注文相同者則照樣出之。如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則七國之軍瓦解冰泮”句,大典本李善注引《漢書》徐樂上書曰:“何為瓦解?吳楚齊越之兵是也。當此之時,安土樂俗之人眾,故諸侯無外境之助,此之謂瓦解。”此與大典本前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李善注引《漢書》徐樂上書文完全一致。又如,大典本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屠各”一詞,李善注引《晉中興書》曰:“胡俗,其人居塞者,有屠各種最豪貴?!贝伺c前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崩钌谱⑼?。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中,前后相隔不到五十字,以同一內容兩次注釋同一人。“偏將涉隴,則(宋)建、(韓)約梟夷,旍首萬里”句,大典本李善注引《魏志》曰:“韓遂在顯親,夏侯淵欲襲取之。遂走,后淵大破遂軍,得其旍麾?!庇衷唬骸八危ㄔ鳌爸臁保裥8摹P者注)建自稱河首王,聚眾抱罕,夏侯淵討之。屠枹罕,斬建涼州?!贝伺c前文“逆賊宋建,僣號河首”句,李善注引《魏志》的內容相同。這說明大典本不同于胡刻本。
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考辨可以看出,大典本與茶陵本、景宋本很接近,其版本淵源似有可來自于贛州祖本的“李善—五臣注”系統(tǒng)的《六臣注文選》?!短斓摿宅槙俊肪砣d有趙孟俯收藏的三卷本贛州學刊本、元代有源于贛州本的茶陵本存世,同時也流行有張伯顏的李善注刊本《文選》,故大典本的底本很有可能是在《永樂大典》編纂時,“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采”[2]1得來的“李善—五臣注”本。大典本《文選》所用李善注本,有可能是北宋天圣明道本(國子監(jiān)本),所用五臣注本也有可能是陳八郎本或杭州本,甚或就是南宋或元代的贛州學刊本系統(tǒng)的《六臣注文選》。因數(shù)據(jù)的缺乏和今存《永樂大典》的殘缺,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準確地考證出大典本《文選》到底采用的是哪一種刊本,但《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的底本屬于贛州學刊本大體上是可以確定的。岡村繁說,“《六臣注文選》很可能原本是依據(jù)《六家注文選》,即內容是以五臣注為前,李善注為后的注本而作成?!读甲⑽倪x》僅將其中五臣注與李善注的先后順序互換而已”[8]37。從上面舉到的大典本“善曰‘《魏志》曰’同翰注”看,這個說法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而且今存大典本《文選》的文字與《六家注文選》尚有出入,恐非僅僅是“順序互換而已”。以下試舉例考釋之。
今《永樂大典》所錄《文選》與胡刻本(〔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 1977年出版)、明州本(〔梁〕蕭統(tǒng)選編,〔唐〕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李善注:《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出版)、景宋本(〔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 2012年出版)和唐鈔集注本(周勛初纂輯:《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敦煌寫本(羅國威撰:《敦煌本〈文選注〉箋證》,巴蜀書社,2000年版)間有出入,可作??敝?。以下試舉例考釋以說明之(凡引“李善—五臣注”文以“注”字標明)。
(一)卷六六二廱韻班固《東都賦》:御明堂,臨辟廱。
〔考釋〕御,胡刻本、景宋本、明州本作“覲”。李善注曰:“《東觀漢記》曰:‘永平三(胡刻本《考異》卷一曰:“案:‘三’當作‘二’,各本皆訛?!保┠暾?,上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禮畢,升靈臺。三月,上初臨辟雍?!苯癜矗阂纱蟮浔臼?。御,有“進”、“臨”的意思。《詩·小雅·六月》“飲御諸友”,毛傳曰:“御,進也?!盵9]42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引《獨斷》曰:“天子所進曰御?!庇忠端貑枴ぬ煸o大論》“天有五行,御五位”注曰:“謂臨御?!盵10]396《公羊傳·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 粢盛委之所藏也?!焙涡葑⒃唬骸坝?,謂御用于宗廟。”[11]2221《后漢書·明帝紀》曰:“(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屢以行事。