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華
摘 要: 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本文闡述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相關問題:課程資源的理論概述與分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途徑與運用,課程資源運用過程中的注意問題。
關鍵詞: 中學歷史 課程資源 開發(fā)利用
一、課程資源概念與分類
關于課程資源的定義,很多學者和專家對其提出不同見解和闡述,廣義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課程資源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顧明遠教授在《教育大辭典》中將其定義為:“設計課程和制訂教學計劃服務的各種可以利用的途徑、方法,具體包括目標資源、教學活動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盵1]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中闡述道:“就歷史課程這一專門的課程來講,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xiàn)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tǒng)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xiàn)代的網絡科技成果?!盵2]
從上述課程資源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其廣泛性、多樣性、多質性及客觀性。為此,我做出如下分類。
1.“如果按課程標準的載體劃分為生命載體和非生命載體兩種形式”[3]。其中生命載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社會人士等生命載體;而非生命載體指無生命的實物,包括教科書、輔導資料、音像制品、科技館和圖書館,歷史建筑與遺跡,以及社區(qū)提供的各種實體館,等等。
2.按照課程資源的空間特點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及信息化課程資源三種。
3.按照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分為有形的即顯性課程資源和無形的即隱性課程資源。其中,顯性課程資源如教科書、教具模型、實驗器材、校內外的圖書館、體育館等;隱形課程資源包括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家校關系,班風、校風、家風等。
二、課程資源的來源和途徑
1.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礎,要以教材為基石,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圖片、知識鏈接等知識點,物盡其用,提高教材實效性。
2.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還是素材形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起主導作用”。教師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范圍、選擇、開發(fā)與利用。所以,應該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各盡其能,挖掘教師潛能,開拓進取,團結合作,不斷進步。
3.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積極性。學生也是課堂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歷史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學生是學習主體,教育教學就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積極參與。
4.廣泛利用網絡信息資源?,F(xiàn)代信息技術為歷史課堂教學資源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拓展教學空間,在浩瀚無垠的網絡中,“火眼金睛”,辨?zhèn)未嬲?,獲取優(yōu)秀的、有效的課程資源為我所用。
5.善于挖掘學校、社會、家庭中蘊含的課程資源。學校、社會、家庭中蘊含豐富的課程資源:人文景觀,社會中的各類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歷史遺跡,家族古物及族譜、不同時代的照片、長輩的回憶錄,社區(qū)中的各種紀念館、文化館,等等。
三、課程資源的有效運用
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運用課程資源,增強教學效果呢?
1.模擬場景,“實地”演習。將久遠的、陌生的、枯燥的歷史事件通過模擬,重溫歷史,讓事件鮮活起來、生動起來。
2.展示圖文,渲染氣氛。大量搜集代表作品、建筑圖片、文字資料等,進行有效篩選,選擇性地融入課堂教學,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問題。
3.影視作品,再現(xiàn)歷史。影視作品以其直觀、形象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給人現(xiàn)場感,引人入勝,引發(fā)共鳴,渲染力強。
4.尋找當事人,口述歷史。尋找事件的當事人、目擊者,讓他們的口述使歷史事件更加具體、細膩、生動,富有鮮活性。
5.角色扮演,情景教學。學生分別扮演角色,他們會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體驗思考,從而建立起新的理解和知識。
6.現(xiàn)場教學,身臨其境。注意利用社會、社區(qū)、家庭、學校等處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如在科技館中來一次高中歷史“中國近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成就”的教學,在革命圣地來一次重走革命路線,感懷革命先烈的艱苦斗爭精神等。
四、課程資源開發(fā)應注意的問題
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導致在開發(fā)利用上的形式也必然多樣,下面就其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做以下分析。
1.處理好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關系。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載體,是教學知識的核心所在,所以要分清教材和其他的課程資源的主次關系,對其他課程資源的應用要適可而止,做好輔助即可。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其積極參與。葉瀾教授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表現(xiàn)的地方,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家園。
3.利用音像作品要結合教學目標,提高實效性。音像作品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但是,有些音像資源嘩眾取寵、沖擊了教學目標,浪費了教學時間。我們要選取有價值的、有實效性的作品,真正增強教學效果。
4.校內外轉換協(xié)調機制不完善。課堂教學一般被認為是在學校教育中完成的,與其他部門無關。其實,課程資源開發(fā)是由校內外各種因素互相協(xié)調、作用的過程。校內外各級行政部門應當為課程資源提供必需的人力、物力、技術支持及設備等。
在歷史教學課程資源開發(fā)這一問題上,歷史教師要適當、適度地運用各種課程資源,不能過度挖掘課程資源來干預、影響教學過程;要注意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扮好自身主導角色,打造高品質的新課堂;還要加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實現(xiàn)資源共享,真正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合理化運用。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13.
[2]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吳廷熙.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J].教學與管理,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