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

    2015-09-10 07:22:44吳英旗
    行政與法 2015年4期
    關鍵詞:訴訟法出庭陳述

    摘 要:我國《民事訴訟法》雖承認當事人陳述具有獨立的證據(jù)地位,但由于具體制度安排存在缺失,導致該類證據(jù)的應有功能在民事訴訟中并未得到有效發(fā)揮。設定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規(guī)制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jù)方法的程序運作,可充分挖掘和發(fā)揮其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功能。

    關 鍵 詞:到場義務;陳述義務;證據(jù)方法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04-0103-06

    收稿日期:2014-10-21

    作者簡介:吳英旗(1971—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聯(lián)合大學文法學院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

    當事人陳述是民事訴訟中的重要證據(jù)方法。但由于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身份比較特殊,一方面,由于當事人是糾紛的親歷者,最了解糾紛的事實真相,其對糾紛事實的陳述,對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事人是糾紛的利害關系人,受利己動機的驅使,在訴訟中可能作虛假陳述或在陳述中對案件事實進行刪、減、增、飾,其證據(jù)價值容易遭到貶損。正如有學者所言:“對待當事人的陳述,不能完全否定其真實性,但也不能一律確認其真實性,而應具體分析,并結合其他證據(jù)進行審查,確定其證據(jù)力?!盵1]合理利用當事人對事實所作陳述,不僅能促進訴訟,而且有益于法院作出更加接近客觀真實的裁判。“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承認當事人的陳述具有獨立證據(jù)方法的地位,但并未就當事人陳述的提出、審查及當事人陳述的場景、程序設置作出任何規(guī)定,在實務中也沒有形成任何相關的規(guī)范性做法,當事人關于案件事實的陳述完全分散或交融在他們于不同程序場景下做的口頭主張、辯論或提交的書面材料之中?!盵2]具體而言,作為證據(jù)使用的當事人陳述,不能與非證據(jù)的當事人陳述區(qū)分開來,當事人陳述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已經被虛無化,其應有的證據(jù)功能未能凸顯。筆者認為,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程序運作,避免當事人的陳述在民事證據(jù)體系中被邊緣化應成為重新設計民事訴訟規(guī)則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否則當事人的程序參與原則將流于形式。

    一、當事人陳述的現(xiàn)狀

    廣義上講,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包含著關于訴訟請求和案件相關事實的陳述、關于書證和物證等證據(jù)及其來源的陳述、關于應如何適用法律等法律問題的陳述等。[3]可見,當事人陳述的內容具有復雜性,當事人陳述的訴訟意義和法律效果具有多樣性。但是,并非所有的當事人陳述都具有證據(jù)意義。“從功能上講,當事人陳述有兩種地位:一是基于當事人為訴訟主體層面的陳述,即當事人為了獲得勝訴的裁判而向法院陳述其所提訴訟請求賴以支撐的事實,并以此為裁判的基礎;二是基于證據(jù)方法層面而為的陳述,即當事人作為案件的親歷者(最了解紛爭事實的人),最有可能向法院提供案情資料,以協(xié)助法院查清事實,此時的陳述為證據(jù)資料。在學理上,前者稱為當事人聽取制度,后者稱為當事人詢問制度?!盵4]此兩種陳述雖均為當事人所為,性質卻大相徑庭。前者旨在闡明事實,提供訴訟資料,并非作為證據(jù);后者被視為提供證據(jù)資料的行為,當事人此時的陳述可作為定案的證據(jù)。①基于當事人訴訟地位及自利性的考慮,筆者不贊成把當事人詢問制度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和證人等同起來。此當事人僅為“類似的證人地位”,和證人相比對其要求程度可適當放寬,但在制度設計時可參照詢問證人的規(guī)定。

    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基于訴訟主體地位所作陳述與基于證據(jù)方法地位所作陳述有著明晰的界定。如第64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此即當事人基于訴訟主體地位所作之陳述,稱之為主張;第63條規(guī)定的法定證據(jù)種類中則將證據(jù)方法地位的陳述稱作“當事人的陳述”,而且,出于對該種證據(jù)方法地位的重視,2012年8月31日通過的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當事人的陳述”的證據(jù)類型由原來的第5項提升為第1項。當事人于言詞辯論期日基于辯論所作之陳述稱為“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發(fā)言”及“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答辯”(第141條);在證據(jù)調查中當事人經由法官詢問所作之陳述也直接稱之為當事人陳述(第138條)。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其一,當事人的陳述為證據(jù)資料時可作為證明主張之證據(jù)。其二,庭審中證據(jù)調查環(huán)節(jié)的當事人陳述則必須由當事人本人到場,訴訟代理人不能代為出庭。其三,在辯論環(huán)節(jié)的當事人陳述可以由其訴訟代理人予以代理。

