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瑜
高中作文教學模式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寫作前的指導課,另一種是寫作后的講評課。而我認為,講評課比指導課更值得重視,因為學生只有完成寫的過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在哪里。教師也只有批閱完學生的習作后,才能對癥下藥地幫學生解決他們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每解決一個問題,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向前邁一步。在作文的日常教學中存在著三種矛盾,它們影響了高中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及時批改與精細批改存在矛盾
在平時上課過程中,只要一提到寫作文,總能聽到教室中哀噓一片。這說明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日常學習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fā)。而教師怕批閱作文也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一個小時的寫作過程已讓學生叫苦不迭,而兩個班級一百多號學生,如此大的批閱量,不得不說,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何況,學生并不滿足于一句簡短的評語,他們更希望老師能對他們的習作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與指導。每一次作文都要做到精細批改,對教師而言,是極大的挑戰(zhàn),而且時間也不允許。我們都知道打鐵要趁熱,學生剛寫完一篇習作,對自己的文章印象最深刻,如能做到及時講評,效果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要對每篇文章都精細批閱完再作講評,作文講評往往又成了明日黃花,無法達到較好的效果。日常教學中,我們看很多教師為了及時講評,在批閱過程中,盡量使用簡潔、通用的作文批語,如“結構完整”、“敘議結合”、“文字優(yōu)美”、“論證不集中”、“論據(jù)不充分”、“文體不對”等。事實上,這樣的批語對學生的幫助不大。甚至能聽到個別學生抱怨,辛辛苦苦寫了八百多字,老師就這么簡單地應付了事。而教師個中的苦,學生很難體會。
二、課堂教學的全面性與學生習作個性化存在矛盾
批閱一次習作下來,勤懇的教師總能從批閱中及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習作中存在的錯誤類型,如所舉事例無法論證觀點、論點寬泛、論證不集中等。這本來是很體現(xiàn)教師勞動價值的一個過程,但因為課時有限且面對的又是全班學生,要求講評內容覆蓋面要盡可能廣。所以,教師對學生習作中的錯誤類型,常常進行高度概括,抓大放小,把它們提升到理論層面。這種做法恰恰與學生習作個性化要求相矛盾。作文是一種個性化的作品,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作品也不同。教師總結出來的幾種有共性的典型問題,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對號入座,更談不上及時解決學生個體文章上存在的問題。因此,常出現(xiàn)上完一堂作文課,學生仍不知道自己具體錯在哪,具體要如何改進的現(xiàn)象。學生習作個性化要求教師對自己的習作能有具體的修改指導。而傳統(tǒng)的作文講評課是無法在課堂上幫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所以也就成了無效教學。
三、對學生習作的“講”與“評”“改”之間的矛盾
在作文講評課中,“講”“評”“改”三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而最重要的是后面兩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傳統(tǒng)作文講評課中,審題指導和常見錯誤類型分析占據(jù)了大半的課堂時間,對典型習作的評改往往只是點綴。作文講評不能只是泛泛而談,而要讓學生對優(yōu)秀的范文進行評點,對典型問題習作進行修改,加深印象,才能達到效果。寫好文章最好的起步就是模仿,而范文可以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修改典型習作也能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寫作中容易犯的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歸納的類型。但講評改習作這一環(huán)節(jié)常被我們粗糙處理。教師常在一堂課的最后幾分鐘,念一下范文或典文,并做蜻蜓點水式的分析,在朗讀范文的微弱聲音中草草收場。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能很好地解決我們在高中作文講評課堂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多媒體作文講評課,以多媒體代替黑板,范文及典型作文都可以以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學生更能一目了然。但仍存在問題:以老師主講,學生仍較為被動;打字過程很辛苦;學生不能根據(jù)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修改,老師也無法對其修改的文章進行再批改。
上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技術的引入得到解決。網(wǎng)絡課與作文講評課的結合可以達到雙贏的結果。
有了網(wǎng)絡,講評課就不用擔心課時問題,授課內容可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也有十分充足的時間對習作進行詳細的批閱。在網(wǎng)頁上設置師生互動交流區(qū),讓學生上傳自己的習作,教師在習作上做批注。因為網(wǎng)絡是共享的互動平臺,可以讓教師的時間化整為零。如備完課順便瀏覽一下,批閱一點。還有下班時間也仍可以在家進行批閱。這種可移動可共享的網(wǎng)上批閱方式讓教師工作生活更便捷。這樣做同時還可以很高效地解決作文批閱中出現(xiàn)的學生個體差異問題,做到因材施教。且能根據(jù)與學生的互動很好地對習作批改時間進行排序。所以,課堂的全面性和學生的個性化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解決。
有了網(wǎng)絡,我們可以把課堂上幻燈片上的內容都掛到網(wǎng)頁上,課堂的重難點學生可以反復瀏覽,不用擔心遺忘。優(yōu)秀范文和學生習作展示可以讓學生自行上傳網(wǎng)頁,視覺效果優(yōu)于多媒體,且可反復使用,既減少教師工作量,也加深學生對作品印象。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對習作進行詳細的修改,給出詳細的修改建議,學生能及時閱覽,根據(jù)自己的問題及時作出修改,修改后的習作,教師也能及時查閱再批改。做到展示、批注、學生修改、老師再點評系列過程一步到位,保證了“評”“改”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完成,避免了以往作文講評課虎頭蛇尾的現(xiàn)象。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改變以往作文教學的主體錯位問題,符合新課改理念。
以往上網(wǎng)絡課常存在問題是網(wǎng)頁上豐富的教學資源一次性使用,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可惜。曾經(jīng)制作過《邊城》的網(wǎng)頁,在網(wǎng)頁上放了很多與課文相關的拓展資源,但是課一上完,學生都忙于完成新課的預習復習任務,再無暇顧及這個網(wǎng)頁上的拓展資源,不免有些可惜。教材內的課文是有一定時效性的,拓展資源很難延伸下去。作文講評課與網(wǎng)絡課的結合,恰恰可以彌補網(wǎng)絡課的這種資源浪費的缺憾。因為無論你在上哪一個單元,作文的課外延伸學習都不會與之產生沖突。教師可以在網(wǎng)頁上提供與本次作文相關的素材資料,讓學生汲取使用。豐富素材資源對學生的再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教師通過互動平臺與學生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監(jiān)督作用,適當?shù)墓膭钊菀壮蔀閷W生作文成長的動力。
按以往的經(jīng)驗,最有效的作文指導方式就是面批面改,但這種原始的方法只能針對個別同學。事實上,網(wǎng)絡課與作文講評課的整合,就是利用網(wǎng)絡把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覆蓋到每一位同學身上,讓作文講評課中“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有保障。同時,因為有了網(wǎng)絡這一師生互動平臺,也能促進師生感情的融洽,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朱自清先生說過:“寫作是基本的訓練,是生活技術的訓練——說是生活技術的訓練也無不可?!毕嘈牛S著網(wǎng)絡教學的推廣,寫作這一基本生活技術將能得到更好的普及,師生也真正能愛上網(wǎng)絡作文講評課這一課堂教學模式,在作文課堂上,真正做到“提筆不怵”。
參考文獻:
[1]宗加慶《中學作文講評的現(xiàn)狀及對策——學校微型課題研究》,《新課程》2011年第4期。
[2]劉曉婷《變泛泛而談為專題深入——談如何提高高中作文講評課的效率》,《天津教育》2010年第8期。
[3]吳寅虎《高中作文講評課“五導法”模式探究》,《中學語文》2011年第21期。
(作者單位:晉江市養(yǎng)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