禮畢,登靈臺?!庇P,謂諸侯以節(jié)氣朝拜君王?!墩f文·見部》曰:“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倍斡癫米⒃唬骸啊洞笞诓贰再e禮親邦國,春見曰朝,秋見曰覲’,鄭曰:‘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按:鄭與許合。疊韻為訓,異義朝名?!盵12]434《 詩·大雅·韓奕》曰:“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鄭玄箋曰:“諸侯秋見天子曰覲?!薄段倪x》卷三十七曹子建《求通親親表》曰:“今臣以一切之制,永無朝覲之望?!薄稏|都賦》為“潤色鴻業(yè)”所作,御明堂者為君王,如作“覲”,則其意相反,恐文義不順。
(二)卷九二二師韻揚雄《羽獵賦》:建道德以為師,友仁義以為朋。
〔考釋〕下“以”字,胡刻本、景宋本、明州本作“與之”。梁章鉅《文選旁證》卷十二曰:“《漢書》無‘之’字。按此與《甘泉賦》‘侔神明與之為資’句法正合。”胡紹煐按:“《甘泉賦》‘之’字恐亦后人所加?!盵13]278今按:疑大典本是。梁氏“校列文字異同,亦以李本為主。次及五臣注,次及六臣本,又次及近人所校,及他書所引”[14]14,恐未及大典本。《甘泉賦》“擥方道德之精剛兮,侔神明與之為資”的句法似有《離騷》之風,而《羽獵賦》無“兮”字例,多以兩句通用“以”字或“之”字,如“灌以岐梁,溢以江河”、“立歷天之旗,曳捎星之旃”,無上句用“以”字而下句用“與之”字例?!稘h書》作“與”,“與”猶“以”也。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一曰:“與,猶‘以’也?!兑住は缔o傳》曰:‘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钥梢猿牾?,可以佑神也?!抖Y記·檀弓》曰:‘殷人殯于兩楹之閑,則與賓主夾之也。’言以賓主夾之也?!队裨濉吩唬骸蠓蛴兴嘏c公士為賓也?!员匾怨繛閿P也。(義見上文—原注。下同。)《中庸》曰:‘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钥梢匀氲乱?。《論語·陽貨篇》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言不可以事君也?!妒酚洝ぴ粋鳌吩唬骸髫M可與同坐哉?’言不可以同坐也(《漢書》‘與’作‘以’)?!敦浿硞鳌吩唬骸遣蛔闩c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稘h書·揚雄傳》曰:‘建道德以為師,友仁義與為朋?!ā段倪x·羽獵賦》‘與’下有‘之’字,乃后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與亦‘以’也,互文耳?!盵15]5王引之之說足以證“與”與“以”,或“以”與“以”互用為漢代常例。王引之說《羽獵賦》“與”下無“之”字,極是。然依大典本,亦恐非互文,似原作為“以”,后人改“以”為“與”,又妄增“之”字也。
(三)卷九二二師韻司馬相如《上林賦》:?玟碧林。
〔考釋〕玟?,胡刻本、景宋本、明州本作“玫瑰”。胡刻本李善注曰:“幷以見上文。”景宋本李善注曰:“晉灼曰:‘玫瑰,火齊珠也?!泵髦荼緟蜗蜃⒃唬骸懊倒?,火齊珠也。”《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引司馬相如《上林賦》同大典本。又引《南史》亦作“玟?”。今《南史》作“玫瑰”?!读簳肪砦迨摹吨T夷傳·波斯國傳》作“玫?”?!段倪x》卷七司馬相如《子虛賦》“其石赤玉玫瑰”,李善注引晉灼曰:“玫瑰,火齊珠也?!薄妒酚浖狻芬弊鳌懊倒澹橐病??!墩f文》曰:“玟,玟瑰,火齊珠。一曰石之美者。從王,文聲?!倍斡癫米⒃唬骸啊蹲犹撡x》晉灼注、呂靜《韻集》皆同?!秴嵌假x》注曰:‘火齊如云母,重沓而可開,色黃赤似金,出日南。’《廣雅》珠屬有玟瑰。”[12]19《龍龕手鏡》入聲卷四《玉部》:“玟,莫回反。玟瑰;瑰,音回,玟瑰也。石之美好曰玟,圓好曰瑰,火齊珠也?!庇衷唬骸?、瓌、、璝、(古)、環(huán)(今),古回反。環(huán),琦也。環(huán)琦者,偉大之皃也。與傀、亦同?!盵16]432?為“環(huán)”的俗字,又為“”的異體字?!稜栄拧め屍鳌罚骸碍h(huán),捐也?!焙萝残小读x疏》曰:“按:捐與‘肙’音義同。肙,空也。環(huán)中空以貫轡,故為之捐?!薄稄V雅·釋訓》:“瑰、瑋、琦,玩也?!蓖跄顚O《疏證》曰:“《說文》:‘傀,偉也?;蜃鳌!衷疲骸畟?,奇也?!队衿芬钝齻}》云:‘琦,瑋也?!瀣|,珍奇也?!妒酚洝に抉R相如傳》‘俶儻瑰偉’,《漢書》作‘瑰瑋’;《魯靈光殿賦》作‘瓌’,幷字異而義同。”《說文》:“瑰,玟瑰也。從王,鬼聲。一曰圜好?!倍斡癫米⒃唬骸扮涔?,本雙聲,后人讀為疊韻。謂圜好曰瑰,此字義之別說也?!侗娊?jīng)音義》亦引‘圜好曰瑰’?!队衿贰骱谩显觥椤?。誤。后義當音回。按:《詩·秦風》傳曰:‘瑰石而次玉。’疑許失載?!盵12]19今按:疑大典本是??衷鳌扮洹?,或“玟□”,后誤“□”為“瑰”,又誤“玟”為“玫”,以成“玫瑰”。玟?,次玉之美石也。武帝曾以飾馬鞍?!段骶╇s記》卷二曰:“后得貳師天馬,帝以玟?石為鞍,鏤以金銀鍮石?!盵17]10
