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洪巖
葉奕苞與葛芝交游考論
柳洪巖
“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睂挥涡螒B(tài)進行討論并就此深入當時社會環(huán)境,考察士人立身處事之風骨、出入進退之大端,對研究其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助益之功。而在交游形態(tài)中,若論情誼之深重,影響之巨大則莫過于師生。葛芝與葉奕苞均為明末清初重要文學家,兩人同歷鼎革之難,互懷推重之心,誼盟深重,締結相知相契之師生情。因此,對這段長達近四十年的師生行誼進行考論對于深入研究葉奕苞及葛芝其人其學均具有重要意義。
葉奕苞(1629-1686)①,字九來,一字鳳雛,號二泉、苯庵、半園,別署群玉山樵。昆山(今屬江蘇)人。出身名門,早慧多才,為童子時即“背碑覆局,賦詩驚動長老”②。詩詞皆擅,文曲精通。高情雅操,豪放疏狂,兼擅待客之道,因此聲氣廣通,往來俊彥絡繹不絕。葉奕苞著述頗豐,所著今存《經鋤堂詩稿》八卷、詩余一卷、樂府四卷、文集六卷。然其詩文集在康熙間因“荒誕悖逆,語多狂吠”③遭受禁毀而使流傳受阻,相關資料多有闕失散佚,致令學界尚無對其交游行梳理考證之專題。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④葉奕苞雖廣交文壇,或有親疏之分。觀其生平行誼,先生葛芝影響深遠。葛芝,生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一名云芝,字瑞五,號龍仙,又號臥龍山人。昆山(今屬江蘇)人。家世清華。其為文“鏃名礪行”,以“文章擅一時”⑤。國變后棄諸生,甘為首陽之行,其布衣傲世,高蹈隱逸,實為遺民之佼佼。又巨眼卓識,不以或仕或隱為異,與葉奕苞心契神會,締結同趣相知之師生緣。
先生葛芝的栽培知賞是葉奕苞生命歷程中的雨露春風,其豐富的人生閱歷,獨特的處世哲學、厚重的文學底蘊深刻影響了葉奕苞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想性情,使他涵濡其中,正如桃李之遇東風,漸生漸成,終成挺拔俊秀之才。本文即以此切入,考論兩人交誼情態(tài),進而深入當時社會環(huán)境,冀能稍有助于對明末清初歷史形態(tài)的微觀剖析和士人生存狀態(tài)的整體認知。
現(xiàn)有文獻資料顯示,葛芝與葉奕苞份屬師生,“九來,國華次子,少師事葛芝”⑥。葉奕苞在文集中也對葛芝以“瑞五師”相稱,可知其名列葛門??芍涿懈痖T。但兩人關系又不僅限于師生,而是有多重的身份關系和復雜的情感紐帶相連接。葛芝與葉家有深厚之淵源,他既是葉奕苞之父葉國華的忘年交,也是葉奕苞長兄葉奕荃的知己好友,他還與葉家締姻親之好,以女許嫁葉奕荃子。不僅如此,葛芝與葉氏家族中其他子弟也多有往來交集,如與葉方藹、葉方恒等人均有往來唱和,相訪同游之舉正是這些多重的身份關系、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交雜糅合形成復雜成分為葛、葉兩人的師生情緣奠定了密不可分的感情基礎。
