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威
摘 要:本文分析對“入室索財不成,殺人取財”行為進行了分析,其關鍵點在于要把握兩條界限:一是殺人是否發(fā)生在搶劫財物過程中,二是殺人是否是搶劫財物的必要手段,是否與非法占有公私財物之間存在目的與手段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關鍵詞:入室索財;殺人取財;定性分析
一、主客觀分析
近年來,入室索財不成而傷人或者殺人取財?shù)陌讣乙姴货r,關于此類案件如何定性的爭議也不斷。從入室索財不成而殺人取財?shù)倪^程我們可以得知,行為人的根本目的是索取財物,其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將他人財物非法占有,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對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護者當場使用暴力致死后,取走其財物。行為人同時實施了入室索財和殺人取財兩個行為,也同時侵犯了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兩個客體。
二、分歧意見
對行為人殺人后取財?shù)男袨閼绾味ㄐ灾饕腥N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行為人犯罪時是否同時具有索財和殺人的故意不明確,而實施了兩個行為,即入室索財不成而后殺人取走財物,應定為敲詐勒索罪和故意殺人罪。第二種意見認為行為人無搶劫財物的故意,因索財不成殺人后采取竊取財物的方法,竊走財物的行為,應定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第三種意見認為行為人入室索財不成,便采取暴力手段將人殺死,并當場劫取財物,不屬秘密竊取,應定搶劫罪。
三、爭議焦點
敲詐勒索罪在客觀方面的表現(xiàn)為不當場使用暴力,僅以威脅、要挾或將要實施暴力,達到足以使被害人產(chǎn)生恐懼而被迫交出財物的目的。此外,敲詐勒索罪取得非法利益的時間一般不是當場取得,而是以后限定的時間。因此,筆者認為入室索財不成而殺人取財?shù)陌讣环锨迷p勒索罪客觀要件。行為人從被害人家獲取財物的行為是“劫取”還是“竊取”,殺人行為是否單獨定罪是分歧的焦點,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四、評析意見
(一)從侵犯的客體來看
盜竊罪侵犯的是財產(chǎn)所有權,搶劫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即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就“入室索財不成,殺人取財”的行為而言,行為人殺人劫取財物的行為侵犯的是雙重客體,符合搶劫罪而不是盜竊罪的特征。
(二)從主客觀方面看
雖然搶劫罪和盜竊罪在主觀方面都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目的;但在客觀方面,行為人占有公私財物的方法和手段截然不同。搶劫罪表現(xiàn)為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財物或者立即劫取財物的行為。盜竊罪表現(xiàn)為行為人采取秘密竊取的手段,即采取主觀上自認為不會被財物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發(fā)覺的方法,將公私財物據(jù)為己有。秘密竊取財物,是盜竊罪區(qū)別于搶劫罪及其他侵犯財產(chǎn)罪的最重要的標志。秘密竊取的手段可分為兩類:①乘財物有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不在場或不知道的情況下,將財物竊走,如乘人不在撬門入室竊走財物;②在公共場所乘人不備進行扒竊。具體到本命題,首先,行為人入室的目的是為了索財這是明確的,行為人索財不成便實施暴力以達目的的行為是主觀故意??陀^上行為人也實施了因索財未果而殺死被害人,繼而劫取財物的行為。其主觀故意與客觀行為的一致性表明了犯罪嫌疑人殺人是手段,劫財是目的。其次,行為人獲取被害人財物時雖然無人在場,但亦不能因此認定其行為屬秘密竊取。一是由于行為人采取排除妨礙的方法將被害人殺害才出現(xiàn)無人在場,而非行為人入室時就無人在場;二是不能把財物取得看作單獨行為而認定為秘密竊取,應把殺人后取財?shù)男袨榭醋魇切袨槿送瓿杀┝儇斝袨榈睦^續(xù);三是因行為人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實施的犯罪行為,應綜合分析,不能斷章取義,這樣認定才符合本命題所假設的客觀實際及大多數(shù)此類案件行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行為人因索財未果,便采取暴力手段殺人后劫取財物的行為應屬實施暴力而劫取財物的搶劫行為,而不是盜竊行為。
(三)搶劫罪與故意殺人罪,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犯罪。它們之間的主要區(qū)別為
1.客體要件不同
前者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又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權;后者的客體是單一客體,即公民的人身權。
2.犯罪目的不同
前者是為了非法占有公私財物,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是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一種手段,二者之間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后者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權利。在司法實踐中,二者的界限一般是不會發(fā)生混淆的。但二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
(1)搶劫罪雖然主要是侵犯公私財產(chǎn)的所有權,但同時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而公民的人身權利包含故意殺人罪所侵犯的生命權,因此。搶劫罪的客體要件與故意殺人罪的客體要件間存在包容關系。
(2)搶劫罪的行為方式是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故意殺人罪的行為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因此,在犯罪的行為方式中二者之間也存在交叉關系。
(3)搶劫罪一般是先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而后取得財物,使用暴力、劫取財物者是故意的;故意殺人罪,行為人殺人后,劫走被害人的財物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其殺人、劫財也都是故意的。因此,在這方面二者也有相似之處。對搶劫殺人案件的定性,要根據(jù)案件的特點,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四)從司法實踐看,搶劫殺人案件主要有三種情況
(1)先殺人后拿取財物的案件,即事先只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而無搶劫他人財物的目的。殺人以后,見財起意又將被害人財物拿走的案件。應以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定罪處罰。
(2)在實施搶劫財物過程中先殺人后劫物的案件,即在搶劫財物過程中,先將財物的所有人、經(jīng)管人殺死,剝奪其反抗能力,當場劫走其財物,殺人是劫走財物的必要手段的案件。雖殺人在先,劫取財物在后,但都發(fā)生在搶劫過程中,而且殺人是劫取財物的必要手段。因此,應定搶劫罪。
(3)搶劫以后又殺人的案件,即搶劫財物后,為了保護贓物、抗拒逮捕、毀滅罪證,當場又殺人的,或者為殺人滅口而殺死被害人的案件。殺人滅口行為,與搶劫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是兩個獨立的犯罪,應分別定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實行兩罪并罰。至于搶劫后為了護贓等而當場使用暴力殺人的,應視為搶劫行為的繼續(xù),仍只能定為搶劫罪,為護贓而當場行兇殺人,可作為從重處罰情節(jié)。
根據(jù)上述分析,對于此類案件的定性要把握兩條界限:一是殺人是否發(fā)生在搶劫財物過程中,二是殺人是否是搶劫財物的必要手段,是否與非法占有公私財物之間存在目的與手段的內(nèi)在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