(四)卷二四○七蔬韻漢揚雄《長楊賦》:提劍而叱,戈之所麾,城搟邑下,斬將降旗。
〔考釋〕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作“提劍而叱之,所過麾城摲邑,下將降旗”。善曰(景宋本無“善曰”二字。是也。明州本李善注同胡刻本。疑誤。詳下胡克家《考異》):“鄭玄《禮記》注曰:‘摲之言芟也?!蹲至帧吩唬骸畵?,山檻切?!薄稘h書·揚雄傳》作“提劍而叱之,所麾城摲邑,下將降旗”。該句原作“搟”,中華書局1962年版校改為“摲”。“??庇洝痹唬骸熬坝颖咀鳌畵贰⑼!段倪x》正文及注幷同?!焙瘫纠钌谱⒃唬骸邦伇O(jiān)曰:‘摲,舉手擬也?!秱}頡篇》曰:‘摲,拍取也?!焙思摇犊籍悺肪矶唬骸白㈩伇O(jiān)曰摲舉手擬也:案顏《漢書》正文字作‘搟’,上引李奇音‘車幰之幰’而解云:‘搟,舉手擬也。’蓋其字音義與《左氏傳》‘乃掀公’之‘掀’相近。善《文選》正文作‘摲’,與顏不同。別引鄭氏《禮記注》釋義,《字林》釋音,乃所以改顏也。傳寫者幷顏注亦為摲,失之矣。又‘倉頡篇曰摲拍取也’八字,非《漢書》注,乃善引以證顏者。字亦當是‘搟’也。又《漢書》注‘擬’下有‘之’字,此無,似亦脫。”[7]872據(jù)胡克家(實為顧千里)考證,注釋全為李善注文,李善首引顏師古注,次引《倉頡篇》文以證顏注。此其一。其二,“城邑摲下”中的“摲”,《漢書·揚雄傳》載《長楊賦》作“搟”,《漢書》正文及李奇注和顏師古的注作“搟”是正確的。梁章鉅也認為“此注引顏監(jiān)‘摲’當作‘搟’”[14]290。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四“搟、摲非一字”條云:“《文選·長楊賦》本是‘摲’字,故李善引康成注《禮器》為證。今監(jiān)本正文作‘搟’,幷將鄭注、《字林》、《倉頡篇》諸摲字,俱改作搟,誤亦甚矣?!盵5]74然段玉裁認為鄭玄引《禮記·禮器》文以證“摲”字,其義為“次”,非“摲”之本義?!墩f文·手部》曰:“槧,斬取也?!倍斡癫米⒃唬骸皵卣?,截也,謂斷物也?!盵12]637錢說恐非的論?!墩f文·車部》曰:“軒,曲辀藩車也。”段玉裁注曰:“謂曲辀而有藩蔽之車也。曲辀者,戴先生曰:‘小車謂之辀,大車謂之轅。人所乘欲其安,故小車暢轂梁辀。大車任載而已,故短轂直轅?!恫莶俊吩唬骸撸烈??!ⅰ蹲髠鳌贰⒀C解《東京賦》、劉昭注《輿服志》,皆云‘車有藩曰軒’,皆同許說。許于‘藩車’上必云‘曲辀’者,以辀穹曲而上,而后得言軒。凡軒舉之義,引申于此?!盵12]762又《說文·手部》曰:“掀,舉出也。從手,欣聲?!洞呵飩鳌吩唬骸乒鲇谀住!倍斡癫米⒃唬骸跋浦攒幰?。成(公)十六年《左傳》文?!夺屛摹吩唬骸踺炁e之,則公軒起也?!盵12]638《 周禮·考工記·辀人》言辀人為辀,“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薄都崱吩唬骸皫?,張繒車上為幰,或從軒省。軒,車軾。攇、搟,《博雅》:‘擬也?!辉皇旨s物或作搟?!睌g同搟,《龍龕手鏡》卷二曰:“攇,手約物也?!盵16]213今按:疑大典本是。搟的本字恐為“軒”,謂載人之車的圓形車蓋,即李奇注《漢書·揚雄傳》所說的以“繒”裝飾的“車幰”。按:古代也有用虎皮裝飾的車蓋?!短接[》卷七十三引《漢官解詁》曰:“馬有廄,車有府。皮軒,以虎皮為軒?!币秊椤败幣e”、“軒起”之“搟”,同“攇”,亦為“掀舉”、“掀起”?!俺菗{”,意為城池被一舉攻破。胡刻本、景宋本、明州本作“摲”,恐形近而訛,或涉下“斬”字而誤。摲本作“槧”,摲是“槧”的別字。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曰:“槧之言漸也。字亦作‘摲’?!?摲字的意思如段玉裁所說“截也,謂斷物也”。如作“摲”,與下“斬”字義重。又:疑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叱”下脫“戈”字,“所”下衍“過”字,“下”下脫“斬”字,又以“摲”代“搟”,故斷句不同,意思淆亂。依大典本,前為“順斗極,橫巨海,漂昆侖”的三字句,后接“提劍而叱,戈之所麾,城搟邑下,斬將降旗”四字句,似文義更明,文氣更暢,有利于“不歌而誦”也。
(五)卷一一六○三藻韻潘正叔《贈河陽》:注岳為河陽令,是正叔從父,故不言名。
〔考釋〕唐鈔本《鈔》曰:“河陽,縣名也,屬今懷州。時安仁為河陽縣令,正叔作此詩贈之。安仁是正叔叔父,故不言名姓,但言‘贈河陽’也?!焙瘫緹o“岳為河陽令是正叔從父故不言名”十四字。明州本、景宋本作“五言。向曰:‘潘岳為河陽令,是尼從父,故不言名。’”