首先,葛芝與葉奕苞父葉國華互懷賞心情系忘年。葉國華(1586—1671),字德榮,號白泉。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人。歷任國子監(jiān)學錄,刑部主事,后改工部主事⑦。葉國華風流蘊藉,儒雅超群,以“耆年碩望,掩映江左,一門群從”⑧。葛芝對葉國華學識豐神素有仰慕之意作有《素奉簡葉水部》⑨,詩以“綠莎青草”、“入戶春光”相形容,表達了葛芝對葉國華的敬仰之意。葉國華聞弦歌而知雅意,對葛芝青睞有加,常邀他至繭園作客,聽琴談玄。葛芝曾在葉家做客后,依葉國華之韻腳賦詩酬答,作詩記述了歡聚景象,有“坐久明河里,杯深落葉前悠悠同笑語,微尚愧談玄?!雹庵Z,雖然葉國華詩作不傳,然觀葛芝詩依然可見兩人置酒暢懷,吟風賞月,詩文唱和,談玄說理之景況。葛芝還曾有《葉水部繭園燕集歌》(11),詩中,他與葉國華同感于“冉冉少華寧常在”的歲月流逝,回眸相視“況我蹉跎君非少”,不覺發(fā)出“人生不樂今何待”之慨。兩人在繭園內狂歌痛飲,賞酒眠花,“痛飲百觴公莫笑,醉來暫向花間眠”,“眠時花落驚還起,出門啞啞烏啼樹”,如此縱酒狂歌的歡樂場景,對葛芝和葉國華而言如人生境遇中的一縷清泉,沁人心脾,可堪回憶。
后葉國華七十壽誕,和沈啟南詩四章,一時從而和者達數(shù)百人。葉國華令葉奕苞與之付梓,延請葛芝作序,對其重視可見一斑。葛芝序有言:“先生壯年出仕,位列郎官,然中間幾陷不測矣。常于酒杯茶碗之間,與故大綜述舊事,猶不禁談虎色變。然則昔人所謂‘貴不如賤’,良有以也。撫今思昔,其能無慨于中耶?”(12)其中所云“幾陷不測”事,應指弘光元年(1645),葉國華以南明官吏出榷杭州南關,不久城破為清兵所囚一事。雖然終得以安然返鄉(xiāng),但生死經歷自是驚心動魄。觀葉國華生平事跡,可知于他而言,葛芝也不失于難得的知己良朋。
葛芝不僅與葉國華關系密切,他與葉奕荃更是情交莫逆,知己相稱。葉奕荃(1608-1645)(13),字元暉,一字水修。葉國華長子。嘗以諸生入太學。在詩、文、詞方面均有造詣,平生正直剛強,慷慨好義。在葛芝與葉奕苞這段誼盟深重的師生關系中,葉奕荃身影時時浮現(xiàn),作用深遠。葉奕荃是家中長子,與葉奕苞年齡差達21歲。年長歲深融匯骨肉親情,加之少年葉奕苞在文學方面嶄露頭角顯示出的天賦異稟,這些因素使得葉奕荃在幼弟葉奕苞身上傾注了深沉的感情因素。他以長兄之身,行慈父之實,多有幫扶相助、教養(yǎng)熏陶之舉,并對葉奕苞的人生前景寄予深切期許及厚望,“幼弟奕苞,少聰慧,君愛之,對客輒摩其頂,期以遠大。”(14)葉奕荃早年入復社,以才名聞。當時復社領袖為張采和張溥,葛芝時為張采東床,又為張溥高足,得二張推許,名重一時。復社中葉奕荃與葛芝兩位名士情交莫逆,詩文相會,往來頻繁,情誼深厚,可稱知己。后葉奕荃怒退復社,葛芝非但沒因此而稍有發(fā)難之色,反而對葉奕荃此舉深為推重,以文發(fā)音:“弱冠時吳中盛文社,以清流為宗,然倚以起者,游光揚聲,時近押闔,君勃然曰‘是何營營擾擾者耶?’亟謝去,識者知其立意高遠,非近今所有矣?!?15)此段話既敘述了葉奕荃怒退復社的原因及經過,也表明葛芝對復社積弊懷有同樣態(tài)度。后葉、葛兩家還共締秦晉之好,葛芝女嫁葉奕荃次子。
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昆城,出榷杭州的葉國華音信渺然,未知生死。葉奕荃親冒矢石,趕赴杭州尋父,行至嘉禾道中為亂民所戕,尸首無覓,葉家以衣冠代之。墓在?川鄉(xiāng),由葛芝親為撰文,刻石葉渟并題其陰為“義士”(15)。
