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摘 要】隨著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危機問題也日益突出。高校為保障所培養(yǎng)出的研究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及時關注并對具有心理危機狀況的學生實施一定的危機干預策略。轉介策略由于其保密性、及時性、快捷性、有效性的特點,成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策略之一。轉介策略的實施過程要求針對研究生特定的心理特點,需要各個部門角色的共同協(xié)作才能夠有效完成,從而確保研究生的心理危機盡早得到有效干預和治療。
【關鍵詞】心理危機 ? ?轉介策略 ? ? 研究生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潮流下,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研究生隊伍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人力資源基礎。然而,近年來隨著競爭壓力、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加以及眾多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研究生的心理危機不斷出現(xiàn),因此,針對研究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危機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許多高校對研究生心理危機問題采取了多種預防和干預措施,比如對研究生進行心理素質普查并定期排查有心理危機的人員,培養(yǎng)信息員隊伍等,以便“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但研究生的心理危機事件仍然時有發(fā)生,比如自殺、自殘甚至傷害他人等過激行為。轉介策略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更快速有效地實現(xiàn)危機干預,針對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具有極大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一、轉介策略在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意義
轉介(referral),是指一旦在校師生發(fā)現(xiàn)了具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后,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教育者和心理咨詢人員自身在評價并判斷學生當事人的心理危機問題程度后,發(fā)現(xiàn)自身無法勝任或者不適宜接待,在征得了當事人的許可后,穩(wěn)妥地推薦到其他與當事人心理危機相匹配的專業(yè)人員機構,或推薦給精神??漆t(yī)師對當事人的心理危機或精神疾病做進一步地診斷和治療,以免貽誤時機,造成不良后果。適時適當?shù)男睦磙D介無疑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意義重大。
1.轉介策略是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途徑
G·Caplan 認為,當一個人以從前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慣常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不能夠有效地應對此時面對的困境時,可能會產(chǎn)生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較短暫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被稱作為心理危機。然而,對于研究生群體來說,其心智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階段,且會相對復雜,而一旦出現(xiàn)心理危機問題,需更加及時高效地實施干預措施,以免造成無法逆轉的不良后果。整個過程中,有效的轉介策略保障了心理危機干預的及時、快捷、有效實施。
2.轉介策略可以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
高校內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僅工作內容繁多、工作量大,專業(yè)性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該項工作涉及的部門和角色也很多。在預防、事后和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般性事務一般由高校咨詢師和輔導員完成,但是也離不開其他角色或部門,比如研究生導師、家長、同學、校醫(yī)、精神科醫(yī)生、安保等人員,而且在嚴重的情況下要與校外的專業(yè)機構和精神科醫(yī)師建立聯(lián)系,校內外資源的協(xié)整利用可以保障各資源部門充分利用自身的社會功能和專業(yè)技術優(yōu)勢,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教育、咨詢和治療達到最優(yōu)化效果。
3.轉介策略體現(xiàn)了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道德要求
轉介策略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涉及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轉介服務意識,體現(xiàn)了他們的職業(yè)道德要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忠于工作和高度的責任意識。因為每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個人專業(yè)水平和工作經(jīng)驗都是有限的,若來訪者的問題不是該心理咨詢師的專長所在,或者恰好是其力所不逮的問題,這時候一味去實施心理指導工作只會貽誤最佳干預時機,而一旦無法有效干預,就要明智且恰當?shù)貫閬碓L者進行轉介。
二、轉介策略在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干擾因素
1.研究生在轉介中的心理排斥
研究生一般年齡在23歲以上,生理和心理都已經(jīng)發(fā)育到了成熟階段,而且研究生往往具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不會隨便透露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需要被轉介給其他人員或者機構的時候,當事人會因為自身隱私性、自我尊嚴的保護、對他人的不信賴等因素產(chǎn)生更多的心理壓力,導致對于轉介措施從內心里排斥并且無法繼續(xù)參與干預和治療。
