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潔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紅樓夢》這四大名著,一直是許多老師鼓勵同學們閱讀的內容之一。不過,對于小學生是否適合閱讀四大名著,卻一直存在爭議。有些家長擔心小學生是否能讀懂,有些家長擔心讀懂了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其實,我覺得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我們該討論的不是“讀不讀”的問題,而是“怎樣讀”。
兒童視野區(qū)別于成人視野。兒童有特定的思維取向、情感世界、道德判斷。因此,我們只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尋找適合兒童的方式,就能讓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學活在兒童的視野中,從而為兒童提供一個促進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精神成長的平臺。
一、 化繁為簡,讀出趣味
四大名著的回目均在百回以上,規(guī)模恢宏,結構完整,人物眾多,意蘊深長。不要說兒童,就是成人讀一遍都不一定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如果把整本原著拋給兒童,不但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反而會讓兒童望而生畏,裹足不前。況且,這些作品從成人的視角解讀歷史和社會,其中不免包含著一些兒童尚無法正確理解的元素。因此去蕪存菁,化繁為簡,有選擇地指導學生閱讀,是引導學生跨進古典名著大門的重要策略。
1. 立足全本,從片段讀起。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圍繞四大名著,節(jié)選和改寫而成的課文有:《三顧茅廬》(四年級下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五年級下冊)、《三打白骨精》(六年級下冊)、《紅樓夢》中描寫眾人被劉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場面(六年級下冊)。在人教版教材中,《景陽岡》《草船借箭》《猴王出世》《“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則被編成一個單元(五年級下冊)。
不同的教材均以節(jié)選的形式,呈現(xiàn)出原著中一個經典的片段。這些片段相對獨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引人入勝,兒童讀得輕松,讀得有味,自然興趣盎然。我們不妨以此為例,以課文為基點,將相關聯(lián)的或是兒童似曾相識的經典片段納入閱讀指導的體系,不過早強調讀整本書,而是化整為零,凸顯趣味,這樣會更適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和閱讀能力,從而很好地激發(fā)和保護兒童閱讀的興趣。
2. 立足原本,從簡本讀起。四大名著的原著使用的均是古代白話文,較文言文顯然淺白了很多,但對兒童來說,閱讀起來仍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種版本的青少年版,采用的是現(xiàn)代白話文,通俗易懂,適合兒童閱讀。我們的教材中也基本采用現(xiàn)代白話文。從簡本讀起,不失為引導兒童走進名著的有效路徑。
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簡本簡化的不僅是語言,還有大量精彩的情節(jié)和描寫,可以說,簡本如速凍食品,食用是方便了,但是營養(yǎng)也流失了不少。而且,我們也不應該低估兒童的語言習得的能力,古代白話文畢竟不同于文言文,并非兒童閱讀能力完全不能達到。因此,在兒童閱讀現(xiàn)代白話版的《三打白骨精》時,我們可以引入原著中的《三打》片段,進行對比閱讀。有了簡本的助讀,原本不再高深莫測;而有了原本的補充,故事更加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通過適量的原本片段閱讀,兒童的閱讀品位、閱讀能力悄然在提升。
3. 立足整體,分目標解讀。在一篇從名著節(jié)選改寫而成的課文教學中,想要窮盡原著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背負了太大的文化壓力,試圖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傾囊相授,其結果可能是課堂不勝臃腫繁雜,兒童反而無所適從。
相反,以蘇教版教材為例,我們不妨把四大名著的教學看成是一門跨時三年的綜合課程,在三個學年、不同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分解教學目標,將人物形象的解讀,以及對故事情節(jié)的特點、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等的感知和把握,分散到不同階段的閱讀中,以“一課一得”,為兒童積聚閱讀之法。
二、 抽絲剝繭,品出韻味
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借助教材和課堂的平臺,讓兒童對四大名著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呢?我們可以合理使用教材,以整合為手段,根據各文本的特質,建構一個前后承接和貫通的閱讀體系,有層次地幫助學生讀出名著的韻味。
1. 賞讀曲折故事情節(jié),走近名著。引導兒童閱讀,從情節(jié)入手。蘇教版教材中出現(xiàn)的第一篇選文是《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教師這樣執(zhí)教:
師: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次拜訪,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墒沁^程順利嗎?
生:不順利。
師:怎么不順利?請默讀課文的第2、3自然段,用筆畫出表現(xiàn)劉備拜訪諸葛亮所遇不順的語句,看看一共有幾處。
生: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第二處是到了諸葛亮的家,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第三處是劉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個身,以為他要醒了,誰知又朝里睡著了。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
師: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設計這么多的波折,不讓劉備順順利利地見到諸葛亮呢?
