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摘 要: 作者在《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課堂教學中采用以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轉(zhuǎn)換傳統(tǒng)教師與學生的位置,嘗試其他方法,試圖突破語文教學難點。
關(guān)鍵詞: 解放 角色 朗讀 實踐
新課程改革不再是陌生的話題,正如歷史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倒退,課改總是在曲折中不斷推進,畢竟時代發(fā)展已經(jīng)給傳統(tǒng)的教學提出質(zhì)疑,容忍已成為歷史。
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演說詞單元真是讓教者頗為傷神,不知道一時該把握什么。對其中一篇演說詞《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課堂教學采用以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興許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
一、教學設(shè)計和媒體的構(gòu)想
1.量體裁衣??疾臁对谀瓷T岫Y上的演說》這篇演說詞,顧名思義,演說要突出說的特點,其本身蘊涵視聽的特性,那么介入媒體將是理想的突破口,是對教學需要的一種積極關(guān)照,避開盲目,獲得理性認同。雖然現(xiàn)代語文教學已由奢華的媒體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向樸素理性的回歸,但利用多媒體與此并不完全抵觸。
2.完美的現(xiàn)場指導。演說詞特點及演說要求都是學生應(yīng)當認識到的,是一個無法切割的目標,這種目標取向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并非所有教者本身都是完美的典范,靠單純灌輸某種理念走向絕對抽象時,學生會陷入某種淤泥而無所適從,毫無疑問,教者就是講得再詳細也只是紙上談兵,對于學生而言毫無效果。因此,名家的課文錄音視頻的介入則完美地彌補了上述不足,讓學生聽,還讓學生看,現(xiàn)場指導遠離枯燥的灌輸必定會在學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具體、形象在這里獲得了絕對意義,這正是多媒體運用追求的終極目標。
3.知識視野開闊?!对谀瓷T岫Y上的演說》究其對象,對于莫泊桑的認識,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目標,這是開闊知識視野的潛在要求,對提升學生審美會產(chǎn)生隱性推力。似乎只要提到作家作品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似乎黑板代替媒體會有同樣效果,實則不然,媒體的介入,訴諸了耳朵,訴諸了眼睛,還訴諸了一種美感。有肖像圖片,還有代表作品的電影片段,在多媒體教學中引入電影元素,本身就是對語文媒體教學的一種突破,帶有欣賞性質(zhì),帶有對美的培養(yǎng)和熏陶,因此視聽的綜合運用有助于學生開闊知識視野,更有可能觸及學生美感世界的升華。
二、課堂45分鐘的比例分配
課改過程中的新觀念新思潮層層疊疊,但始終沒有脫離課堂,課堂時間的分配越來越得到重視,在構(gòu)建時間分配的黃金分割點上,似乎沒有統(tǒng)一標準。
1.逐漸被消解的滔滔不絕。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在有限時間達到最高效率,教者嘗試精煉課堂語言,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啰唆,教師的話語分量只占百分之三十為宜,百分之七十的時間應(yīng)該還給學生,這樣課堂節(jié)奏實際上加快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多了。隨著教者支配時間的縮短,其角色慢慢發(fā)生變化,“滿堂灌”不再允許,如何引導、如何啟發(fā)成為教者構(gòu)思的焦點,換一句話說,教案已不再是課堂的讀物,原先對著教案的滔滔不絕逐步被消解,并被一種新的提問、新的話語設(shè)置替換。因此,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真正解放自我,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質(zhì)疑、相互解疑,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2.機器人退出課堂?!皾M堂灌”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主講,學生做筆記,以致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全靠課后工夫,學生似機器人一般,隨著教者指揮棒運轉(zhuǎn)。在《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課堂教學中,教者嘗試真正解放學生,讓學生由被動化為主動。有了前者媒體情境激發(fā)的興趣必然會激發(fā)學習欲望,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再是一句空話,學生有了自己思考的時間,有了小組討論空間,彼此合作交流就會增多,如對演說詞特點的感悟,對于語言特點的品味,都將在這種氛圍中迎刃而解,運用集體智慧,逐漸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灌輸解決了什么問題,不是為“是”什么而學習,而是為了“為”什么而學習。通過這種意義上的解放,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機器,真正把知識學活了,文本解讀能力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鍛煉中得到了提高,不再流于形式,象征性地蜻蜓點水式地做個樣子。事實證明,把學生的雙手解放出來,他們聽得更認真,討論得更深入,合作得更有實效。
三、動口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
前幾年,英語教學造就了一大批啞巴英語,而語文教學似乎沒有啞巴的可能,但是,語言表達、語言交流、語言溝通都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癥結(jié)所在,課改不否認語文的實踐活動,但是可供操作的受到諸多限制。從絕對意義上講,課堂永遠是不自由、封閉的,但是,從相對意義上說,課堂是自由開放的。
1.語文的李陽克立滋。學英語要說,學語文同樣如此。對于《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而言,其有著獨特優(yōu)勢,不似一般課文,枯燥乏味,演說詞中帶有很濃烈的感情色彩,比較適合朗讀。課堂教學中有意安排學生朗讀,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交流能力,暫不要求聲情并茂,只要讀出感情就算達到了教學要求,演說詞的特點是有一個感情跌宕起伏的過程,在高潮部分,感情最濃烈的時候,學生如果能大聲地讀,那么對于自己是個不小鍛煉。當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讀得精彩,關(guān)鍵對于他們而言,強調(diào)了另一種學習方法,在朗讀中自我感悟,在朗讀中自我熏陶,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朗讀中強化印象。部分同學幾乎不敢開口發(fā)言,但從朗讀開始,實際上是從另一層面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2.動手的實踐課。并非勞技才有如此專利,語文課同樣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在《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課堂教學的探究延伸練習中,安排學生閱讀莫泊桑另一篇有名的短篇《項鏈》,寫讀后感是作文練習的實踐,要求學生有興趣地一起排《項鏈》的話劇,也可以說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嘗試,意義很清楚,既是鍛煉能力,又是培養(yǎng)興趣,對于語文教學是一種顯性關(guān)懷。在課后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結(jié)果學生表現(xiàn)出十二分的熱情,學習參與度、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才知道,原來語文課也可以這樣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似乎一剎那被激發(fā)出來了。當然并非所有語文課都要上成表演課,只是一次嘗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改下,多一分思考,少一分牢騷,相信有一天總會找到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