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村口有棵百年老樹,軀干彎曲,凹凸不平,長得難看極了。木匠們說它一點用處也沒有。別的樹早早被木匠買走了,唯有它孤獨地立在村口,成為孩子們攀爬的玩物。有一天,一位園藝師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棵奇丑的老樹?!昂脴洌≌媸请y得一見的好樹??!雕琢一下,肯定是一件絕世之作!”他以比同品種樹木高十倍高價買走了這棵奇丑的老樹。
園藝師的眼光美在“不拘一格”——樹農因其將一無是處的老樹賣出了意想不到的“最美價錢”;園藝師因其獲得了難得一見的“最美佳作”;丑樹也因其綻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價值”……
“教育的眼光”同樣也美在不拘一格。教育實踐中必然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諸如“丑樹”的情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自然會共同面對,各自審視,也自然會因為視角、閱歷、需要等差異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眼光”。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惫适轮械摹俺髽洹笨梢孕疫\地“綻放美麗”,一方面是因為園藝師自身特別的“職業(yè)眼光”,他在搜集、培育、修整、鑒賞不同園藝作品的工作過程中錘煉了自己“不拘一格的眼光”,也養(yǎng)成了“不拘一格”觀察、判斷不同園藝素材的習慣,即使遇到的不是丑樹,他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職業(yè)習慣;另一方面是因為園藝師自身特別的“創(chuàng)造眼光”,他們渴望用自己的眼光發(fā)現(xiàn)并擁有“可塑之材”,用自己的園藝技藝雕琢并培育出“絕世之作”,丑樹的出現(xiàn)自然讓他欣喜不已……育人者和受教育者需要借鑒園藝師“不拘一格的眼光”去審視、修正自己在不同育人環(huán)節(jié)中的“習慣眼光”“守舊眼光”,才會讓自己的實踐對象在成長過程中盡早遇見“最美的眼光”、擁有“最美的心情”、綻放“最美的自己”。
“教育者的發(fā)現(xiàn)眼光”美在不拘一格。受教育者外在表現(xiàn)和內在潛力各不相同,蘊藏于其中的“美麗價值”自然不會輕易被發(fā)現(xiàn),要想避免和“丑樹”一樣被忽略、被漠視、被挖苦甚至被歧視的情形,自然離不開育人者不拘一格的“發(fā)現(xiàn)眼光”。一是多些“呵護的眼光”,必須時刻留心每一個受教育者的身心狀況,特別是施教過程中那些沉默的、回避的、冷淡的情形,全面分析并準確把握每一個孩子的需求變化,不斷審視和及時修正自己的每一種“評價眼光”。二是多些“換位的眼光”,每一次實踐活動前多去想一想他們的成長愿望,多想一想他們的興趣取向,多去想一想他們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多去體會一下孩子們內心的世界,主動摒棄過于機械、“自以為是”的想法和做法,主動改變一些不合時宜的施教目標、評價方式,甚至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盡力讓自己的教育愿望和學生的需求一致,讓自己的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節(jié)里的施教內容能夠盡量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這樣的“教育眼光”才會真正喚醒每一個孩子的活力,才會讓他們在成長天地里盡情展現(xiàn)“最美的自己”。
“受教育者的成長眼光”同樣美在不拘一格。受教育者因為各自不同的教育條件、自身狀況等因素的限制,在各自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不同環(huán)節(jié)里都會有自己的“期望眼光”“進取眼光”“鑒賞眼光”,對于高明的育人者來說,這同樣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教育資源”。一是及時激勵,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相機把握其中或淺或深的心理傾向、或易或難的成長沖動,及時給予恰當有力的激勵方式,促其滋生出清晰的“自信眼光”。二是及時引導,即時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引導他們充分品嘗成功的快樂,讓其不斷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可以擁有“自強眼光”。三是嚴格規(guī)范,始終不忘給予適當有效的紀律約束,始終不忘施加自然有形的環(huán)境熏陶,磨練其意志、感染其品格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律的眼光”……育人者尊重、理解、適應、滿足不同孩子不拘一格的“眼光”,讓其可以清晰地看清自身的差距,可以滋生上進的動力,才會讓他們的“成長眼光”產(chǎn)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眼光”美在不拘一格。孩子在成長中不僅會有“愿景的差異”,也自然會有“眼光的差異”,尊重孩子,自然需要教育者用自己不拘一格的“育人眼光”去關注、去熟悉、去適應、去呵護他們不同成長階段的“成長眼光”,這樣才會營造出“最美的情境”、策劃出“最美的方案”、生成出“最美的細節(jié)”……“最美的教育”才會得以綻放精彩。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市中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