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等
摘要: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近年來在我國的發(fā)展十分迅猛,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從文獻數(shù)量分布、期刊分布和研究內容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探討了現(xiàn)階段微課程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并提出了需求建議,以望能促進我國微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
關鍵詞:微課程;研究現(xiàn)狀;趨勢;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5/16-0138-03
引言
早在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教授便提出了“微課程”這一概念,即將原本需要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課堂,精選教學重點制作為僅需十幾分鐘的微型視頻。自此,微課程正式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下面以微課程在我國教育領域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探討微課程在我國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研究設計過程
1.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為從中國知網(wǎng)(CNKI)檢索到的期刊論文。我國有關于微課程的論文從2011年開始出現(xiàn),截至2015年4月,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微課程”或含“微課”為檢索項,調整檢索條件為“篇名”,之后利用人工判讀的篩選方式,根據(jù)文獻的關聯(lián)程度,剔除掉無關文獻期刊后得到有效研究樣本為492篇。
2.類目分析單元
本研究以文獻數(shù)量分布、期刊分布情況和研究內容三個方面為研究維度。并參考ACET94定義以及樣本文獻的研究內容,將微課程的研究內容分為理論研究、設計研究、微課程的開發(fā)、具體應用研究、微課程的管理以及微課程的評價標準六大方面進行分析。
3.信度分析
為了保證內容分析過程中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客觀性、準確性和一致性,筆者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了信度分析,同時另請一名研究者為助理評判員,對各類目進行逐一評判。根據(jù)內容分析法的信度公式:R=n×K/[1+(n-1)×K],其中R為信度,n為評判員的人數(shù),K為平均相互同意度且K=2M/(N1+N2),其中M為兩名評判員都完全同意的分析類目數(shù),N1為主評判員(筆者)所分析的欄目數(shù),N2為助理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shù),由此得出分析信度的結果為0.923,大于0.9,故主評判員的結果可以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真實可靠,客觀準確,具有足夠的可信度。
微課程在國內教育領域的研究結果與分析
1.文獻數(shù)量分布的分析
通過對有效期刊樣本的統(tǒng)計分析,與微課程有關的文獻期刊分布情況如上圖所示(橫坐標為日期,縱坐標為期刊數(shù)量)。
從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有關微課程的研究始于2011年,2011年至2014年期刊數(shù)量逐年急劇遞增,尤其到2014年,僅一年間所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已經(jīng)顯著超過了前三年文章數(shù)量的總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微課程的研究越發(fā)地重視起來,微課程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重點。
2.期刊分布情況的分析
據(jù)筆者統(tǒng)計,我國有關微課程的研究期刊分布十分廣泛。期刊發(fā)文量超過10篇的有20種,共347篇(占70.5%),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微課程的研究十分重視,廣度上發(fā)表的論文期刊數(shù)很多,但是在深度上高質量、重量級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需要研究者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研究內容的分析
下面筆者將從中國知網(wǎng)得到的453篇有效樣本根據(jù)其研究內容分為理論研究、設計研究、微課程的開發(fā)、具體應用研究、微課程的管理以及微課程的評價標準六大方面進行分析。
(1)理論研究
關于微課程的理論研究共有110篇文章,占全文總數(shù)的22.4%。細分來看,微課程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課程基本概念及特征的研究、微課程綜述及趨勢的研究、微課程有效性及可行性的研究三個方面。通過對文獻的分析歸納可得出以下觀點:①對微課程概念及特征的研究還停留在淺層次的探討階段,且關于微課程標準的定義目前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尚需權威機構認證并正式下發(fā)微課程的標準定義。②有關微課程的綜述及趨勢的文章還較少,我國微課程的研究時間還不長,因此關于微課程綜述的研究還不深入,但關于微課程趨勢的分析還是十分有借鑒意義的。③對微課程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微課程的課堂教學、信息資源發(fā)展的領域,因此尚需研究其他方面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2)設計研究
該主題共129篇文章, 占全文總數(shù)的26.2%,著重探討了微課程的設計原則、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其中黎加厚教授根據(jù)他本人開展教師微課程教學設計培訓的豐富經(jīng)驗,總結了17條給教師的建議,這些建議對微課程的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胡鐵生在《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中以灰姑娘為例,生動形象地講解了微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與注意事項,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借鑒與參考。梁樂明等通過對國內外微課程網(wǎng)絡學習資源的設計進行比較與融合,構建了有效促進學習的微課程模式設計。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對微課程的研究逐步由理論向實踐過渡,但依舊處于初級階段,而且多數(shù)教師把微課重點放在技術研究上,輕視微課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思想與教學實施的過程,因此在今后的設計研究方向上應重視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及教學實施過程。