(六)卷一八二○九將韻劉公干《贈五官中郎將》四首。注濟曰:魏文帝初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考釋〕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首”下有“五言”二字。副丞相,各本同。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作“為丞相副”。杜佑《通典》作“以副丞相”?!锻ǖ洹肪矶拧堵毠佟肥辉唬骸拔骞佟⒆蟆⒂抑欣蓪?,皆秦官,漢因之,幷領三署郎從。后漢之制,郡國舉孝廉以補之。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纸ò彩辏汗迂槲骞僦欣蓪?,置官署,以副丞相,位在魏國諸侯王之上。魏無三署郎,猶置左右中郎將。”[18]870《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劉楨傳》曰:“干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曰:“干淸玄體道,六行修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輕官忽祿,不耽光榮?!?/p>
(七)卷一八二○九劉公干《贈五官中郎將》四首:
1.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xiāng)。過彼豐沛都,與君共翱翔。注善曰:“豊,漢高祖所居,以喻譙也?!?/p>
〔考釋〕胡刻本李善注“豊”下有“沛”字。明州本、景宋本李善注同大典本。今按:疑大典本是。豐原為沛縣之邑。漢高祖起兵于沛,收沛子弟還守豊即此。漢置縣?!对涂たh圖志》曰:“豐縣,本漢舊縣,屬沛郡。”[19]226又《括地志輯?!吩唬骸柏S縣。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平地中,故老云高祖斬蛇處,至縣西十五里入泡水?!盵20]126梁章鉅曰:“嚴氏羽《滄浪詩話》云:‘元后指曹操也。豐、沛,喻操譙郡也。是時漢帝尚存,而言之如此,正與荀彧比曹操為高、光同科?!盵14]584胡紹煐引朱右曾曰:“此詩指操征劉表之時。豐沛都,蓋謂南陽。南陽為光武故鄉(xiāng),猶高祖之豐沛?!盵13]562
2.歡悅誠未央。注善曰:四牡,謂驪車也。
〔考釋〕歡,胡刻本作“嘆”。明州本、景宋本同大典本。梁章鉅《文選旁證》卷二十二曰:“嘆曰誠未央?!读肌繁尽畤@’作‘歡’。此但傳寫誤。校云:‘善作嘆,非。’”[14]584驪車,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作“驪駒”。今按:驪車,謂經(jīng)過細心裝飾的美車?!对姟R風·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沵沵”,毛《傳》曰:“四驪,言物色盛也。濟濟,美貌。”孔穎達《正義》曰:“一駟之馬,皆是鐵驪之色,其馬濟濟然而美?!浴摹⒀浴P’,道其物色俱盛也?!斌P駒,則為逸《詩》篇名?!稘h書·王式傳》曰:“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jīng)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皆唬骸勚趲煟嚎透琛扼P駒》,主人歌《客毋庸歸》。今日諸君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比绱驹唬骸捌鋵W官自有此法,酒坐歌吹以相樂也?!狈唬骸耙荨对姟菲玻姟洞蟠鞫Y》??陀ィ柚!蔽姆f曰:“其辭云:‘驪駒在門,仆夫俱存;驪駒在路,仆夫整駕’也?!庇衷唬骸坝梗靡?。主人禮未畢,且無庸歸也?!币纱蟮浔臼?。
3.注翰曰:前篇敘昔游,從此述沈疾,在鄴都也。
〔考釋〕明州本、景宋本李周翰注“昔”下有“日”字。疑大典本是。下句“述沈疾”,正與上句“敘昔游”相對??帧叭铡弊盅?。
4.注善引《援神契》曰:太山,天地孫也,主招人魂。翰曰:臥疾恐死,故云“游岱宗”也。
〔考釋〕招,景宋本、胡刻本、明州本作“召”。今按:招,通“召”?!墩f文·手部》曰:“招,手評也?!倍斡癫米⒃唬骸霸u者,召也。不以口而以手,是手評也。‘匏有苦葉’傳曰:‘招招,號召之皃?!丛S書‘召者,評也’、‘號者,呼也’,是用手用口,通得云‘招’也?!盵12]63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盵10]326
明州本、景宋本李周翰注“游”上有“恐”字。疑涉上“恐”字而衍。“恐”字當屬“?!弊??!翱炙馈奔粗^“游岱宗”也。疑大典本是。梁章巨《文選旁證》卷二十二引《后漢書·烏桓傳》曰:“死者神靈歸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闭聭炎ⅲ骸啊恫┪镏尽罚禾┥剑斓貙O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知人生命?!盵14]584
5.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注銑曰:“人命將逝,如水之流?!?/p>
〔考釋〕明州本、景宋本張銑注“逝”作“往”??终`。五臣注《文選》,多針對正文中的具體字詞而發(fā),“人命將逝,如水之流”正是解釋“逝者如流水”。疑大典本是。
6.明月昭緹幕,華鐙散炎輝。
〔考釋〕昭,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作“照”。今按:昭通“照”。《爾雅·釋詁》曰:“昭,光也?!焙萝残小读x疏》曰:“昭者,下文亦云‘現(xiàn)’也?!墩f文》:‘日明也?!瘎t與‘顯’義同。通作‘照’?!吨杏埂吩啤颜阎唷?,又云‘亦孔之昭’,《釋文》幷云‘昭本作照?!滞ㄗ鳌铡??!豆攘骸べ夜テ吣辍方?jīng)云:‘齊侯昭卒。’《釋文》:‘昭或作照。’《老子》云:‘俗人昭昭?!夺屛摹罚骸?,一本作照。’《孫叔敖碑》云:‘處幽 而照明?!秶佬辣吩疲骸ニ拐照??!阋浴铡癁椤选病!?/p>