    《民事訴訟法》第7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jù),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jù)。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jù)證據(jù)認定案件事實。”②由此規(guī)定可以推斷,現(xiàn)行法中“當事人的陳述”似乎被定位為當事人的一項權利而非義務,當事人并不像證人那樣負有出庭陳述義務,人民法院也不能依職權強制當事人陳述。顯然,立法作此安排不僅與第63條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獨立證據(jù)之一相抵觸,客觀上亦極大地限制了法官利用當事人陳述為裁判之機會,其不當甚為明顯。概而言之,現(xiàn)行法中,作為證據(jù)方法的當事人出庭及陳述縱然可理解為一項義務,但這種軟化處理在客觀上使得作為證據(jù)資料的當事人陳述可以為法官所用,但該證據(jù)資料作為認定事實基礎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進而使當事人陳述制度功能的發(fā)揮有了很大的隨意性,當事人陳述與否純屬其個人自由選擇的范圍,這顯然與此項制度創(chuàng)設的初衷背道而馳。

    由此而言,當事人陳述制度外觀形態(tài)的模糊,使法官難以從程序的角度將當事人陳述和當事人的主張及辯論加以區(qū)分,法官可利用其證據(jù)調查中的主導地位,隨意處置當事人的陳述。在我國審判實踐中,盡管在許多判決書中都將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來使用,但實際上,當事人陳述的證據(jù)價值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視,法官大都在其采信的證據(jù)中列舉到當事人陳述,但如果追問哪些屬于當事人陳述,恐怕很少有人進行過深究,我們之所以強調當事人陳述的這種外觀上的要求,就在于當事人陳述在實質上與證人證言具有相似之處,都需要法官認真地進行審核和判斷。[5]根據(jù)清華大學王亞新教授實踐調研可知,“在與主張及辯論不加嚴格區(qū)分的意義上,作為證據(jù)的當事人發(fā)言或表述往往發(fā)揮了幾乎與書證同等重要的證明作用,有的情況下這種作用甚至超過或否定了書證。盡管作為證據(jù)方法的當事人陳述一般地以口頭方式表達,但卻與庭上庭下的主張辯論等融為一體?!盵6]這樣的情形意味著法官有可能在庭外就開始接觸幾乎所有的證據(jù),當事人圍繞任何證據(jù)和主張的辯論也不太可能只限定在正式的開庭這種場合。于是更為簡便易行的“非正式開庭”應運而生并大行其道。[7]可見,當事人的陳述常常是沒有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就直接作為了認定事實的依據(jù),這就嚴重地違背了民事訴訟辯論原則,不利于案件事實的真實再現(xiàn)。

    二、各國關于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的規(guī)定

    最了解案件事實真相的是當事人,因此,訴訟一開始就詢問當事人往往有助于確定案件的爭點,況且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①當事人陳述未必都缺乏可信度。作為證據(jù)方法,當事人向法院陳述案情是法官證據(jù)調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法官詢問當事人不僅成為獲取當事人陳述的方法,而且也是檢驗當事人陳述真?zhèn)蔚谋赜芍?。因此,重視并加強當事人陳述制度的適用,課以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已成為各國民訴立法的共同趨向。

    在英美法系國家,排除當事人作證在19世紀以前一直是普通法的規(guī)則。但是,實踐中排除當事人作證在許多情況下會導致法院判決的非正義,因為在特定案件中訴訟參與人通常是僅有的證人,不允許其作證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獲得司法救濟的機會?!盀榇?,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在民事訴訟中可以采納與訴因有利害關系的人提供的證據(jù)資料,當事人本人甚至被視為是最重要的證人。”[8]

    當事人陳述如欲作為證據(jù)資料使用,應當由法官對當事人本人進行詢問。究其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經由法官詢問,當事人陳述的真?zhèn)胃椎玫綑z驗;二是由于當事人在回答法官詢問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氣勢可以成為法官斟酌當事人陳述證明力之參考的態(tài)度證據(jù)。“故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為彰顯當事人陳述的功能,皆課以當事人到場義務及陳述義務”,[9]當事人若違背這兩項義務,則遭受一定處罰。如德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有強制性質的“本人到場命令”,要求當事人必須親自出庭。由于規(guī)定了某些具體類型的案件適用律師強制代理制度,所以當事人本人到場命令就具有了更加明顯的實務效果和實踐意義,①根據(jù)《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41條規(guī)定,在當事人本人不能到場時,其代理人可以在了解案件事實并有權闡明案件情況尤其是有權和解的條件下,可以為必要的陳述。一般認為,律師代理當事人本人陳述僅適用于律師強制代理的訴訟中。對違反到場義務的當事人,法官可處以和不按時出庭證人相同數(shù)額的罰款。該法第446條規(guī)定:“對方當事人拒絕對他進行詢問,或者對于法院的要求不作表示,法院應考慮全部案情,特別考慮拒絕的理由,依自由心證,判斷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可否視為已得到證明。”做出類似規(guī)定的還有法國和日本?!斗▏袷略V訟法》在審前準備措施中也有“當事人親自出庭”制度,法官可以在“任何事由中”命令當事人親自出庭接受詢問。[10]《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guī)定:“在詢問當事人本人的情況下,該當事人無正當?shù)睦碛刹怀鐾ィ蛘呔芙^宣誓或陳述時,法院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有關詢問事項為真實。”[11]