除葉氏父子外,葛芝與葉氏家族其他子弟亦有文學交集,如他與葉奕苞堂兄葉方藹、葉方恒互有交游。葉方藹與葉方恒兩人為親兄弟,均為葉奕苞叔父葉重華子。葉方藹(1629—1682),字子吉,號讱庵。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號文敏。葛芝《臥龍山人集》錄有與葉方藹交游詩兩首,一為葉方藹到葛芝處做客,主客二人賦詩贈答(17),一為葉方藹相訪葛芝,久候不遇,留詩相示(18)。葉方恒(1615-1682),字嵋初,號學亭,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授貴陽推官??滴醢四辏?669)任萊蕪令。葛芝與葉方恒乃幼年密友,二人“弱齡意氣嬌,笑語雜相陳”,“昔與子相親,歡若身與手”(19),并曾多次賞景同行??滴趿辏?667)葛芝回想昔日共聚之場景,對離別頗有感傷,發(fā)“故人遙在牂牁郡,官舍娵隅乍賦詩”(20)之慨,可知兩人感情深厚。
這些錯綜復雜的身份角色、駁雜深沉的感情因素最終匯聚交織凝結成為牢不可分的情感紐帶,延伸在葛芝與葉奕苞生命歷程之中,使得兩人在漫長的歲月流轉之中相依相許,共締師生情緣。
關于葉奕苞與葛芝初次晤面時間,雖無明確記載,然可推知大略?!皯浳粝嘁姵悄夏?。生發(fā)垂垂我壯年?!?21)葛芝生于1618年,稱自己“壯年”,至少要在25歲前后。而葉奕荃在順治二年(1645)國變時尋訪父親中道被害,是年,葛芝即為25歲。后來葛芝與葉奕苞懷緬其兄長時云“子之兄水修實先之時,余之年二十有五六矣。子之兄視余十年以長,吾子則少余十余年也”(22),可知兩人相見應不晚于順治二年。兩人初次相見地點位于昆山城南,當時葉家繭園即坐落于城南。又據(jù)葛芝《容膝居雜錄》載“弘光改元,余與葉子嵋初同寓白泉葉水部南都邱舍”(23),弘光改元之年即為順治二年,可知葛芝曾在是年到訪昆山城南的葉家。因此葛芝此番赴葉家作客極為可能促成了與葉奕苞兩人的初次相會。當其時也,葉奕苞尚為發(fā)垂垂之少年,然年齡差距并不足以成為橫亙在兩人交誼之間的阻礙。葉葛雖是初次相會卻一見傾心,立言座談之間如早有默契,“一言快意深相得”(24)。少年葉奕苞的才情、學識給葛芝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城南相會使兩人相知之情根植于心,師生之誼就此萌生。
葉奕苞與葛芝情誼起始于相知相契,深延于亦師亦友。然葉奕苞具體何時名列葛芝門下,是否有相關之程序?隨文獻資料的磨滅佚失,已經不得為人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繼葉奕荃壯年棄世之后,隨時光荏苒,葛芝與葉奕苞的感情并沒有隨之變淡,而是互動頻繁,使芬芳濃郁的師生情誼日漸深厚,并伴隨兩人終生。
葛芝與葉奕苞交誼往來并不局限于文學切磋,于生活瑣事之上,也多有互通。如葉奕苞喜筑新居之時,葛芝賦詩相賀:
新筑城南近,應名捫虱庵。燕來春結壘,客至日停驂。
萬卷簾前架,百花雨后潭。閑庭何所種,第一是宜男。(25)
葉奕苞向來“壘砢擅使氣”,常于“酒中譚說,聲如洪鐘”(26),其隨性任情、疏狂放蕩之態(tài)早已里中聞名。葛芝建議葉奕苞以“捫虱庵”為新居命名,可見此時葛芝對葉奕苞豪放疏狂的性情談吐已經有相當之了解,并持贊許之態(tài)。末句則是葛芝以閑庭之中適宜栽種“宜男草”提出良好的祝愿,希望葉奕苞他日一舉得男,當然其中不乏打趣消遣之意。面對葛芝在生活方面給予的關懷建議,葉奕苞以詩酬答曰:
舍傍十笏地,結構類僧庵。嘉友宜捫虱,先生好命驂。
雪晴尋古寺,花發(fā)坐空潭。近買林逋鶴,應門似一男。(27)