鐙,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作“燈”。胡刻本《考異》卷四曰:“案:‘燈’當作‘鐙’,注同。各本皆訛。第一首、第三首袁、茶陵二本有校語,此首失著,乃誤以五臣‘燈’字亂之?!苯癜矗骸犊籍悺肥且?。“燈”為“鐙”之俗字。大典本本詩第一首“眀鐙熺炎光”、第三首“眀鐙曜閨中”,“燈”并作“鐙”,且校語云“五臣作燈”。《廣雅·釋器》曰:“錠謂之鐙?!蓖跄顚O《疏證》曰:“《楚辭·招魂》云:‘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墩f文》:‘鐙,錠也?!都本推贰戣T鉛錫鐙錠鐎’,顏師古注云:‘鐙,所以盛膏夜然燎者也。其形若杅而中施釭。有柎者曰錠,無柎者曰鐙。柎 ,謂下施足也?!嬛螤?,略如《禮器》之‘登’。故《爾雅》‘瓦豆謂之登’,郭注云:‘即膏登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鐙,錠也。從金,登聲。按:即鐙也。古用瓦,后世笵金為之,又制此字?!墩f文》別隸金部,今定為‘登’之重文附此。《儀禮·公食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注:‘瓦豆謂之鐙?!抖Y記·祭統(tǒng)》‘執(zhí)禮授之執(zhí)鐙’注:‘鐙,豆下跗也?!段倪x·贈五官中郎將詩》‘眀鐙熺炎光’,《隸釋·耿氏鐙》‘延光四年,耿氏作鐙。’俗字亦作燈。”[10]75
(八)卷二○八五一檄韻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
2.注濟曰:邊讓言議頗慢于操。
〔考釋〕慢,明州本、景宋本呂延濟注作“侵”。今按:疑大典本是?!墩f文·心部》曰:“慢,憜也。從心,曼聲。一曰慢,不畏也?!盵12]540王筠《說文解字義證》卷三十二曰:“惰也者,《廣韻》:‘慢,怠也?!蜃鳌畠K’。《集韻》:‘慢,舒遲也。’《荀子·不茍篇》:‘君子寬而不僈?!缎奚砥罚骸衫韯t治通,不由理則勃亂提僈?!辉弧晃芬病?,本書‘暬’曰:‘狎習相慢也?!队衿罚骸?,輕侮也;不畏也?!夺屆罚骸?,漫也。’漫漫,心無所限忌也。謝惠連詩:‘雖好相如達,不同長卿慢?!盵21]910敦煌本《文選注》曰:“邊讓,詈操之不忠,于是殺之。”[22]103《后漢書》卷八十《邊讓傳》曰:“讓后以高才擢進,屢遷,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xiāng)人有構于操,操告郡就殺之。”此言邊讓不畏曹操之強暴,“直言正色,論不阿諂”,甚有詈罵曹操之言行?!墩f文·人部》曰:“侵,漸進也。”與文義不通。明州本、景宋本作“侵”,恐形近而訛。
3.注善引高誘曰:太行,在河內野王縣。
〔考釋〕在,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善注作“直”。恐誤?!稘h書·地理志》“河內郡”有“野王縣”,曰:“壄王,太行山在西北?!?/p>
(九)卷二○八五一檄韻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
1.年月朔日,子尚書令彧。
〔考釋〕敦煌本注曰“《吳檄》是建安十七年作”。羅國威《箋證》曰:“‘吳檄’二字,是題目《檄吳將校部曲文》之省略標示。此敦煌本注文中,這種省略標記屢見不鮮?!畢窍?,非‘檄吳’之誤倒,因為此敦煌本注作者使用的語言,與漢語固有之語序不同?!庇衷唬骸按俗⑺浦断瓍菍⑿2壳摹穼懽鞯臅r間,就檄文的內容而言,與荀彧的生平和史實不相符合。一般認為此檄乃荀彧死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吳之際為彧從子荀攸而作,或齊梁時代文士的偽作,詳清人朱珔《文選集釋》卷二一、梁章鉅《文選旁證》卷三六、近人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一《武帝紀》建安十七年。”[22]123今案:各家考證甚詳。然《文選》編撰之時,此文如系當世文士偽作,恐難逃昭明太子及“東宮十學士”之慧眼。檄文中有“后討袁尚,則都督將軍馬延、故豫州刺史陰夔、射聲校尉郭昭,臨陣來降”語,依李善注引《魏志》“公圍尚營未合,尚懼,遣故豫州刺史陰夔及陳琳乞降”之說,“陰夔”之后當有“陳琳”。如系偽作,恐不至于疏忽忘“陳琳”二字。又梁章鉅《文選旁證》曰:“姜氏皋曰:‘彧當是攸之訛?!段簳ぬ婕o》“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裴注引《魏氏春秋》曰:“以荀攸為尚書令?!薄盾髫鼈鳌吩疲骸拔簢踅?,為尚書令,從征孫權,道薨?!弊⒃啤敖ò彩拍?,攸年五十八”是也。然文中言張魯之降,則年又不符。此或是二十一年,將征權先有此檄,而攸亦薨于是年?!簇谑四隇樯袝?,至二十一年以大理鍾繇為相國?!锻ǖ洹吩疲骸袝睢N簳x以下,任總機衡?!粍t即相國也。