2.教育者對轉介時機的把握不當
一些教育者在發(fā)現(xiàn)了具有明顯特征的心理危機的學生之后,一般第一反應就是馬上轉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會造成當事人內心的恐慌而無法繼續(xù)參與心理危機的干預過程;或者由于教育者與當事人還未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就無法實現(xiàn)良好的轉介過程;還有一種情況便是轉介過遲,因為有些學生的征兆不明顯,而被誤認為是當事人的思想問題不予重視,結果錯過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
3.心理咨詢師由于職業(yè)尊嚴和過度職業(yè)意識而造成轉介中斷
心理咨詢師普遍存在職業(yè)尊嚴時常遭受沖擊的尷尬,害怕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效果失望。據(jù)此而論,心理咨詢師不將轉介作為處理心理咨詢個案時的正常選項,是因為他們認為轉介意味著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挑戰(zhàn),這實質上是脆弱的自尊心引發(fā)的非理性心理行為。過度職業(yè)意識是一種具備極強自我意識和責任心的狀態(tài),往往會有“什么人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什么問題心理咨詢都可以解決”的觀念,從而也不利于正確認識自身的個人理念、理論知識和技術、臨床經(jīng)驗的局限,阻礙了轉介的實施。
4.校外心理咨詢機構或精神??漆t(yī)院參與轉介通道受阻
如果校內轉介實施效果不佳,進一步轉介就要涉及校外資源的利用,這個中間的通道是保障順利轉介的關鍵。而校外機構或??漆t(yī)院介入條件的復雜性,相關人員的配合度無法高效配比,以及費用責任的分配現(xiàn)在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并且由于高校研究生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突發(fā)性、不可控性以及有關信息的保密性, 致使校外精神專科醫(yī)院的專業(yè)人員的參與受到很大程度地限制。
5.家庭未能有效參與干預甚至阻礙轉介策略實施
很多情況下,研究生的心理問題不僅僅受到學校、社會的影響,更大程度是由于家庭未能構成有效的支持系統(tǒng)而產(chǎn)生的心理沖突。學校和教育者在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后告知家長,也會引起家長一定的心理恐慌,家長急切參與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也會影響轉介過程的順利實施?;蛘哂捎趯W生家長本身的知識所限,重視程度不夠;或者因為經(jīng)濟條件有限無力承擔治療費用;或者家庭氛圍和社會支持度不利于當事人的治療,致使治療時斷時續(xù)。
三、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中轉介綠色通道的構建
1.普及心理危機轉介知識,提升各部門的轉介意識
研究生作為國家的重要人力資源,其身心健康直接影響了其自身和社會培養(yǎng)價值的實現(xiàn)。在心理危機出現(xiàn)情況下,校內外各部門都應該高效及時地努力進行適宜的干預。但是各部門在轉介過程中的配合度和相互支撐體系直接與參與人員的轉介認知和轉接意識息息相關,因此,針對心理轉介的知識,要在學生、教育者、心理咨詢師和精神??漆t(yī)師之間普及并定期評測,保障整體轉介意識的提升,保障轉介策略能夠更為順暢地實現(xiàn)。
2.注重轉介技術,把握轉介時機
過早轉介,往往會造成研究生當事人的心理恐慌,加重心理壓力;而過晚轉介又會錯過最佳干預時機,而延誤干預和治療。轉介技術,涉及轉介前中后的三個時期。轉介前,要婉轉地表達轉介意圖,并穩(wěn)妥地實現(xiàn)轉介,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講話的方式方法,一般要保障學生信息的保密性和對學生的尊重,一定要在學生接受的前提下實施轉介,排除當事人的排斥心理,保障下一步工作的實施;轉介中,要找到能夠匹配的心理咨詢人員或者精神科醫(yī)師,并將自身評估的結果客觀陳述,并告知注意要點,完成轉介任務;在轉介后,要建立好學生的轉介檔案,并及時與轉介后的人員機構溝通,以保障轉介后校內能夠及時了解當事人的心理危機干預進度和更好地配合干預實施。
3.進一步保障轉介流程的通暢性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需要院系、校心理咨詢中心、校醫(yī)院等校內各單位通力合作, 建立從學生骨干、輔導員、研究生導師到院系、部門、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機制, 理順轉介渠道,充分發(fā)揮各單位的管理功能和專業(yè)優(yōu)勢,提高應對專業(yè)化和科學化水平。同時,建立從校內的心理咨詢部門到校外心理咨詢機構和精神??漆t(yī)院的快速危機干預“綠色”通道, 家庭在此過程中要全力配合并給予適當?shù)闹С?,這樣才可以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參見: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與轉介流程圖)
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與轉介流程圖
綜上所述, 轉介策略的實施是新形勢下探索和化解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詢轉介機制,有賴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醫(yī)院乃至社會的共同協(xié)作配合。我們既要關注心理轉介的流程規(guī)范,還要強調心理轉介的標準科學以及心理轉介后的持續(xù)支持,充分發(fā)揮各組織的專業(yè)優(yōu)勢,最終“轉危為機”。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及時準確識別危機個案,并實現(xiàn)科學有效的轉介等,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力爭將研究生心理危機可能引發(fā)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傅安球.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14.
[2]李先鋒,張新萍,王求是.心理咨詢師對會商與轉介的心理觀念誤區(qū)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246.
[3]趙瑞君, 馬喜亭.大學生心理輔導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273.
[4]Kurt Pawlik, Mark R. Rosenzweig. The In 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 2000: 60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