生:這樣可以襯托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這樣寫還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家想知道劉備到底能不能見到諸葛亮、請出諸葛亮。
生:如果一下子就見到諸葛亮,就顯得太容易,沒意思了。
師:是啊,文似看山不喜平,情節(jié)有波瀾,故事就好看了。我們今天讀的是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真是一波三折啊。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的情景。(出示相關文字,體會“一波三折”)
走進情節(jié),品味情節(jié),讀出情節(jié)之精妙,兒童才會自覺地走近名著。
2. 感受鮮活人物形象,親近名著。兒童對名著的閱讀不是零起點,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家長的講述、圖文并茂的插圖版改寫本,以及影視等途徑,對作品中很多人物形象已經耳熟能詳,甚至如數家珍。但是,膚淺的涉及可能會給兒童帶來面具化的人物感受,反而不利于走進名著。因此,如何讓兒童真實地觸及作品中人物的內心,從而感受名著的
講壇
精彩,是閱讀指導的重要內容之一。例如《景陽岡》一課的閱讀指導:
師:聽同學們這么一說,老師也覺得這個武松很厲害,用一個成語形容,真是“智勇雙全”??!在梁山108好漢中,這智勇雙全的可大有人在。我們來看這一段……(閱讀鏈接“李逵打虎”片段)
師: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有哪些一樣,又有哪些不一樣?(生答略)
師:再看看,李逵和武松面對老虎心情是一樣的嗎?李逵為什么打虎?
生:李逵是為了給母親報仇,心中非常憤怒。
師:那武松呢?
生:武松沒有心理準備,看見老虎是緊張的。
師:再次瀏覽第5到12自然段,文中三次寫到了武松的緊張和猶豫,請畫出句子。(生交流畫出的句子)
師:武松是英雄,這樣寫好嗎?
生:我覺得這樣寫很好,很真實。因為一個人面對突然出現(xiàn)的餓虎,害怕是真實的心理;一點也不緊張,反而就不正常了。
生:人無完人,英雄也會害怕和緊張,這樣寫不僅不會削弱英雄的形象,反而讓我們覺得更加真實親切。而且武松能克服內心的恐懼,臨危不亂,這更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景陽岡》中的武松固然武藝高強、機智勇敢,但他面對店家的好意勸阻,一意孤行,面對榜文一時猶豫卻又好面子不愿回頭,面對突如其來的老虎,在驚慌之間打斷哨棒等等情節(jié),表現(xiàn)出這個英雄真性情的一面。在作者筆下,英雄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這一點,正是《水滸傳》最成功的地方。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中,林沖、洪教頭、柴進三個人物交織在一起,演繹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精彩故事。其中,林沖步步讓,洪教頭步步逼,文字處處皆對比,人物形象極為鮮明;而柴進的語言看似風輕云淡,卻暗藏機鋒,最終讓一再退讓的林沖無路可退,只能迎戰(zhàn)。最后回顧這兩個文本,武松、林沖、柴進都是英雄,然而其性格、行事的方式卻又不同。學生不由頓悟:原來英雄不是千人一面,也是有多元形象的。如此精彩的情節(jié),如此個性迥異的人物,怎不讓學生在品讀之余,而心生喜愛、親近之感?
3. 探究多彩藝術手法,悅近名著。在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之后,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四大名著宛如藝術寶庫,細細賞讀,處處珠玉,其多樣化的藝術手法讓人嘆為觀止。就教材中的選文而言,《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傳神的語言描寫,《三打白骨精》中與情節(jié)相得益彰的環(huán)境描寫,“三打”與“三顧”中暗藏的結構奧秘,《紅樓夢》眾人大笑場面的描寫中,人物性格、身份與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關系……無不值得玩味體會。在對選文進行多維度的探究和解讀的過程中,名著的魅力就逐漸深入兒童的內心。
三、 動靜結合,領悟意味
1. 以本為本,教材之間互動。教材是教學最重要的資源和憑借,卻不是唯一。教材的編排為我們提供了建構教學體系的依據,但僅靠教材中的四篇課文,要想初探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妙,就顯得有些薄弱。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版本的教材,來豐富教學資源:如上海版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個單元的明清小說閱讀,包括《景陽岡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曹操煮酒論英雄》等篇;北師版第12冊安排了《空城計》一文;湘教版第11冊有《孔明借箭》一文,為原文節(jié)選……根據既定的教學序列和不同的教學重點,我們引入切實的文本進行鏈接式閱讀,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 習得方法,課堂內外聯(lián)動。通過《景陽岡》一文的閱讀指導,兒童基本了解:人物的性格具有多樣性,我們要善于在字里行間,通過其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揣摩其內心,這樣我們會看見一個更為真實的“人”。結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布置課后閱讀要求:“同學們,課后你們自己去閱讀《水滸傳》的時候,可以看看林沖、李逵、魯智深他們的性格又是怎樣的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呢?下周閱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闭n堂上,教材是范例,教給兒童閱讀、欣賞名著的方法;課后,閱讀繼續(xù)延伸,幫助兒童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形成閱讀的能力。
3. 形式多樣,聽說讀寫齊動。眾所周知,讓兒童讀得有趣,讀得快樂,才能讓他們讀得長久,讀得深入。因此尊重兒童心理,采用多樣化的“讀”的形式,顯得尤為重要。除了課文引領,片段品讀,我們還可以通過聽評書、觀影視、講故事、知識競答、自繪插圖、制作小報、不同版本比較找茬等方式,鼓勵兒童多讀、細讀、愛讀,一步步走進名著。
(作者單位: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