詩中葉奕苞自言新居雖似僧庵,但不減嘉友捫虱而談之興,新居之中,高朋往來,葛芝自會是坐上常賓。他采納葛芝建議,為新居定名為“捫虱庵”(28)。對于師長的玩笑之語,葉奕苞并未正面作答,而是以新近買的林逋鶴可為應門之男巧妙的回避了“宜男草”這個話題。師生兩人在生活瑣事上彼此關切,互遞詩文、唱和酬答,饒有情致。
葛芝與葉奕苞情誼深重,也有部分原因是源于兩人共歷國變,同失親友而倍嘗痛苦之遭遇,經歷的共通感加深了兩人之間的情感契合程度。順治十二年(1655)中秋,葛芝到葉奕苞齋中作客,賦詩云:
星月連宵萬戶懸,忽驚蕭瑟散晴川。芙蓉江上浮陰結,鱸鲙樽前涼思偏。
龍國大人侈餌釣,蠶叢介士動樓船。風云眼底看無極,且愿移封向酒泉。(29)
兩人對飲賞月,熟料恰逢風雨,不覺悵然若有所失。飲酒歡會本是樂事一樁,何以突生悵然之慨?蓋源于亡國之痛、離亂之苦。不久之前,順治十二年七月初六日正是昆山破城十周年之祭日。十年之前,清兵城破,屠戮百姓,死者逾萬。城破之時,葛芝雖避難外地,然所經波折坎坷令人動容:“乙酉城守,城中人誤言援兵且四至,城必完,里中大家皆安坐待之。芝偵得其實,令家人奔走以告,母始欲出。而芝時寄南村,欲南,為兵阻道,遂出自北門。天大雨,衣履沾濕,兩女童挾以行,零丁萬狀始得脫于險也(30)”這段苦痛經歷成為經常橫亙在葛芝心頭的荊棘,令他難以言表卻又時常隱隱作痛。同樣昆山城破之后,面對父親的音信杳然、長兄的猝然離世,家庭的瑣碎、親友的安危都形成千斤重擔不期然的落到葉奕苞尚且稚嫩的肩上使他在城破之后也有一段波折坎坷的奉母偕弟的避難之行。
葛、葉兩人同歷國變,又均在兵禍之中痛失至親。雖然這段易代經歷隨時光荏苒而過但它給士人帶來的沖擊卻并沒有如潮水般依時褪去,而是使他們在精神和心理均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正因如此,鼎革之變帶給葛芝和葉奕苞的,除了終焉一生對明王朝的戀戀不舍,對離世親友朝思暮想的深沉懷念之外,還有兩人在相似的經歷之中培養(yǎng)起來的惺惺相惜之情。
葉奕苞贊賞葛芝沉靜英敏的性情舉止和布衣隱逸的高韜之舉,他對葛芝的感情摻雜眾多因素,更顯情意深長,曾有“日月皆行旅,乾坤方用兵。可容高隱士,長聽一聲鶯”(31)之詩。葛芝早懷潛蹤草澤的退隱之志,身為弟子,葉奕苞深知葛芝志行,對其韋布終生的高情雅操十分推重。
順治十七年(1660)葛鼐棄世后,葛芝終于將自己隱逸志向轉化為徹底之行。他在同年作《將入山留別同志》詩,遍告親友,應謀殯葬事宜。次年正月初七,葉奕苞邀請葛芝飲酒相會葛芝因為恰將逢其父忌辰而沒有前往赴會,只能以作詩作答。在葛芝將其父諸殯葬事安排完畢之后,葛芝入青山隱居。對此,葉奕苞作詩四首相送,其四有“自愧心誠雜,相期未暇從”(32)之語,師長此番歸隱山居,葉奕苞雖自愧于此時的“心誠雜”,而未能“暇從”乃師,但恩師此番終于能遂終焉之志,葉奕苞深為欣喜,不免發(fā)青山得主之慨。
隱居后葛芝曾有“葉生道我居山好,送客長亭酒百壺”(33)之句,可知葉奕苞曾力盡弟子之職,親為葛芝長亭送行,把酒言歡。在葛芝隱居山中后兩人也有往來,文學切磋也多有互通。葉奕苞曾托友人仿稚川移居圖送與葛芝,還曾作《八山賦》寄于葛芝,葛芝隨之作詩相和,雖然葉奕苞所作《八山賦》佚失,但據(jù)葛芝酬答詩作可知葉奕苞詩作內容是懷念兩人師生相聚,并與恩師共同懷緬長兄,抒發(fā)情懷。