    我國早在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55條就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與書證、證人證言并列的獨立證據(jù)類型予以規(guī)范,但民事審判實務中當事人陳述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法院利用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資料并據(jù)以采信為判決之基礎更是少見,形成這一不合理現(xiàn)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從根本上講,系立法關于當事人詢問具體制度安排缺失所致。首先,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62條規(guī)定:“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志的以外,仍應出庭”。從反面可以推知,在現(xiàn)行法中,離婚案件以外的其他所有民事案件,若當事人為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或雖非無訴訟行為能力人而委托了訴訟代理人,該當事人無論其為原告或被告便不負有出庭義務。其次,《民事訴訟法》第143條和第144條分別就原告和被告的到庭義務作出了規(guī)定,但從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來看,這種到庭義務也是不全面的。第143條規(guī)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第144條規(guī)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边@兩個條文僅僅是針對作為訴訟主體的當事人而言的,并非是對作為證據(jù)性陳述來源的當事人的到庭義務作出的規(guī)定。這是因為:其一,在當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到庭的情況下,法院是不會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43條或第144條對案件進行處理的。而在當事人本人作為證據(jù)方法,需要通過詢問當事人來查明案情時,當事人在接受詢問時其訴訟角色即從訴訟主體轉變?yōu)樽C人,而證人必須具備正確感知、表述待證事實的能力,因而,當事人的委托代理人是不能替代當事人本人來進行作證的。其二,法庭在證據(jù)調查階段詢問當事人的意圖在于獲取證據(jù)資料,而第143條和第144條的處理方式均不適用于旨在獲取證據(jù)資料的出庭義務。況且,當事人出庭僅僅是到庭陳述的前提條件,因此,應當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以本人陳述作證的,負有到庭陳述的義務。

    三、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的設定

    現(xiàn)代各國關于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的規(guī)定雖然存在細微的差異,但程序設立目的均在于通過當事人或其代理人的出庭陳述與法官直接交流、溝通和接觸,讓法院充分利用當事人本人所掌握的訴訟信息資源。從事實審的角度而言,最了解紛爭事實的當事人最有可能提供案情資料,因此,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有益的立法經驗,應當課以證據(jù)方法層面的當事人到場義務和陳述義務。

    (一)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設定之必要

    首先,有助于法院查清事實。當事人按要求出庭到場,法院可以通過當事人本人意見以溝通訴訟信息、明確訴訟法律關系、整理爭點;通過當事人必要的言詞陳述,達到利用當事人本人的見聞和智識來闡明案件要件事實的作用,實現(xiàn)法院與當事人本人(或法定訴訟代理人)的直接接觸和溝通。其次,有助于提高訴訟效率。當事人作為糾紛的親歷者,最了解案件真相,其出庭參與訴訟,通過對案件事實的陳述,并針對其陳述的內容接受詢問或與對方對質,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及解決糾紛。在我國目前的審判實踐中,強調當事人本人出庭參加訴訟尤為必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民事交往中缺乏誠實信用的情況比較嚴重,訴訟中當事人本人不出庭而僅委托代理人出庭參加訴訟,而代理人對糾紛中涉及的許多重要事實經常一問三不知,很多案件事實難以查清,使庭審無法順利進行。有些當事人出庭后拒絕陳述或為不實陳述,使法官陷入繁多的查證與判斷的無意義的勞頓之中。規(guī)范當事人到場及陳述義務,可以減少當事人和法官不必要的時間及精力耗損。

    (二)“當事人”的界定

    當事人詢問程序中的被詢問人,是指以自己名義通過積極或消極的方式向法院提出權利保護請求的人,在不同的程序階段可以稱之為原告與被告、申請人與相對人等等。但訴訟代理人則不在該范圍之列。其中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原告、被告固然可作為詢問對象,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法人的代表人、非法人團體的代表人或管理人及依法可作為訴訟代理人的人均不能成為被詢問人。對于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的主體資格,①從保護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的權益出發(fā),依照《民事訴訟法》第57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jiān)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之規(guī)定,不應將其作為當事人詢問的對象。

