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藝惠
摘 ? ?要: 預習,即上課前的自學。具體地說,就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主動、獨立地自學新課內(nèi)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課的知識和心理準備。養(yǎng)成并保持預習習慣是扭轉(zhuǎn)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尷尬局面的一種學習良策。
關(guān)鍵詞: 預習 ? ?語文教學 ? ?作用
語文教育前輩呂叔湘先生29年前就曾著文批評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使得語文教學高耗低效?什么導致語文讓學生黯然神傷?原因有許多,但筆者認為其中原因之一是學生還不能在老師指導下成為獨立思考的學習者,還沒有成為自主的學習者、樂學者。養(yǎng)成并保持預習習慣就是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樂于學習的習慣。
一、預習能為上課做好知識上、心理上的準備
預習雖是在老師授課前獨立學習,心理上起先有種畏懼感和好奇感,只能摸索著前進,但它體現(xiàn)出的自由度是相當大的。比如:時間把握比較自由,你可以多花些時間,也可以適可而止:步驟、方式采用比較自由,你可以先看完整篇課文,再查閱工具書以便解決生字詞的問題,也可以在看完課文后看些與課文相關(guān)的教輔材料,或者先看些與該課有關(guān)的教輔后再看課文,以便做到“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殆”??梢圆捎萌?、點、勾、畫、眉批、旁批的方式對課文進行質(zhì)疑、評價摘錄。通過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中的知識障礙。每篇課文占用的課時都是有限的,特別是類似于童話、小說、戲劇這樣本該用多課時的課文更不能用更多的課時。同時,課堂上老師所能占用的時間是統(tǒng)一的,面對的是全班同學,當然只能是同一速度。這樣的情況就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對本章節(jié)甚至整個學段的內(nèi)容要有概括的預先的了解,否則聽課時一旦碰到知識障礙就會成為落伍者,因為臨時查書或問別人已經(jīng)來不及了。如果我們能進行課前預習,就會及早發(fā)現(xiàn)課堂上將要出現(xiàn)的知識障礙和自己的知識漏洞,從而予以掃除和補救,在知識上為上課做好準備工作,有助于提高課堂聽課質(zhì)量。
因為通讀了整篇課文,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有效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的主題,分析了人物形象。比如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皇帝的新裝》,不但要學生復述故事,還要對作者安徒生進行鞏固復習,更要提前感受該童話中幾種人物的形象特點,帶著這些預習有重點、有方向地理解課文才能正確分析皇帝、騙子、大臣、小孩這些人物形象,提高課堂學習的質(zhì)量。
二、預習能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提高聽課水平
預習時雖然弄懂了一些,但總會留下一些問題,預習發(fā)現(xiàn)的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就會盼著上課時得以解決。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聽課,積極性提高了,目的性明確了,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通過老師的啟發(fā)、點撥和同學們的討論爭辯,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成就感就更明顯。有的學生認為預習后,該文章就明白了,再聽講就會沒事可干了,豈不浪費上課時間。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是能否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聽講要求,即使是預習過的內(nèi)容與思路,還可以與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與思路相比較,看老師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并探究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在預習朱自清的《春》、老舍《濟南的春天》、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這些寫景的散文童詩歌時,就要求學生從以下三方面預習:①各課文中的景各有哪些,它們的形、聲、色、態(tài)、味分別是怎樣的;②作者運用哪些手法將這些景物表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③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這三個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就突破了景物特征等重點和難點。一些同學在預習時模仿老師教過的類似列出新課文結(jié)構(gòu)提綱,待講解后做補充和改正,在比較中提高鑒賞水平,上課注意力較集中,聽起課來顯得比被動地聽課效果要好得多。
三、預習可以體現(xiàn)學生主體的參與,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
預習可以使我們改變多年的“教”與“學”關(guān)系中陳舊的觀點,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嘗試,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前提,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序幕。課前預習讓學生走在老師的前邊,接觸教材,發(fā)現(xiàn)問題,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推動化”為“自主化”。學生在預習中以自身力量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由于學生主動,教師在備課中要有充分的準備,特別是預習環(huán)節(jié),從“學”的角度研究“教”,做到兩個針對:針對學生與針對形式。不同層次的學生預習形式不同,同是一種文體,低年級學生在預習中能做到復述故事情節(jié)即可,而高年級學生不僅能如此,而且能對情節(jié)和形象加以綜合評述。如在講散文《風箏》時,高年級學生在完成低年級學生的復述之后,還能對本篇課文的主旨提出不同看法。經(jīng)過預習思考,最后綜合比較,從而提高分析能力。
預習的形式除了口頭復述、綜合評述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提高寫作能力。比如在講童話、神話、寓言故事單元時,根據(jù)課后的訓練讓學生在預習時給故事寫續(xù)集或改寫結(jié)尾,同學們躍躍欲試,在課堂上念自己的作品,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預習還原了學生主體的參與者身份,學習的主題性更強、效果更好。
四、預習能夠挖掘?qū)W生的潛能
應當承認,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蘊藏著高度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看到掌生的發(fā)展?jié)撃?,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預習就是一把開啟學生潛能寶藏的鑰匙。學生在預習中不斷地大膽發(fā)問“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斷,追根尋底,釋疑求真,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潛能。同時,學生在預習中不知不覺地都會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涵養(yǎng)、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積累。老師應當鼓勵并引導學生在預習后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重組、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為課堂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這樣,通過激勵這種外力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樹立對自己潛能開發(fā)的強烈自信心,外力就會變?yōu)閮?nèi)力,就能使學生不斷前進。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不愧為一種眼光,是一種主動,是一種戰(zhàn)略,是一種方法。同樣,學生有預習習慣,學習思維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就會意識到自己在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活動中,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fā)濃厚的興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真可謂“課上得來還覺淺,預先學習方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