康熙七年(1668),葛芝難得從臥龍山返鄉(xiāng),葉奕苞欣喜不已,前往從吾館接風慶賀,師生二人久別重逢,把酒言歡。此番相會場景,葛芝有詩錄其事,他先言故鄉(xiāng)家中之境況,繼而嘆曰“高車駟馬依然在,誰識當今磊落才”。而讓葛芝尤為欣喜的是葉奕苞親偕葉氏家班到從吾館內為其表演新作樂府,“葉生喜我歸,攜得梨園部,命我高關開,為奏新樂府”。觀戲飲宴、推杯換盞之際,葛芝和葉奕苞懷想從初次相見到如今師生重逢,歷經二十三年的歲月變遷,兩人從“生發(fā)垂垂我壯年”變?yōu)椤吧駨娛宋宜ダ稀?,其中心酸冷暖,個中心曲惟有座上之人明了于心,兩人感慨于“此日西風悲黃葉,盛年那得常相傾”(34),一念及此,更覺此日師生重逢極為難得,更要時常相聚,才能聊慰相思情懷。
此日相聚之后,師生是否如愿時常相會?隨資料闕失,已難覓其后兩人重聚之蛛絲馬跡。遙想當年,葛芝與葉奕苞師生相聚之時,每每感慨于自己年衰體弱,“以流離世故,亦抱白首無成之恨”(35),而比自己年少11歲的葉奕苞正值壯年,當有所成。時光倏忽,世事滄桑,誰料葉奕苞雖年少于葛芝,卻也未能多享年壽。康熙二十六年(1687),葉奕苞卒,時五十八歲。葛芝雖卒年不詳,但資料顯示其曾在同年作序(36),其后再無影蹤,因此推知葛芝之卒應是在葉奕苞棄世同一時期或其后不久。
葛芝與葉奕苞之交誼始于相知相契,起于師生,近于父子?;叵氘斎諆扇藶榍写桧频Z,賦詩會文,在深澗絕壑的吾谷之中流連六日之久,以致“屐齒殆遍”乃成詩二十余首之前塵往事,從今而后,兩人縞纻相依、濡染砥礪之景況已成陳跡。
天賦異稟的聰慧資質、身出名門的顯赫家世、廣結文壇的家族交游決定了葉奕苞在生活之中并不會缺少愿意給予他悉心教導的師長。如果單從數(shù)量上看,他的老師不止葛芝,還有葉宏儒、柴永清二人(37)。但無論是葉宏儒,還是柴永清,他們兩人在葉奕苞的生命歷程中,都不曾如葛芝般以先生的身份,知己的情懷般深入到葉奕苞情感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樣,這份深重的師生情誼于葛芝而言,也是他集艱難偃蹇于一身的人生經歷中難得的一抹亮色,師生之間的溫情、呵護給予了他情感生活的慰藉。
(一)葛芝的高情推許為葉奕苞拓展文壇空間。對于少負異才的聰慧弟子葉奕苞,葛芝一向青眼相加,他對葉奕苞從不吝溢美之詞,尤其是對于其文采更是贊許不已,曾有“今世之文人才士未有過于九來者也”(38)之豪言壯語,字里行間為弟子才華橫溢頗有得意之態(tài)。既然葛芝眼中葉奕苞如此出眾,身為師長自然要為弟子廣傳聲名,為其在文壇上的地位和知名度進行推廣。葛芝用心良苦,他利用聲氣廣投的交游圈和自己名聲地位屢屢為葉奕苞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能夠和眾多名士多加往來,以文會友,切磋砥礪,拔升其文壇知名度。如葉奕苞與吳兆騫、陳維崧、潘澄等人的交誼就得惠于葛芝。除促使葉奕苞與文人名士結交外,葛芝還常讓葉奕苞隨侍身旁,偕其游覽名勝,遍訪友人。如葛芝曾偕葉奕苞和眾友人共游澹園,分徵作賦(39)。又如順治十三年(1656),葛芝在重陽日偕葉奕苞與陳瑚、乎谷、朱用純等眾文人一同登山游覽(40)。葉奕苞還曾與葛芝于順治十三年(1656)一同拜訪朱鶴齡。朱鶴齡見遠客來訪,欣喜不已,與眾人高談闊論,詩文相會。這次會面給朱鶴齡留下極其常深刻印象,他對葛芝、葉奕苞等人的才華稱譽不絕,并作詩相記,詩中有“一見愜心許,中懷罄所宣。十載托芳訊,疏麻誰為傳。今茲攬襟裾,如握蘭與荃,新知自古樂,況乃嘉遯賢。君操白雪調,我鼔朱絲弦”(41)之語。朱鶴齡如此贊譽,亦可以想見葛芝、葉奕苞等人當日風彩。
