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偉
【摘 要】 新課改下的歷史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圖片資源,呈現了較為直觀、全面的歷史信息。這些有效的圖片資源,有利于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圖片;新課程
“教科書編寫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闡釋系統的編寫是否生動、活潑、有趣,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中學歷史教材中除去正文部分,剩下的就屬于闡釋部分,歷史圖片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圖片是歷史照片、歷史圖畫、歷史漫畫、歷史地圖等等的合稱,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增加了大量的歷史圖片,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隱含的時間、事件以及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一、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
歷史圖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圖文并茂是歷史教材的特色,“左圖右史”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新課程下的歷史教科書增加了歷史圖片的地位。
1.傳遞歷史信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
圖片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和啟發(fā)性等特點,能夠比文字更快地表達清楚一個信息,在歷史教科書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選用恰到好處的圖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課“歷史縱橫”中,提到了“……秦朝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統一文字;……”,教科書在此插入了四幅圖片,即“秦半兩錢”、“秦銅量”、“秦銅權”、“寫有法律條文的秦簡”,在這里圖文結合的相當巧妙,有助于學生對此加深理解。
教材中部分圖片配有較長的文字解說,進行相關的歷史知識擴充,這樣學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圖片,而是一段時期內的歷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增強直觀印象,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育家杜威說:“如果我們不能引起興趣,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我們應該做什么就沒有保障?!泵纻鹘y的“灌輸式”的教學,只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忽視了教學技巧和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背多分”的學科,枯燥乏味。
歷史圖片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決定了其可以彌補文字、語言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成為學生較為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學習材料,有助于激發(fā)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而讓其獲得更充分的情感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圖片不僅包含有直觀、基礎的顯性知識,還包含有很多內在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大多數可以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或配合文字的簡單敘述直接掌握;而隱性知識,需要學生從一定的歷史角度出發(fā),通過一定的歷史抽象思考才能獲得。而這個獲取隱性知識的思維過程,正符合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靶睦韺W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時,鮮明生動的形象或表象更有助于思維進程的順利進行”。尤其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歷史圖片,挖掘隱性知識,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4.豐富學生的歷史情感
趙亞夫教授所說:“思想史和社會生活史、科技史和藝術史,乃至休閑史等,都要融入歷史課程,讓歷史學習真正能夠整體地表現出人的活動、人的意識、人的心理和人的個性。”歷史圖片更能以其形象直觀的特點,使學生與歷史產生共鳴,引起心理上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教材中有日軍屠殺中國民眾的照片,學生根據這些歷史照片從內心產生的道德感、民族感等情感,能引起自身對歷史的深思,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圖片的使用原則
歷史圖片具有很高的價值,我們在使用時應注意一些原則。
1.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圖片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限度。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有代表性的插圖,選擇與教學目標聯系最為緊密的一些圖片資料進行講解與分析,緊緊圍繞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來準確選擇使用插圖的時機。例如,在學習“宗法制”時候,展示宗法制的樹形示意圖有利于學生理解宗法制下政治權力的分配和等級關系。
2.要有科學性,注意對圖片的真實性加以分析。一般來說,出土文物、歷史人物真跡、名勝古跡等圖片比較客觀,真實可信;而再造、復原以及想象性的插圖,使用時必須具體分析。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教科書部分插圖不符合歷史事實:
①第4頁第1課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圖中夏禹的服裝是漢服。
②第50頁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中有一幅林則徐的畫像,林則徐虎門硝煙時為湖廣總督,為文職外官正二品,所以他應該穿二品文官錦雞服,但圖像中的林則徐穿的是一品文官仙鶴服。
3.在利用插圖時,應該配有相關圖片的文字解說,只有圖文并茂的歷史圖片才可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作用。比如人教必修一的插圖“宰相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師生只看到了圖中的兩位人物,但具體哪個是德皇哪個是俾斯麥,并不清楚。所以,圖片的表述可以改為“宰相俾斯麥(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
4.注重教學過程的培養(yǎng)。高考對圖片的引入比例逐漸擴大引起了教師的重視,許多歷史教師加強了對學生解答圖片型試題技巧的指導,強化練習,但又出現了一種平時不重視,考前忙做題的現象,尤其是高三,這種解題技巧的指導對提高得分率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多老師忽視了日常教學中解讀圖片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只通過短期的強化是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也不可能很好地發(fā)揮歷史圖片的功能。因此要注重平時教學過程對學生方法的指導,注重知識的積累。
歷史圖畫資料是無聲之言,無言之文,它們與課本知識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成為歷史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適量地運用歷史圖片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形成鮮明的感性形象,使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魅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
[2]杜威.杜威全集·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91
[3]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1
[4]趙亞夫.學校歷史課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5] 趙喚喚.高中歷史教科書課文輔助體系的比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6]肖軍.淺評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鹽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