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來紀 黃秋云
(廣東理工學院 肇慶市 526114;廣東省肇慶市實驗中學肇慶市526100)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已經成為目前美國學校發(fā)展最快的教育改革運動。經歷了60到80年代的消沉低迷,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形式的品格教育在美國學校生氣勃勃地復興起來。品格教育的領導者托馬斯·里克納認為學校應該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確立社會賴以維持的核心價值觀。2009年美國新任總統(tǒng)奧巴馬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提出,“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是新的,我們應對挑戰(zhàn)的措施可能是新的,但那些長期以來指導我們成功的價值觀——勤勞、誠實、勇敢、公平競爭、寬容以及好奇心、還有忠誠和愛國主義——卻是古老的,這些價值觀是可靠的,它們是創(chuàng)造美國歷史的無聲力量。我們需要的就是回歸這些古老的價值觀……界定我們的品格?!?/p>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普遍出現(xiàn)了普遍道德危機,暴力與破壞行為、偷竊、作弊、欺侮同學等行為泛濫。這些道德危機凸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軟弱無力,20世紀60到80年代盛行的價值澄清理論和認知發(fā)展理論顯現(xiàn)出負面效應。價值澄清片面強調學生的個體價值偏好,忽視價值觀內容,在道德問題上持中立立場,結果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產生了混亂。認知發(fā)展理論過于注重學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對道德領域的道德標準、情感、行為、真實道德情境關注不夠,且這種理論的實踐操作相當復雜,結果“經常是提高了學生的純詭辯能力,提高他們?yōu)槊黠@不道德立場辯護的爭論技巧”。隨著價值澄清理論和認知發(fā)展理論缺陷的凸顯和青少年道德危機的加劇,要求在學校進行直接的品格教育的呼聲高漲,人們一致認識到,諸如誠實、友好、公正、尊敬、責任等特定品質,學校應該教授這些為人類普遍認可的基本道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從澄清價值轉向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和美德,品格教育走向復興。
復興的品格教育代表的是美國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潮,是對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否定之否定,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回歸。但這種回歸不是簡單的原始重復,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和發(fā)展,在實施方法和路徑上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超越,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
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小班倫理課直接傳授美德的教學方式,目前許多學校正在開展的品格教育更多地采取整合的倫理課程間接教育,把品格教育融合進社會科學、歷史、文學、體育以及數(shù)學等課程。其中一個典型的方法是以文學作品為載體,把品格教育融入課程。文學作品具有情感性和示范性,教師每天向兒童朗讀這些作品,幫助兒童鑒別哪些是美好的品格,強調核心價值觀和美德的重要性。萊明介紹了一套名為《心靈叢林》的綜合文化課程,通過向兒童講述多元文化的故事傳授倫理價值。課程論述七個普遍存在的道德品質:勇氣、忠誠、公正、尊重、希望、誠實和愛心。在課程中,向學生講故事闡明道德品質的概念,結合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發(fā)展核心價值、基本倫理和道德的結構系統(tǒng),理解多元文化的倫理標準,使學生成為有愛心的和負責任的人。
最良好最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使一個人進入與他們有良好關系的氛圍。學校自身就是道德道德場所,新品格教育特別注重學校的道德環(huán)境對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的影響。里克納提出“有效的品格教育的11條原則”,其中第四條原則“學校必須是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群體”和第八條原則“學校的員工必須成為一個學習的、有道德的社會群體,其中所有的人都負有品格教育的責任,并且努力堅持同樣的核心價值觀,用這種價值觀來指導學生的教育”,都強調了學校思想道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在塑造積極的道德環(huán)境中,校長和教師的榜樣示范、良好的校園紀律、學生的民主自治、友好的人際關系等因素被放在突出的地位。此外,學校的各種建筑物、雕塑、表揚英雄的宣傳欄、校服、校歌和學校吉祥物等都被納入品格教育的因素,它們有助于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校道德環(huán)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形成良好品格。
對學生而言,深入社區(qū)提供服務比整天泡在書本里更有樂趣。許多學校到把社會服務列入學生的品格教育課程并且計入學分,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奉獻超越課堂的愛心。在畢業(yè)前,學生會被要求到所處社區(qū)的圖書館、療養(yǎng)院、托兒所等提供志愿服務,通過親自為社區(qū)做貢獻的活動,學習如何關心公益事業(yè)。這些活動包括給托兒所兒童講故事、為殘疾人和退休者提供服務、籌集基金、參加選舉與競選、關心環(huán)境治理項目與醫(yī)療服務等。美國政府也采取措施積極支持這些活動,有些州甚至強行規(guī)定學生必須參加這些活動。這些社會服務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尊,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我價值的檢驗與升華,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來審視,美國新品格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于這種“道德教育社群化”:人是一定社群的成員,社群是人的生活意義和道德的源泉,也是人們踐行美德或形成品格的場所。這種教育非常重視社群(環(huán)境)對學生道德的影響和教導,主張把家庭、學校、社區(qū)建設成道德社群。