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梅
審題,就是審清題意,明確題目要求,分析題干內容,找到關鍵信息,根據(jù)信息正確作答。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審清題意是正確解題的關鍵之一。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好生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一、學生審題存在的問題
有些學生學習習慣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匆匆忙忙讀完題目,自認為題目很簡單,急于動手答題,結果出現(xiàn)遺漏或混淆,往往由于一字之差或者是熟題而導致失誤;有些學生完成作業(yè)總是應付,對選擇題的做法只注重結果不重視做題過程,甚至連題干都不看就填寫選擇結果。對于非選擇題幾乎從不完成,久而久之就產生思維惰性甚至答題障礙;有些學生雖然認真做了,但有時因為語文水平、概括能力、生物基礎知識的限制,讀不懂題意,或沒有能力挖掘題目的內涵,理解發(fā)生偏差,導致審題失敗,從而不能正確答出該題或者錯答。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審題能力培養(yǎng)策略
1.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心理,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首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不要讓學生認為生物課背一背、記一記就可以學好。背、記是學好的前提,但審題是正確答題關鍵。教育學生從開始學習這門課就要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克服做題時的急躁心理。平時通過認真細致閱讀題目,多角度、無遺漏地獲取題目當中的關鍵信息,理清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這樣才能將答題失誤降到最低。
2.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jù)對近幾年新課改省份高考生物試題的分析,高考試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大了學生閱讀信息量,要提高考生審題能力,首先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平時在教學中要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讀課本,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題以書為本,萬變不離其宗。教材是學習考試的根本,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能力要求、實驗操作等如果通過閱讀理解得透,掌握得好,就應該能夠保證做題的準確率。
3.加強審題方法的指導
(1)審出題中的關鍵性詞句。在做題時要求學生認真仔細讀題,理解題干中每句話的含義,包括題干信息小括號內的內容都不能忽視,設法審出題中的關鍵詞語。抓住問題的關鍵信息,整理順序,看清層次,對重要的字、詞、句畫上標記。比如做選擇題首先要看清題目問的是“正確的、錯誤的”、“屬于、不屬于”、“符合、不符合”等;其次,根據(jù)所學知識點,找到和所問內容的結合點,二者相互印證,才能準確答題。提醒學生注意,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常規(guī)題“會而做錯”的低級失誤。
(2)挖掘題中隱含條件。有些生物試題部分條件并沒有明顯給出,而是寓于某句話或者某個圖形中,但他們常常又是解題的要點。因此,在審題中要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找到解題的突破口,為正確答題打下基礎。這就需要在審題過程中挖掘隱含條件,請看如下例題:
例1:用丙酮從口腔上皮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開成單層分子,測得單層的面積為S■,設細胞膜的表面積為S■,則S■與S■關系最恰當?shù)氖牵?)
A.S■=2S■ B.S■>2S■ C.S■<2S■ D.S■
【解析】本題考查磷脂雙分子層是構成膜的基本支架,因此膜鋪成單層分子后是表面積的2倍??谇簧掀ぜ毎芯吣さ募毎?,這是一個隱含條件,口腔上皮細胞生物膜鋪成單分子層后的面積大于細胞膜表面積S■的2倍。因此關系最恰當?shù)膽撌荂.
例2.下圖是胡蘿卜在不同的含氧情況下從硝酸鉀溶液中吸收K■和NO■的曲線。影響A、B和B、C兩點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別是( )
A.載體數(shù)量、能量 B.能量、載體數(shù)量
C.載體數(shù)量、離子濃度 D.能量、離子濃度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礦質元素的吸收方式。聯(lián)系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和能量。該圖隱含氧濃度會影響有氧呼吸產生的能量,將氧濃度信息轉換成有氧呼吸產生的能量,那么A、B兩點就是能量不同,B、C兩點的能量相同了,既然不是能量,那就是載體了。故答案選B。
解答這類題,一定要認真識圖,把握圖中“標、點、線”的含義,從圖中挖掘隱含條件,進行信息轉換,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3)審出題中的修飾性詞語。有些試題往往含有一些修飾性詞語,如“絕大多數(shù)、約為、至少、最多,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這些往往是解題的切入點,也是解題時容易忽視的地方(易錯點)。
例.某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對堿基,則由它轉錄而成的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質中有氨基酸最多有多少種?( )
A.900 B.450 C.300 D.20
【解析】題干中設問的指向是“氨基酸最多有多少種”,而題干中“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對堿基”是一個無關條件,弄清這兩點后,該題就迎刃而解了,答案應該選D。
(4)審出題中的易混淆概念。有些試題的題干或者選項中設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為障礙,如果不仔細審題就會導致無法得出答案。避免概念混淆可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建立試題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識;二是審題時要仔細,注意發(fā)現(xiàn)易混概念。
例如:(高考試題:2007山東理綜)8.以測定的CO■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研究溫度對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光照相同時間,3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與30℃時相等
B.光照相同時間,在20℃條件下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的量最多
C.溫度高于2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開始減少
D.兩曲線的交點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相等
【解析】本題涉及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制造有機物量、消耗有機物量和積累有機物量等易混淆的概念。如果分不清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容易出現(xiàn)差錯。搞清楚圖中實線和虛線代表的含義。該圖的虛線表示光合作用凈積累有機物的量,實線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量,這樣交點的含義就明確了。由于總光作用強度=制造的有機物=虛線量+實線量,可以推斷出正確答案為A。
總之,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fā)展的長期過程。教學中一定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題目中各細節(jié)的審視能力,并正確處理,為審題服務,盡量杜絕因審題失誤而導致的錯誤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