攸若卒于十九年,中間不聞替者,何以至于二十一年始以鐘繇為相國?!段汗佩a全晉文》攸次即繇,則攸卒繇代,亦其序也。音疑攸卒于二十一年,則于檄中情事皆合耳?!盵14]1009如為荀攸所作不得不為同僚避諱,然同為降將之張合、高奐則見諸檄文?!度龂尽の簳ね豸觽鳌犯健蛾惲諅鳌吩唬骸疤鎺找粤铡⒂頌檐娭\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禹所作也。”裴松之注引《典略》曰:“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fā),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瘮?shù)加厚賜。”此可證陳琳降曹公后所作檄文實有用于曹魏之大事。又檄文為“國信”,以“尚書令”身份獨稱,似符國之體統(tǒng)?!蔼毞Q者,以官高也”。故此檄文為偽作或由荀攸所作二說難以令人信服。
2.甫下滎陽。
〔考釋〕滎陽:唐鈔本作“熒陽”,其張銑注同。敦煌本原亦作“熒陽”,今羅國威《箋證》改為“滎陽”[22]130。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同大典本。今按:疑唐鈔本、敦煌本原作是?!蹲髠鳌る[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經(jīng)典釋文》曰:“熒陽,本或作‘滎’。非。”[23]221阮元《??庇洝吩唬骸鞍福簾申?、熒澤字,古無從水者?!庇帧吨芏Y·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川熒、雒……”阮元《??庇洝吩唬骸鞍矗簾刹坏米鳒?,雒不得作洛?!薄墩f文》“滎,滎濘,絕小水也?!倍斡癫米⒃唬骸叭魺蓾?、熒陽,古皆作熒,不作滎。唐碑宋槧,尚多不誤。近今乃皆作滎?!袛嘣唤^。絕者,窮也。引伸為極至之用?!^小水’者,極小水也。此六書不可以本義滅其引伸之義者也。然則,熒澤,字從火之義若何?曰:“洓之顯伏不測,如火之熒熒不定也。”[12]586《括地志》曰:“鄭州。滎澤縣。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盵24]177
3.注善引《戰(zhàn)國策》曰:秦王謂唐旦曰。
〔考釋〕旦:唐鈔本、胡刻本、明州本作“且”。景宋本同大典本。按:疑作“且”是。梁玉繩《人表考》卷五曰:“唐雎始見《秦》、《楚》、《魏策》。本作且。魏人。楚滅唐,子孫以唐為氏。亦曰唐侯。秦王稱為先生。案《策》、《史》言唐雎年九十余,為魏安厘王十一年,說秦昭王救魏,歷四十二年魏亡。又為安陵君說始皇于魏亡之后,則雎百三十余歲矣,何其壽也!”[25]751
4.注銑曰:宋建自稱平漢王,聚兵犯命。
〔考釋〕犯命:唐鈔本作“枹罕”。是也。此與善注同義。各本皆訛。枹罕、犯命,形近而訛。枹罕,縣名,西漢置?!稘h書·地理志》:“金城郡。榆中,枹罕。”應劭曰:“故罕羌侯邑也。枹音鈇?!鳖亷煿旁唬骸白x曰膚,本柎鼓字也。其字從木?!薄独ǖ刂尽肪硭脑唬骸昂又菰诰┪饕磺陌倨呤铩7e石山今名小積石,在河州枹罕縣西七里?!盵24]222治所在今甘肅省臨夏縣西南。
5.百姓安堵。
〔考釋〕安:唐鈔本作“按”。余各本同大典本。按:疑唐鈔本是。《漢書·高帝紀》:“按堵如故”。應劭曰:“按,按次第。堵,墻堵也?!睅煿旁唬骸把圆贿w動也。堵音覩?!碧柒n本《鈔》曰:“《漢書》應劭注曰:‘按,按次弟也。楮,壚堵也?!?/p>
6.夫擊鳥先高攫鷙之勢也。注善曰:此述往年未伐之意。
〔考釋〕擊:明州本、胡刻本作“鷙”。唐鈔本、景宋本同大典本。鳥,明州本、胡刻本作“鳥之擊”。唐鈔本、景宋本同大典本。胡刻本《考異》卷八:“夫鷙鳥之擊先高,茶陵本作‘鷙鳥先高’四字。校語云:‘擊,五臣作鷙,有之擊字?!拘UZ云:‘鷙,善作擊,無之擊字?!福憾拘UZ是也。尤本此處修改,乃誤取五臣以亂善。”梁章鉅曰:“《六臣》本‘鷙’作‘擊’,無‘之擊’二字,是也?!卑矗簭摹犊籍悺房矗蟮浔九c茶陵本所見善本相同,均作“擊鳥先高”。這說明,大典本與茶陵本同出一源。攫,唐鈔本作“?”?!?”是“攫”的俗體字?!洱堼愂昼R》卷二曰:“?,俗(體);攫,正(體)。居縛反。搏也。俗音居碧反?!盵16]215此述往年未伐之意,胡刻本、明州本、景宋本同大典本。唐鈔本作《鈔》曰:“《說文》:‘?,爪持也?!稄V雅》:‘鷙,執(zhí)也?!艘曾B喻也。言我前兵至江,且脋汝,未欲即伐。今日是真伐汝也。此即都述往年未伐之意?!币伞啊垛n》曰”是。各本以《鈔》亂善。
7.丞相御奉國威。
〔考釋〕御:胡刻本、明州本、唐鈔本作“銜”。景宋本作“衘”。敦煌本注曰:“丞相,太祖?!苯癜矗阂纱蟮浔臼??!墩f文·彳部》曰:“御,使馬也?!庇衷唬骸榜S,古文御?!盵12]81《龍龕手鏡》卷四曰:“衘,俗(體)。御,今(體)。御,侍也。又:理也,進也,享也,使也?!盵16]498御奉國威,即侍奉國威,意謂以天子之名義征討孫權,實際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另一種說法。
8.注善曰:配逆戰(zhàn)敗,生擒配,斬之。