葉奕苞在葛芝助益下與文人名士共聚相處,徵賦作詩,切磋砥礪。這些交誼與互動為他提供了開闊的眼界、拓展了廣闊的生活空間,使他得以在眾口交贊之下聲名日盛,結交之士絡繹不絕,其文學交往更為廣泛,文學創(chuàng)作更為精進。
對葛芝來說,與葉奕苞的相互往來亦是他彌補生活缺憾的必要補充。葛芝與葉奕苞兩人均為名門之后,都少有奇才,早負盛名,只是葛芝人生經歷坎歂,其心境之中早已不存當年的鵬志宏圖,但當其將目光投視到葉奕苞身上時,這個早慧的青年才俊張揚著的是不受世易時移所改變的意氣風華,顯露出的是未被世俗風氣浸染的俊偉豪邁。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在葉奕苞身上看到的是自己青年時期的身影,他可以從葉奕苞的成長歷程中體驗到自己不復再有的激情,從而稍許彌補自己的人生缺憾,并在情感上得到撫慰。
(二)葛芝對葉奕苞人品學識的積極影響。葛芝對于葉奕苞精神氣質、學識人品也頗為關注,多具超脫厚望。在為葉奕苞所居“下學齋”作序時,葛芝委婉地提出了對弟子在為人為文方面的殷切期許,其侃侃而談、情深意真,對葉奕苞有借鑒運化之功,現(xiàn)節(jié)錄部分如下:
君子之學,聽其一言而已。其中充然有余者,其言必溫,溫若不勝者也。其中枵然無所有者,其言必窮大失居,而惝恍自恣者也。金張之相見也,不矜貴;白圭計然之相見也,不衿富,何則?彼固其所余矣。一命之士,乃始向其里老而夸天家之榮、千金之子,自以為田園之碩大繁衍,莫予若也。而人亦竊竊然笑之,以為其見至于此而止也。雖然此蓋誠有之,而非可以貌襲也。夫以貌襲者,守之恒不終朝。譬之張弓,然張之過甚,則后之、弛之也必過于所張,亦其道然也。故曰‘貴而益謙,醉而益恭‘是猶之傲與酗矣。蓋古之偉人志士,其學益進,其心益虛。其心益虛,其氣益下。若諸葛孔明之澹泊寧靜,即伯仲、伊呂,何愧哉,而乃自比管樂?夫管樂非孔明匹也。劉越石志大才疏,是以不免羗羯之難。以桓宣武之雄才大略,似為過之。乃聞劉家婢,以為神似司空,輒大喜過望,此其意念深矣,皆非茍然者。(42)
上文引經據(jù)典,循序漸進,以古之人的事例說明為人為學的基本立身品格。葛芝希望弟子葉奕苞能效仿古人,取諸葛之“澹泊寧靜”,作謙謙君子,為溫潤之士。而以“偉人志士”相比,也可窺見葛芝對葉奕苞寄予厚望。葛芝在序中還以自己之親身經歷為例,對葉奕苞暢談心曲,“嘗試以余一身論之”,自己年輕時“束發(fā)受書,心滿氣盛,視天下之人舉無有也”,在“裁量古人,論斷當世”之時,每每“矜氣好奇”,但年長則變,“至于今,馬醫(yī)、夏畦之人一言之善,自愧弗如”,于“壺觴俎豆之間,周旋折旋,輒嘆其多誤也”。葛芝認為這種變化“非能學殖致之使然”一,由于自己“身經患難,年往歲徂,氣已竭而精銷亡”,所以“而然疲役,而知所歸”。但葉奕苞正值壯年,在磨練詩文、交友切磋之時要超脫于自己的經歷,多取古之賢者的品格而有所成就,“豈若九來年方壯盛,浸潤詩書之澤,切磋朋友之誼,以至之者哉”。
在立身為學的品格上,葉奕苞可謂不負葛芝厚望,甚或過之。雖然里中多傳其狂名,但除去疏狂不羈的表象來看,葉奕苞是謹慎自持之人。首先,在文學上,他持有非常嚴謹?shù)膽B(tài)度如他對小說之流的看法,對制貼的看法,他曾說:“帖括流為制義,以之梯榮戈貴,賢者不免仆不多作,作亦弗工。雖連不得志于有司,無足尤怨。(43)”以葉奕苞在金石上的成就,延請其制貼以達梯榮戈貴目的之人必然繁多,然多為之所拒。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葉奕苞對文字惜墨如金,不肯有違拗本心之處。