    (三)當事人的到場義務

    經人民法院通知,當事人應當?shù)酵ソ邮茉儐?。對于沒有健康原因、交通障礙、自然災害(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而不在法院指定期日到達指定場所的當事人,可以由人民法院簽發(fā)“強制到場令”,必要時對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當事人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拘傳強制措施。對于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接受詢問的當事人,法院可視為拒絕陳述,法官可綜合全案證據(jù)情況,使之產生訴訟上不利的風險乃至直接作出對其不利的認定。

    (四)當事人的陳述義務

    基于當事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之特殊身份的考慮,對其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拒絕陳述的當事人一般不應給予相應制裁,而僅可能產生訴訟上不利的效果。但是,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民事訴訟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且在證據(jù)制度和妨礙民事訴訟制裁措施等程序規(guī)范中明確了誠信原則的具體化規(guī)定。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等嚴重違反誠信的行為明確規(guī)定可視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或者產生失權效果。因此,對于當事人故意虛假陳述或拒絕陳述且足以影響判決結果等違反誠信義務的行為,應予以相應的法律制裁。此外,我們可以借鑒相關國家的當事人出庭宣誓制度,①當事人一旦宣誓,就必須如實進行陳述。

    (五)詢問當事人的啟動時間及權利救濟

    為了使法院盡可能地在訴訟程序開始前盡早掌握案件的全貌,進而整理確定與簡化爭點以便于法官擬定審理提綱和調查證據(jù)的范圍,實現(xiàn)集中審理的目標,作為證據(jù)調查方法的當事人詢問應設定在庭前準備階段。但法院若以當事人違反此項義務為由對其課以相應的法律后果使該當事人因此而遭到不利判決時,應允許當事人以此為由提出上訴。

    【參考文獻】

    [1]柴發(fā)邦.民事訴訟法通論[M].法律出版社,1982.210.

    [2]王亞新等.法律程序運作的實證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5.35.

    [3]江偉等.民事訴訟法(第六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75.

    [4][9]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22.

    [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調研小組.民事訴訟程序改革報告[M].法律出版社,2003.115.

    [6]陳慧芳.民事訴訟當事人陳述否定之否定[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22.

    [7]王亞新.實踐的民事審判(續(xù))[J].現(xiàn)代法學,2003,(06):59.

    [8]尚彩云,阮志勇.當事人陳述制度之反思與重構——以我國民訴證據(jù)立法為視角[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110.

    [10](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下)[M].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963.

    [1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日本民事訴訟法[M].白綠鉉譯.法律出版社,1995.72.

    (責任編輯:王秀艷)

    ①多數(shù)國家在把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使用時要求當事人進行宣誓或具結,英美法系國家在當事人以其陳述作為證據(jù)時,實際上是把當事人證人化了,要求當事人宣誓或具結自不待言;大陸法系國家在詢問當事人之前一般也會要求當事人宣誓。對我國而言,宣誓或具結應當是一種有益的選擇。參見李浩.當事人陳述:比較、借鑒與重構[J].現(xiàn)代法學,2005,(03).

    On the Presence of the Concerning Parties and

    Their Duty of Making Statement

    Wu Yingqi

    Abstract:Although our civil procedure act admi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tatements of concerning parties as evidence,their due functions are not playing a full role in civil actions,as a result of the deficiency in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etting the duty for the concerning parties of presenting before the court and making statements and making sure that such proving method operate can full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evidence functions of it in case facts.

    Key words:duty of presenting before the court;duty of making statements;proving method

    猜你喜歡
    訴訟法出庭陳述
    虛假陳述重大性
    陳述劉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8
    也論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淺論民事證據(jù)中的虛假自認
    法制與社會(2017年6期)2017-03-11 06:38:25
    拉加德出庭
    合同繼續(xù)履行判決實現(xiàn)障礙之解決——兼論2015《民事訴訟法解釋》“一事不再理”之適用
    副省長出庭應訴體現(xiàn)了權力的謙卑
    鑒定人出庭經驗談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新訴訟法的實施帶給法務會計的影響
    會計之友(2014年15期)2014-06-16 22:23:50
    揭西县| 福安市| 中卫市| 金乡县| 永丰县| 云梦县| 道孚县| 海原县| 佛学| 兴业县| 措勤县| 肥城市| 临漳县| 陆河县| 江安县| 广昌县| 武邑县| 扬州市| 枣强县| 绩溪县| 高碑店市| 隆尧县| 大冶市| 长乐市| 拉萨市| 中阳县| 泰宁县| 育儿| 斗六市| 孙吴县| 邯郸市| 肥乡县| 陇川县| 奉贤区| 汉川市| 通许县| 太和县| 呼图壁县| 鹤壁市| 通渭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