〔考釋〕敦煌本注曰:“審配兄子,名榮,開鄴門,納大將,遂得鄴城。”[22]142擒,唐鈔本、景宋本、明州本、胡刻本作“禽”。按:擒為“捦”的俗字,捦,又假借作“禽”。“經(jīng)傳皆以禽為之”[10]97。《說文·手部》曰:“捦,急持衣捦也?!倍斡癫米⒃唬骸按俗偶俳枳髑?,俗作擒。作捦,走獸總名曰禽者,以其為人所捦也。”[12]631《龍龕手鏡》卷二曰:“?、捦,二今(體)。捦,正(體)。及林反。捦,捉也。急持也?!盵16]206
9.注善曰:因權出行東治。……徙輔至東吳。
〔考釋〕東治:各本同大典本。《三國志·吳書·孫輔傳》注引《典略》作“東冶”。按:疑作“東冶”是?!妒酚洝|越傳》曰:“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方輿勝覽》卷十《福建路》曰:“福州。東冶(郡)。漢立冶縣,以越王冶鐵得名。”[26]163東冶縣位于今福建閩侯縣東北冶山之麓。盧弼《三國志集解》引陳景云曰:“輔之得罪,史不著其年。以阮瑀《代曹公與權書》考之,蓋在赤壁之役后也。是時江東乘戰(zhàn)勝之勢,霸業(yè)已安,輔不當復有懼心。其通使曹公,殆自有他志,非慮權之不克保國也。權雖領會稽太守,然自以將軍屯吳,不過使丞之郡,行文書而已。考之《吳志》,終權之世,未嘗一至會稽,況東冶僻在海隅,何暇遠涉其地。此魚豢所紀,殆不可信?!盵27]973
徙輔至東吳:胡刻本、景宋本作“徙輔置東吳”。明州本張銑注作“徙輔置東”,然有眉批引李善注作“徙輔至東吳”,同大典本善注。唐鈔本李善注引《典略》作“徙輔置東治”。《三國志·吳書·孫輔傳》注引《典略》作“徙輔置東”。趙幼文《三國志校箋》曰:“謹案:《文選》李注引‘東’下有‘吳’字,應據(jù)補?!盵28]1662盧弼《集解》引胡三省曰:“置之吳東也?!庇忠w一清曰:“東下疑有‘冶’字。”《資治通鑒》卷六十三《漢紀》五十五曰:“權悉斬輔親近,分其部曲,徙輔置東。”今按:細玩文義,疑作“徙輔至吳東”是。
今存《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無論是全文收錄的劉楨《贈五官中郎將四首》、謝眺《休沐還道中》、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和《檄吳將校部曲文》四篇作品及李善、五臣注,還是僅為片言只語的節(jié)錄之文均十分寶貴,它們涉及到《文選》的賦、詩、七、表、書、檄、設論、文等八種文體和《文選序》?!队罉反蟮洹匪洝段倪x》的版本似源于贛州學刊本,但到底是趙孟俯的藏本還是宋本,其所用之李善注到底是張伯顏本,或者就是尤袤本,因《永樂大典》殘缺,今已難下結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永樂大典》所錄《文選》為六臣注本中的“李善—五臣注”系統(tǒng),同時也表明“李善—五臣注”本《文選》在明代前期比“五臣—李善注”更受明朝君臣的重視。從上面例舉的考釋看,《永樂大典》所錄《文選》不僅為《文選》版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資進一步研究的對象,而且對校勘唐鈔《文選》集注本、敦煌寫本、胡刻本、明州本和景宋本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文獻價值值得重視。
[1] 石樹芳.《文選》研究百年述評[J].文學評論,2012,(2).
[2] (明)解縉,等,編.永樂大典(第十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影印.日本足利學校藏本宋刊明州本《文選》[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 屈守元.昭明文選雜述及選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3.
[6] 傅剛.《文選》版本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Z].北京:中華書局,1977.
[8] (日)岡村繁,著.郭裴映,譯.文選集注與宋明版本的李善注[C]//趙福海,主編.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9]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卷十)[Z].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Z].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 (魏)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五)[Z].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Z].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3] 胡紹煐,蔣立甫,校點.文選箋證(卷十一)[Z].合肥:黃山書社,2007.
[14] 梁章鉅,撰.穆克宏,點校.文選旁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5] (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7.