自言:“仆質鈍學疎,不敢以書自命,至偶然得句,如鳥語蟲吟但可自怡,不堪持贈,敢告無應酬筆墨?!比~奕苞以詩文著稱,又往來多名士,必然有人請其寫序題詩,但翻檢葉奕苞文集,絕無往來應酬之作,甚至沒有一篇壽序或墓志,或許源于應酬之文不免過多贊譽,而葉奕苞惜墨如金,只愿遵循心志,不愿稍加有違初衷之語。其次,在立身品格上,葉奕苞在地方修橋補路,于“邑里備荒娠饑之役,水利財賦之事,靡不悉心籌畫,忘勞任怨”(44),因此廣享善名。且聲氣廣投,來往甚多,對友人不乏幫助相扶之舉,?!爸芗睗?,類為族屬倡,而窮交故好,輒復經紀其斂葬,婚娶其子弟”(45)。以此可見葉奕苞之高情遠致品行高潔。
(三)葛芝對葉奕苞人生選擇的理解寬容從其志之寬,承其心之容一直是葛芝面對葉奕苞作重大人生抉擇時的態(tài)度。葛芝明亡后潛蹤山居,不仕新朝,態(tài)度決絕,終焉一生。然葉奕苞與其不同。鼎革之后,人心思定,新朝漸成安定。時光倏忽,葉奕苞已能收拾起自己悲傷哀婉的心情,以豁達澹泊的態(tài)度來面對陳情往事,在其心中保留有對長兄的深切懷念,也有對清朝建立時兵禍戰(zhàn)亂的強烈不滿,但與此同時,他內心深處經世為懷的理想火花仍然存在。燭火之光,照耀不遠,然不終絕,并在他的潛意識中繼續(xù)燃燒熾熱。因此在順治年間,葉奕苞曾三次赴試,康熙十七年(1678)還赴博學鴻儒科,雖然之后不久,他就選擇了隱居不仕但其對于科舉出仕的態(tài)度絕不是抵制拒絕的,而是顧慮徘徊,有螺旋形的軌跡伸延在他生命歷程中。
葉奕苞長久的掙扎在出仕與隱逸的兩難泥淖之中,徘徊顧慮,久而不決。此時,先生葛芝的態(tài)度顯得猶為重要,影響可想而知。雖然目前文獻資料沒有正面顯示葛芝對于葉奕苞參加科舉有過何種論調,然亦可從側面梳理出他所持態(tài)度?!肮γ畷?,求在外者也,性命之理,求在內者也”(46),葛芝本懷鴻鵠之志,怎奈風云忽變,時局動蕩,山河零落的斷瓦殘桓之中他兼善天下的理想支離破碎,“大丈夫遭時不遇,既不能為天下開太平之業(yè),退而康濟一身矣”,雖有“我性!我命!”的豁達情懷,然只能寂守荒山、無所作為的無奈仍激蕩在他胸懷,使其發(fā)出“復不能消群翳而臻圣域,尚何以立天地之間”的悲鳴。這種哀傷的感懷,無奈的唏噓都說明葛芝的潛蹤隱逸也是基于易鼎經歷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之選。如果葉奕苞真能出仕為官,實現(xiàn)經世致用的人生理想,于葛芝而言,也未嘗不是他蹉跎人生境遇中另一種形式的彌補。
正因葛芝不曾得遂少年時期的遠大夢想,即使早懷高韜隱逸之志,但他深知這種無奈選擇帶來的是無以復加的挫折感,所以他面對葉奕苞仕則無以彰其節(jié),隱則不可達其志的兩難困境時,修節(jié)自持無強加之態(tài),他從不以兩人或仕或隱的不同志向而發(fā)苛論,責其大義,而是洞察其深切心曲,憐憫其多舛遭際,以先生情懷相從相察于葉奕苞。在葉奕苞幾次赴試期間,師生二人都曾多有接觸,葛芝曾滿含喜悅的記述弟子順治間“以試事三至金陵”事。期間葉奕苞與諸友賦詩會文,“同行諸生簡練揣摩期得一當”,而葉奕苞則迥別諸生,“九來視之無有也”,他“上雨花臺,問桃葉渡,吊晉代之衣冠,悲故宮之花草”,所得甚多,“得詩盈帙,歸視同志”(47)。從上文得意之口吻,既可知葛芝對葉奕苞才情的欣賞,亦可見他對于葉奕苞參加科舉的態(tài)度是不持苛論的。