家庭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教育者,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道德教師,“父母把道德作為世界觀的一部分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同時給他們展示人生的意義,以及道德生活的最終原因”。許多學校探索出各種形式的協(xié)作方式,如“家長為師計劃”、“家長教育計劃”。學校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建議家長多與孩子交流,輔導孩子家庭作業(yè),通過良好的行為示范道德,在價值觀教育上與學校保持一致。學校與社區(qū)建立伙伴關系,在健康服務和社會服務方面給學生提供活動機會,并且使用社區(qū)資源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這樣,不管學生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道德氛圍的熏陶。
經過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美國創(chuàng)立了一套可供借鑒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機制。深入探討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復興,對我國當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復興,目的是克服青少年的價值混亂,傳授學生一套社會普遍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多元化的價值觀包括個人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念,青少年中的自私、冷漠等行為日趨普遍。為此必須警惕教育中的“去道德化”現(xiàn)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著力點,可以借鑒品格教育相關項目的運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具化為可供操作并易為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元素,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開展道德教育。
美國學校品格教育是針對美國青少年遭遇思想道德危機,學校道德教育軟弱無力的社會現(xiàn)實走向復興的,品格教育領導者深入學校和學生進行廣泛調查,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出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重視實際行動,講究實際效果。當前我國的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道德概念、道德結構等理論思辨現(xiàn)象,學院化傾向日趨明顯,教育者對真實的道德問題關注不夠。因此,道德教育者要走出象牙塔,加強學生真實道德實踐的研究,針對現(xiàn)實問題提出有效的實施策略。在理論創(chuàng)新的指導下,學校實實在在的通過每天的具體教育活動實現(xiàn)道德教育。這些活動要有具體實在的目標,明確細致的步驟和操作方式。
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復興,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發(fā)揚了傳統(tǒng)品格教育中所要求的價值和美德的培養(yǎng),同時又吸收了形式道德教育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優(yōu)點,將規(guī)范性和主體性統(tǒng)一起來,并且整合了全社會的資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品格教育更注重貼近生活,調動教育客體的內在因素,鼓勵他們參與教育的過程,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教育產生內化效應,將良好的品格“潤物細無聲”地植入學生的心靈。當前我國的思想道德教育單純采用道德概念強制灌輸?shù)姆椒?,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德育效果相當有限。道德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綜合多種教育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同時,在班級、學校乃至社會中給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機會,在真實情境中引發(fā)學生的道德思考,鼓勵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使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美國學校的品格教育受到了家庭、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作。在我國,學校是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這在當今復雜與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下是不夠的。道德教育應擴展和滲透到更為廣泛的社會各界,從家庭到社會形成一種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德行的社會氛圍。學校應同家長建立廣泛、有效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家長參與學生品格建構的意識和技能。爭取社會的積極參與,充分利用社會的有效教育資源,形成一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一體化德育模式。
[1]托馬斯·里克納.劉冰,徐水平譯.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冢汉D铣霭嫔?,2001.12-16.
[2]A·威爾森.美國道德教育危機的教訓[J].國外社會科學,2000,(2):53-54.
[3]Lickona,T.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tion [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Vol.25,No.1,1996.93-100.
[4]鄭富興.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美國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8-23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