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義
摘要:語文教學中的表演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它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學生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實際。語文教學中的表演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表演藝術 ? ?語文教學 ? ? 作用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表演是語文教學中形象化活動的重要教學方法。它能快速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創(chuàng)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拓展想象的空間,是教學改革中深受學生喜愛的好方法。
早在1911年,英國教育界就提出了戲劇表演教學法,到60年代已發(fā)展成為英國語言教學中的一種普遍形式。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貙⒈硌菀M課堂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扮演好各種角色,或導演,或演員,或主持人,或演說家……當教師模仿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時,就是一位形象逼真的主人公;當啟發(fā)提問、指導閱讀時,就是一位操作自如的主持人;分析文章觀點、評論人物形象、鑒賞作品藝術特點、品味語言時,就是一位能說會道的演說家。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表演教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大膽地讓學生充當多種角色,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如自讀課文中學生上臺講課,儼然是位“教師”;辯論會上學生慷慨陳詞,儼然是位“律師”;演講會上學生口若懸河,儼然是位“演說家”;賽詩會上學生縱情放歌,儼然是位“詩人”;即興表演時學生活靈活現(xiàn),儼然是位“滑稽演員”。
例如,我在講《語言的實際運用-得體》這一知識短文時,將參讀課文《科學探索的壯舉》與之結合起來,把課外的讀和課內的聽、說以及課后的寫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得體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課堂上,我讓一位身材魁梧的學生背著書包(行李)扮演秦大河上講臺,我充當特別新聞的“主持人”,用興奮的語調告訴學生:“各位‘記者朋友,我國第一位橫穿南極的冰川學家秦大河即將歸來,請大家不要錯失良機。”只見秦大河背著行李從“飛機”上走下來(走下講臺),一群男女“小記者”手持“話筒”(卷著的課本)爭著采訪。有的問他:“穿越‘不可接近地區(qū)時想到犧牲嗎?”“秦大河”巧妙地運用課本結尾的話神采飛揚地作答。有的問:“聽說你橫穿南極時愛人病重住院,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只見“秦大河”頓了一下,滿臉緋紅,他想到特定的場合,想到自己的“身份”,竟然回答:“我當時想到自己不是一個好丈夫,我相信妻子會理解我的?!彪S即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坝浾邆儭痹絾栐缴?,越問越難,一連問了十多個問題,“秦大河”都做了巧妙得體的回答。課后在寫下日記,大贊這次課是“有趣的采訪”“樂在其中”“頗有收獲”。這次表演是以提高學生的讀、講、聽、寫能力為目的而特別設計的。這一“身臨其境”“我即其人”式的教學活動既傳授了知識,又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使學生體驗了生活,享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初中生這一年齡常常表現(xiàn)出活潑好動,富于幻想,好奇好勝,但精力專注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教師每節(jié)課都按一種模式講到底,就會把活生生的教材教“死”,把學生教“呆”。所以,教師必須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將教學過程設計得生動有趣。教師那隨教材內容自然流露的喜、怒、哀、樂的感情輔以恰到好處的動作,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的共鳴。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上講臺當“教師”,模仿教師講詞析句、質疑釋惑。這是一種轉換角度的很好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與只讀書本、聆聽說教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多種角色,能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表演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奔ぐl(fā)興趣的手段是多樣的,而表演是使學生“樂知”“樂學”的極好方式。例如,分析小說時,我讓學生上講臺表演孔乙己“排”九文大錢和“罩”茴香豆的傳神動作;表演范進中舉喜瘋的形象語言和神經動作。學生在表演中充當多種角色,有的男扮女裝飾演范進的老娘,有的飾演《變色龍》中的小狗,有的還愿意挨魯提轄三拳飾演“鎮(zhèn)關西”。我在多種體裁課文的教學中廣泛運用表演教學法。比如,講寓言時,學生逼真地表演了蚊子的驕傲、獅子的兇惡、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教學戲劇單元時,我發(fā)動學生每人自編一個課本劇,一周之內利用課余時間選拔排演了4個課本劇,有歌劇《白毛女》、寓言短劇《蚊子和獅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學生個人創(chuàng)作表演的《范進中舉》還面向全校師生進行了公開演出,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道具的配備也是放手發(fā)動學生,從楊白勞的破棉襖到穆仁智“積善堂”的燈籠,從喜兒的“紅頭繩”到她的“賣身契”,從“變色龍”的狗頭面具到范進手中的老母雞等,都由學生自制、自借。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演出中,學生對課本的知識理解得深、用得活、記得牢,懂得運用戲劇知識去看戲、編戲、演戲。
語文教學中的表演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好方法。語文教學中的表演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表演。比如,把小說改編為課本劇,學生必須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認真構思,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xiàn)。學生領會了作品的精髓,才能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創(chuàng)造行為。學生表演中那聲情并茂的臺詞說白,那惟妙惟肖的舉手投足,那激昂、委婉、粗獷的感情,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真實具體的情感體驗。文中之意出我口,文中之情出我心,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心領神會,進入角色,領悟到作品的真善美。真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不能不說是一種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