[16] (遼)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本)[Z].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 (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二)[Z].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九)[Z].北京:中華書局,1988.
[19] (清)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九)[Z].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 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卷三)[Z].北京:中華書局,1980.
[21] (清)王筠.說文解字義證[Z].北京:中華書局,1987.
[22] 羅國威.敦煌本《文選注》箋證[M].成都:巴蜀書社,2000.
[23]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十五)[Z].北京:中華書局,1983.
[24] 梁玉繩.人表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5] 祝穆,撰.祝洙增,訂.方輿勝覽(卷十)[Z].北京:中華書局,2003.
[26] 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一)[Z].北京:中華書局,1982.
[27] 趙幼文,遺稿.趙振鐸,等,整理.三國志校箋(卷五十一)[Z].成都:巴蜀書社,2001.
A Study on Literary Selections Recorded in Yongle Encyclopedia
ZHONG Shilun
( School of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8,China )
47 articles in the book of Literary Selections are recorded in Yongle Encyclopedia. Except for a few articles which are recorded completely,the majority of the rest articles are excerpt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rhythmic entries of Yongle Encyclopedia. The version of Literary Selections which is recorded in Yongle Encyclopedia seems to originate from Ganzhou-School Version belonging to Six Ministers’ Annotation system which is annotated by Lishan and other Five Minist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the Literary Selections recorded in Yongle Encyclopedia not only provide an object to research for its versions but also provide certain documentary values for the emendation of such Literary Selections’ versions as Tangchao Annotation,DunHuang Manuscript,Hu Sculpture,Mingzhou Annotation as well as Jingsong Annotation.
Yongle Encyclopedia, Literary Selections,Ganzhou-School Version, Lishan’s and other five Ministers’ Annotation, study
I206.6
A
1673-9639 (2015) 05-0004-15
(責任編輯 白俊騫)(責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5-06-09
鐘仕倫(1953-),成都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四川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著有《魏晉南北朝詩話校釋》和《金樓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