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蕓
摘 要: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應該體現(xiàn)發(fā)展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tǒng)一。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過程融合了執(zhí)教者優(yōu)質的創(chuàng)作、學習者靈動的交流和參與者共享的快樂。本文就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留白”,進行概念闡述,類別初探,并就質疑問難后的留白、板塊過渡間的留白、課件出示后的留白和延伸結課前的留白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 留白 靈動 課堂節(jié)奏 藝術功效 和諧優(yōu)化
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就是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預留空白,為學生留下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天空,即留下獨自靜思的時間,留下獨自體驗的空間,留下自我陶醉的時間,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間,以此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厚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一、質疑問難后的留白
質疑問難后的留白是對問題的梳理歸納,提出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是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探究的前期準備,又是連接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與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的紐帶,從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挖掘學生深層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學《中彩那天》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親這一人物形象,感受其道德的高尚,便提出了這樣一個辯論題:如果你是這位父親,那么是該把車留下,還是還給庫伯呢?默讀課文,在書中找一找,劃一劃理由。這位教師給學生留了足夠的思考時間,自行梳理。在靜靜地等待之后,學生們精彩的作品誕生了。學生對父親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情感的提升歸功于這兩處精妙的留白。這一段靜靜思索的時間看似短暫卻彌足珍貴。
二、板塊過渡間的留白
我在執(zhí)教《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一課時,其中第一板塊教學結束后,教師巧妙地設計了留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板塊教學中,讓學生學習改編的詩歌《享受春天》,以此感受春天的美好。首先讓學生選擇寫得最美的一小節(jié)反復品讀,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在誦讀想象中,學生充分領略了和平環(huán)境下的大海、沙漠、草地上的美景,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觀帶來的快樂、自由、幸福。然而正當學生沉浸無比幸福的夢境中時,教師話鋒一轉,用低沉的聲音說道:“可是此時此刻,在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國家的孩子,他們正生存在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中,遭受著戰(zhàn)爭對他們的殘害,忍受著失去親人和家園的悲痛……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課件開始播放一張張在戰(zhàn)爭中受苦受難的孩子圖片。教師悲痛地訴說這一幕幕慘烈的景象,讓學生在瞬間從天堂跌入了地獄。這之后足足停了6秒鐘。就在這6秒鐘里,學生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更強烈了。此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一幅幅圖、一個個字眼猶如一把把利劍刺穿了學生的心,使他們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之前教師激昂地引領,層層深入,帶領學生到達情感巔峰。學生在體驗強烈的情感落差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沖內化。如果這時候一味地“揚”,那么學生的體驗反而沒有那么刻骨銘心。
三、課件演示后的留白
我執(zhí)教《狼牙山五壯士》時,課件播放相關視頻,畫面定格在“砸”字上,同時配放音樂《悲憤》。接著老師深情地說:“面對這一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那刺眼的文字激起了學生滿腔的仇恨,那噴涌的《悲憤》激起了學生憤怒、怨恨的情絲。此時教師并沒有馬上讓學生說,而是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就在孩子們動筆前深思的幾秒鐘,我相信那極具震撼的畫面一定會在他們的腦海里不停地回放,猛然間他們被帶入那段塵封已久的屈辱史里。這短暫的留白過后,和著憂傷的旋律,只聽見孩子們“刷刷刷”直抒胸臆的落筆聲。這一段留白時間,既沒有師生間的對話,又沒有生生間的互動,有的只是每個孩子心靈深處的憤怒與悲痛,有的只是孩子內心與文本、課件撞擊后的余波。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教室里的空氣似乎瞬間凝固了。這沉重的氛圍形成一個情感的輻射場,不知不覺地調動了學生的每個細胞,貪婪地吮吸來自文本、課件、師生互動等共同提煉的養(yǎng)分。
四、延伸結課前的留白
大語文觀提出,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結束就是生活語文的開始。因此,結課前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前那毫不起眼的幾分鐘既是讓學生把思維的藤蔓延伸至生活,又是讓學生重溫問題意識,豐厚情感。
我在教學《賣木雕的非洲少年》這一課時,通過抓住兩個遺憾,凸顯全文的主要矛盾,理解為什么遺憾,如何彌補遺憾,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最后質疑:“非洲少年為什么而遺憾?”通過閱讀中國無償幫助非洲人民挖井、建學校等資料后,學生豁然開朗。此時,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最深處,創(chuàng)設了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轉換角色想象木雕的來歷。學生靜思冥想之后,發(fā)言精彩紛呈,多角度地體會小木雕的來之不易。教師并未就此打住,而在課尾安排了一處小練筆,再次讓學生置換角色,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感動:“我?guī)е@沉甸甸的小象墩,拎著裝得滿滿的行李箱,來到了飛機場,發(fā)現(xiàn)入口處放著一本旅客留言錄。頓時,我的心里一陣激動,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筆,‘刷刷刷’地寫了起來。假如你就是作者,你會寫些什么呢?”學生沉思片刻,積蓄已久的情緒噴涌而出,快速地寫了起來。過了兩分鐘左右,學生暢所欲言,令人感動的語言讓他們的心靈再次得到洗禮,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留白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在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是從留白中充分體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當然課堂的留白不可濫用,否則就成了教學過程的“斷流”,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恰到好處的留白,就如同繪畫中的“留白”,書法中的“飛白”,音樂中的“余音”,它們都散發(fā)著無窮意味,展現(xiàn)著無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