葉奕苞與葛芝彼此之間欣賞推許,往還頻繁。葛芝學識人品、文采風流使葉奕苞涵濡其中,受益良多,其修己持重及國變后潛蹤山居的高韜志行也為葉奕苞深相推重。葉奕苞藉由先生葛芝之推許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文學交游空間。然葉奕苞雖受之熏陶,承其教責,其思想性情乃至對新朝態(tài)度卻并未與之一脈相承??剂績烧咧g的交游情態(tài)是對清初文壇的歷史形態(tài)作微觀剖析,細查身處之社會環(huán)境,體會兩人深切之心曲,可稍覘清初文壇歷史形態(tài)的復雜性和士人之生存狀態(tài)。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150080)】
①葉奕苞生卒年考證詳見于杜桂萍《清初雜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3-414頁。
②錢謙益《經鋤堂詩稿序》,見《經鋤堂集》,康熙刻本。
③姚覲元編《清代禁毀書目》,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324-325頁。
④庾信《庾子山集》,四部叢刊景明屠隆本,卷七。
⑤⑥⑦(16)(37)見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光緒九年(1883)刊本,卷九十五,九十五,十,九十四、九十六。
⑧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四部叢刊景清本,卷一。
⑨⑩(11)(12)(17)(18)(19)(20)(21)(22)(24)(25)(28)(29)(30)(33)(34)(35)(38)(42)(47)葛芝《臥龍山人集》,康熙九年(1670)自刻本,卷六、五、三、九、五、六、二、五、四、八、四、五、十四、十一、六、四、八、十一、十一、八。
(13)陸林《金圣嘆所作“元暉詩”本事考-兼談清初戲曲家葉奕苞的生卒》,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五期,第20頁。
(14)(15)葉長馥《吳中葉氏族譜》,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23)(46)葛芝《榮膝居雜錄》,清抄本,卷四
(26)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四部叢刊景清本,卷一
(27)(31)(32)葉奕苞《經鋤堂詩稿》,康熙刻本,卷三。
(36)葛泰林輯《留耕堂集》,宣統(tǒng)元年刻本。
(39)施閏章《學余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九。
(40)陳瑚《確庵文稿》,康熙毛氏汲古閣刻本,卷三。
(41)朱鶴齡《愚庵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
(42)(43)葉奕苞《賓告》,吳江沈氏世楷堂道光(1821-1850)刻本,卷二。
(44)(45)朱用純《愧訥集》,光緒八年(1882)津河廣仁堂刻本,卷七。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編號:14ZDB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