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增盛鎮(zhèn)中心小學 王兆云
應用四結合法進行小學美術教學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增盛鎮(zhèn)中心小學 王兆云
文章通過以“講”為主渠道的教學,“看”的賞識性教學,“談”的雙輔性教學,“練”的技能性教學四結合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
四結合法;小學;美術教學
美術教育是一項服務社會、美化生活、塑造人類心靈的教育工程體系,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兒童繪畫教育的成敗,是關系到美術教育完美與否的基礎和關鍵。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如何結合當前素質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成功地對兒童實施繪畫教育呢?
通過多年摸索,筆者在美術教學中實施“講”“看”“談”“練”四結合的創(chuàng)新嘗試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謂“四結合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和各種參與能力,給學生以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對于一般的美術理論概念、常識,教師要通過詳細、生動、有趣的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欣賞,幫助他們進行分析,使之認識作品的藝術價值。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兩點:①“講”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②應靈活掌握“講”的時間和內容的繁簡。此外,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還要注意針對性,應善于抓住學生對欣賞內容的真實想法,以便對其進行重點剖析、概括。要想使“講”取得明顯效果,教師就必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其自覺性、積極性。
在美術課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因此,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通常情況下,美術教學分為欣賞課和繪畫課兩種。在欣賞課中,教師要講清作品的藝術特點及表現手法,教給學生欣賞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開闊視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賞和審美能力;而在繪畫課中,教師則應注意繪畫語言的使用,只有用專業(yè)語言來傳授知識,才能引導學生較好地掌握繪畫技能,實現繪畫能力的提升。
“看”是觀察力的培養(yǎng),觀察是對“眼”的鍛煉,它是兒童繪畫的創(chuàng)作源泉。學生在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時,總也離不開感情的共鳴,在美術課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美的情感,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而欣賞好的繪畫作品,恰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豐富其自身的感性知識,擴大視野,使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看”符合視覺藝術的特點,它有利于從視覺感知升華到本質的認識,且通過直觀地“看”,既可以發(fā)展形象思維,也有利于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對于一件美術作品,教師一般可以指導學生從這四個方面去“看”,去欣賞:
1.對于畫面直觀形象的欣賞
如 《最后的晚餐》這幅畫,畫的是耶穌和門徒共進晚餐,當耶酥說出“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眾門徒顯現出表情不一的驚異神態(tài)。
2.對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
在欣賞藝術品時,應著重對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欣賞,其中主要是繪畫技巧。如徐悲鴻大師創(chuàng)作的 《八駿圖》,采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干濕、粗細、濃淡、疾徐,將駿馬奔騰的氣勢鮮活地表現出來。在欣賞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就色彩搭配、線條粗細等方面進行賞析,并在繪畫中學會運用。
3.對作品相關內容的講授
在欣賞作品時,教師還可就藝術家的生平、傳說、愛好、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進行講解,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比如,在欣賞齊白石的畫時,就可以講齊老在30歲才開始學畫。他為了畫好畫,就在家里養(yǎng)了很多花鳥魚蟲,經常觀察動物的一舉一動,對照動物寫生,最終有了很高的繪畫造詣。由此,在學生心中形成榜樣作用,使他們深入到繪畫學習中,從而提升自身的繪畫技能。
4.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挖掘
如雕塑 《艱苦歲月》,表現的是長征途中,一個紅軍小鬼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而依偎在老紅軍身旁的畫面。但它表現的絕不僅僅就是這些,其實作品更加歌頌的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了紅軍戰(zhàn)士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期待與憧憬。
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看”,還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fā)他們對藝術的追求與探索精神。在欣賞佳作時,能夠讓學生憑直覺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把想法大膽地說出來,就可以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由此,通過留心看,用心想,大膽說,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氣呵成,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對于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加強其對繪畫的興趣和對藝術美、生活美、自然美的熱愛,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一節(jié)美術課中,師生之間要經常用語言溝通各自對美的心靈感受,在感受交流中,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其認識能力。
在欣賞課中,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又要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幫助其用藝術語言把欣賞后的感受表達出來。然后,教師再用總結性、概括性的語言對學生的感受進行相應評價,激發(fā)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使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創(chuàng)作畫教學時,教師則可根據創(chuàng)作主題,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支持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通過探討,解答問題,進入繪畫情境,深化繪畫主題,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比如,在就“可愛的家鄉(xiāng)”這一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時,就可通過“家鄉(xiāng)什么地方可愛?”等問題展開師生互談、討論,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進入描繪的具體情景中。這樣,學生的作品自然就能做到畫之有物、畫之有情、畫之有理。
美術課大部分都是技能性的內容,學生要依靠練習才能掌握技能課中的理論性講述。因此,在大力推進小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結合技能訓練的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練的機會。通過在美術課堂中的練來開發(fā)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使之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要以課堂教學作為基地,積極研究學生的心理因素,從興趣入手,遵循講練結合,精講善練,以練為主的教學原則,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到知識。
在繪畫課 (臨摹、素描、色彩寫生、透視及記憶畫、創(chuàng)作畫等)中,就應遵循講練結合、精講善練、以煉為主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如何表現物體的藝術美感,增強學生學習繪畫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教師在教學中應選擇自己熟悉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講得精、透、快,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訓練時間,也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方法,如“添畫”“臨摹”等,以中國畫的線來臨摹西洋畫,或改變所臨摹畫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可畫出更多富有情趣的作品來,既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訓練指導,要把正確的技法傳授給學生,無論是寫生課還是臨摹課,都要讓學生掌握整體的繪畫方法,要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繪畫公式。
總之,四結合法教學就是以創(chuàng)新理論為指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在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1]肖雪.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淺談[J].考試周刊,2011,(47).
[2]沈相莉.淺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32).
(編輯:朱澤玲)
G623.75
A
1671-0568(2015)36-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