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迪
多媒體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是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特別是新課程實施以后,語文教學更注重對看圖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從教材的編排上看,把課本印得漂漂亮亮的,也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情境。而這些資源的利用,都離不開多媒體的參與,它能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提高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得到優(yōu)化組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它的提出適應了信息化社會的特點以及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為學生改變學習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擴大知識面指明了方向。于是,多媒體教學、網絡化課堂教學應運而生,凡是上公開課、展示課,無不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好像唯有此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才是上檔次的課。誠然,多媒體教學有它的優(yōu)越性及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但它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用來彌補教師上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而有些教師把一節(jié)課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所有內容統(tǒng)統(tǒng)納入課件,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也由多媒體代勞,這就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奴隸”的局面?,F結合實例來談談幾點我的思考。
扼殺,還是發(fā)揮想象力
案例:《美麗的丹頂鶴》教學設計片段。
1.導入。
教師放一段丹頂鶴展翅高飛的錄像。
2.學文。
①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丹頂鶴的句子。②學生說說丹頂鶴的外形特點。③把畫有五只不同樣子的丹頂鶴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只?它在干什么?④放丹頂鶴飛翔的錄像,讓學生說說對丹頂鶴的印象。
案例評析:本節(jié)課上,教師為了適應低年級學生直觀、感性思維為主的特點,采用了多種直觀手段,讓學生了解丹頂鶴外形美和動作美的特點,如放錄像、出示丹頂鶴簡筆畫等。這種設計讓學生對丹頂鶴的特點留下了真切的印象。但是,如果一味地用直觀思維來清晰、明白地呈現事物的形象,那學生的想象能力該如何培養(yǎng)呢?
思考: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內容由于學生生活空間和知識面的狹窄,往往成為教學上的難點。而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展現情境、模擬現象、敘述事實等方式突破課文難點,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fā)學習興趣,但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也成為教學的干擾因素。著名語文教師于漪指出,“‘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因為多媒體課件雖然給了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了多個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占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了解課文或獨自思考的時間。
在課堂上,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討論得有聲有色,但過后這些為什么猶如過眼云煙,學生對課文內容仍一知半解?于漪老師指出,“多媒體只是教學輔助手段,過濫地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僅無法體現出教師應有的基本功,而且嚴重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課堂上,教師手按鼠標只管一路點來,學生隨著屏幕所呈現的內容步步緊跟,從而失去了積極參與教學和思考問題的時間。這種做法雖有現代化教學手段包裝,但其實質仍是“滿堂灌”,對改進教學沒有多大用處。更有甚者,多媒體還會被一些教師當做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增強練習密度的“法寶”,成為他們固守應試教育陣地、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幫兇”,從而成了禁錮甚至扼殺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現代殺手”。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所以,語文教學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世界在他們腦海中是多彩的,教師應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各種有益于想象的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益于想象的空間、條件。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閱歷比較少,需要用多媒體來幫助認識事物,但多媒體出現的頻率不應過多,還是應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思考與想象上。
放棄,還是訓練“雙擊”
案例:《小稻秧脫險記》教學設計片段。
教師問小稻秧是怎樣脫險的,并請學生看《小稻秧脫險記》文件夾中的動畫課件。然后讓學生快速、自由地瀏覽課文,把最受感動、最震撼人心的句子復制到留言板上。教師接著問除了書上的知識,還想了解小稻秧的哪些知識?(生質疑)教師出示相關知識,并在留言板上寫出自己的看法。
案例評析:這是一節(jié)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課,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整個故事制成了一集動畫片,使人物的每句話都能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課文,拋棄了原有的紙與筆的學習方式,不得不說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次挑戰(zhàn)。
思考: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所以出現了學生在討論區(qū)中自由發(fā)言而不圍繞主題的現象。合理的訓練是素養(yǎng)形成的基礎。對學生來說,課堂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知識與發(fā)展能力,而不是復制一下、讀讀句子這樣的“走過場”。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系統(tǒng)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學生在通過多媒體教學、多種學習策略和多種活動形式主動學習的同時,不斷地將反饋信息傳遞給教師,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地對教學過程實施隨機調控,達到和諧共振的狀態(tài)。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交流互動、不斷循環(huán)、不斷調控的過程。
《語文課標》中提出了“語文素養(yǎng)”一詞,并要求每位學生獲得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包括我們所說的聽、說、讀、寫等能力。語文學習需要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細微的理解和體會,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融入自身的思想認識,把語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再現出來。教師如果單純使用動畫片代替學生的獨特感受,就忽略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忽略,還是培養(yǎng)信息能力
案例:《莫高窟》教學設計片段。
1.學課文,瀏覽網頁,理解課文。
教師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點擊關鍵詞瀏覽相應信息,完成練習。學生交流練習。
2.點擊網址,瀏覽相關信息,加深對莫高窟的認識。
案例評析:這位教師做的網頁內容豐富,畫面精美。課上,學生只要輕輕一點,就能利用教師搜集和處理好的信息庫獲得成倍增長的知識,從而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獲取新知識的效率。但怎么就把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變成了培養(yǎng)教師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再說,如果每節(jié)課都這樣上,那教師連備課、做課件的時間都來不及。
思考:語文教學工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精髓是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的教學環(huán)境。由于多媒體的特點之一是可提供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集文字、圖像、聲音、錄像等于一體,因此多媒體是用于支持課堂教學的,但不能一味地強調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強調在單位時間里給學生盡量多的信息。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思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結果是學過的知識像過眼煙云,記得快,忘得也快。
雖然內容很豐富,獲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對學生學習起幫助的卻很少,也很難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反而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多媒體的使用也要因課堂的需要而定,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需要這么“豐富”的教學內容。要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注重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的主動性。
如果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材料,那么學生的信息能力能得到提高,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可以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多花一點時間指導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本領。這樣教師就不用花那么多的時間來準備課件,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優(yōu)點而對它放任自流、趨之若鶩;也不能因為它的缺點而對它敬而遠之、畏縮不前。我們應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克服其缺點,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在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實現提升教學效率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彭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梅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要求[J].文教資料,2006(9·中旬刊).
[3]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5.
[5]劉明華.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