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兩堂高中英語課的教學課例描述,對比了兩位老師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結合課堂教學效果,研究了同題異構教學理論指導下不同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 同題異構 教學案例 教學反思
一、課堂課例描寫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名詞,其中,“同課異構”越來越為廣大老師所熟知并接受和實踐。所謂同課異構,就是指同一課,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構想和不同的上法,或者說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教師進行不同處理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以下是兩位老師就蘇教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模塊六第二單元課文進行的授課活動。
教學案例一:
Step1:Brainstorming
教師展示一位著名演說家在進行演講的圖片,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這位演說家是一位特殊人士,所以學生都有話講,反應比較熱烈,再從畫中主人公臉上所洋溢的笑容引出主要問題,學生比較配合,回答得很積極。
Step2:Reading Strategy
本步驟是對課文體裁的介紹,文章是對著名體操運動員桑蘭的Interview,即訪談。
Step3:Skimming and scanning
教師開始處理課文內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略讀和精讀的授課方式。
Step4:Careful reading
本部分是教師重點處理的部分,也是本堂課花費時間最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分成了五個小部分,每個小部分采用一個不同的練習方式。
Step5:Consolidation:Discussion
這一步進入了鞏固環(huán)節(jié)。鞏固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比較傳統(tǒng)的Discussion,也即討論的方式,老師還準備了一些小獎品以示鼓勵。
Step6:Post-reading activities
進一步進行鞏固練習,這次的練習難度有了明顯的提升,是從文章的主題出發(fā)進行的練習。教師展示了一段Nick Vujicic的演講視頻,要求學生盡量多地抓住關鍵詞,填入展示出來的句子的空格中,理解他幸福的秘訣。由于主人公語速比較快,并且學生只聽了一遍,好多學生摸不著頭腦,無法順利完成這一練習,因此很多是老師提供的答案。
Step7:Homework: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篇習作練習。
教學案例二:
Step1:Lead-in
教師展示了一張關于中央電視臺進行的“你幸福嗎?”調查的圖片,并且配以問題“Are you happy?”,老師化身為央視記者,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引出文章的標題,從而引出主題。
Step2:Pre-reading
這部分的處理比較特別,老師先給學生提供了一些線索,讓大家結合主題猜測課文的主人公,學生基本可以猜出文章主人公為桑蘭。然后老師趁勢介紹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提出是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閱讀課的慣例上法。接著教師介紹了Interview這種體裁。
Step3:Careful reading:在這一部分,教師每一部分采用了不同的練習方式。
Step4:Consolidation:在這一步,教師又有了大膽的嘗試,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出與幸福有關的單詞。學生非常踴躍,說一個,教師寫一個,寫了很多。作為語言能力的鞏固,教師要求學生用這些詞匯進行擴詞成句,學生完成得很好。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Step6:Homework:一篇習作練習
二、課堂教學課例分析
在同題異構中,“構”是核心、基礎和靈魂,“異”則強調變化、發(fā)展(任慶梅,2010)。不同的教師受自身因素、學生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各自所展現(xiàn)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堂都各具特色。下面從教學背景、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三方面對兩堂課進行分析。
1.教學背景
從教學內容來看,兩堂課的內容是一樣的,都是蘇教版高中牛津英語模塊六Unit2 Reading的教學,是關于課文閱讀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結構,學會使用基本的句型進行對話,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兩堂課所面對的學生稍有不同,第一堂課是基礎相對比較一般的普通班學生,人數(shù)50個左右;第二堂課是基礎相對較好的重點班學生,人數(shù)也是50個左右。平時的考試成績有明顯差距,兩位老師都是借班上課,所以對學生都不是很熟悉,交流可能有潛在的困難。但在具體課堂過程中我們覺得,由于老師設計的內容適用性比較強,并沒有出現(xiàn)師生交流困難的情況,課堂氣氛還是很活躍的。
2.教學過程
第一位老師的教學過程流暢自然,教學的氣氛被調動得很好。由于事前了解到學生基礎一般,因此一開始進行的練習比較簡單,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比較簡單,僅限于單詞和簡單的對話,但是這樣的教學當時看起來挺熱鬧,課后再仔細分析的話,很容易讓學生覺得白上了一堂課,什么都沒學到;所以后來的鞏固練習教師增加了難度,也就是關于演說家的視頻聽寫題。由于是視頻,并且演講者的語速很快,學生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因此基本上是老師在告知答案。這可以從學生課堂的反應中看出來,也可以從學生課后的交流中看出來。一下課,就有同學在說:“那個視頻都是些什么東西啊,根本聽不懂!”學生英語聽寫題不拿手除了基礎原因之外,也有其客觀原因。江蘇英語高考聽力沒有聽寫單詞或短語的題型,很多學校這方面的練習幾乎沒有,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感興趣,所以突然出來這么難的一個聽寫題目,難怪學生會方寸大亂。最后的作業(yè)布置了一篇寫作,比較傳統(tǒng)。
第二位老師的教學過程也是非常流暢的。相對于第一位老師而言,第二位老師的導入更富有時代氣息,易于讓高中學生接受。對課文內容的處理比較傳統(tǒng),與第一位老師相似。這堂課給人印象比較深的是老師的備課非常到位,教師的語言基本功也非常扎實,這可以從開頭導入部分的口語練習和后面鞏固部分的口語練習中看出來。教師把學生所說的詞匯進行當堂記載與擴充,并且要求學生當堂運用,這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準備,提前預知學生可能的反應,這位老師這一點做得很好。但是,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節(jié)課的學生基礎明顯比第一節(jié)課的學生基礎好,所以是否可以考慮將第一節(jié)課老師所使用的視頻聽寫練習使用進去,相信這個班的學生肯定能完成這個練習。最后的作業(yè)也是一篇作文,與第一位老師一樣。
3.教學反思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睆倪@一點看,兩堂課都是成功的課。兩堂課的氣氛都非常好,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熱情激勵,總體效果好。
學生所反饋出的信息是:第一個班的學生詞匯基礎比較薄弱,對話所涉及的詞匯量較少,需要重視詞匯教學;第二個班的詞匯基礎比較扎實,可以用比較復雜的句子進行對話,但語法邏輯混亂,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教師所反饋出的信息是:第一個班的教師在課后的反思中提到練習的設計問題,覺得應該在練習的難易程度上進行調整;第二個班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反應出乎她的預料,所以對于學生在練習當中出現(xiàn)的短語、句子的錯誤可能有的沒有及時修正,這是要反思的地方。
從閱讀課的角度看,這兩節(jié)課都比較傳統(tǒng),聽說讀寫的訓練面面俱到;題型的設計也不乏亮點。從詞匯教學的角度看,第二堂課上出了新意。英語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單詞教授方式(即教授—默寫—鞏固),要求學生就某個單詞或短語造一個句子,或者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單詞讓學生說一段英文,這樣就給所學單詞提供了語言環(huán)境,打開了學生的英語思維空間,幫助學生將新學的單詞和已有的英語知識儲備之間建立起了廣泛聯(lián)系(魯子問,2006)。另外,是否可以將這種形式延伸到課外,比如說回家準備一篇作文,在課堂上脫稿介紹給其他同學;在校園里的某一個景點上一堂口語課;布置學生將每天所學的單詞、句型寫入英語日記中,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新型詞匯教學與檢測方式。
參考文獻:
[1]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90-98.
[2]任慶梅.中小學英語同課異構教研方式的理論思考[J].基礎英語教學,2010,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