(3)微課程的開發(fā)
關于微課程開發(fā)的文獻主要包括微課程資源建設與平臺開發(fā)的研究和微課程制作的技術兩個方面,共68篇,占全文總數(shù)的13.8%。胡鐵生認為健全微課平臺的建設是實行資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與國外的可汗學院相比我國尚缺乏系統(tǒng)完善的微課教學平臺。同時指出微課的開發(fā)不單單是資源技術開發(fā)的過程,還要關聯(lián)到微課的管理、培訓、應用、評價、機制等多個因素,另外還介紹了微課資源建設的一般環(huán)節(jié),對我國微課資源平臺的建設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陳會源、劉文芳等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小學微課程制作的一般流程、方法以及要求,為廣大中小學一線工作者提供參考。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微課資源學習平臺的建設依舊處于探索階段,仍需不斷地發(fā)展與完善。
(4)具體應用研究
該主題共176篇,占全文總數(shù)的35.8%,比例最大,表明該主題是我國學者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細分來看,微課程的具體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具體學科中的應用與教師專業(yè)成長兩大方面。通過對文獻的歸納分析可得:①目前對于微課程在具體學科中的應用研究最為廣泛,在具體學科中應用微課程可以使學生及時掌握課程中的重難點,及時與教師反饋與溝通,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②對教師而言,作為微課應用的主要人群,微課程可以切合教師職業(yè)領域的發(fā)展特性,整合多種傳統(tǒng)課堂的研究途徑、多種現(xiàn)代教師的培訓體制,并能夠通過微課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突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5)微課程的管理
研究中關于微課程管理的文章僅有《微課知識管理和資源共享研究》一篇,占全文總數(shù)的0.2%,基本處于研究的空白階段?!段⒄n知識管理和資源共享研究》中指出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微課知識的管理,從而建設完善有效的知識體系。隨著微課的不斷發(fā)展,微課資源日益豐富起來,然而如果沒有很好的管理系統(tǒng)將造成微課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微課程管理這一方面,只有把微課管理重視起來才能更好地把微課使用起來。
(6)微課程的評價標準
微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是衡量微課程質量高低的重要依據(jù)。然而,目前我國對微課程的評價尚未出臺統(tǒng)一的標準,關于微課程評價標準方面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僅有8篇,占全文總數(shù)的1.6%。桑新民總結了當前微課評價標準應突出三個關鍵點:一是針對不同學科特點研制分門別類的評價標準;二是加大用戶評價的權重;三是重視可重用資源的價值導向。同時他還指出要把有組織的競賽轉變?yōu)槌B(tài)化的課程評價、共建共享的體制和機制。黃蘭等針對微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微課程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地獲得準確的評價結果。王琦等則是從學習元的角度看微課程評價的設計,指出對微課的評價不僅要體現(xiàn)其自身特征同時還要體現(xiàn)網(wǎng)絡學習評價的特征。張玉利結合針對國內近幾年開展的歷屆微課大賽的調查數(shù)據(jù)對微課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了一套微課作品的評價標準。以上闡述表明我國關于微課程評價的研究較少,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微課程不同維度的分析探討,筆者認為,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首先,微課程在我國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在全國范圍內還不夠普及,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微課程的制作技術還不夠成熟,且尚未出臺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因此,微課程的研究還需要專家及一線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與研究,筆者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學者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美)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教育研究的設計與評估[M].蔡永紅,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美)Daniel Riffe, Stephen Lacy,F(xiàn)rederick G.Fico.內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0.
[3]王曰芬.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的綜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7.
[4]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
[5]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4).
[6]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7]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8]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