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歌德的詩作《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成為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泉。梅菲斯托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人物,在眾多的音樂作品中,魔鬼的性格特征和藝術(shù)形象均有所改變。由于每個作曲家對原作的理解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審美取向和哲學觀點均有差異,在對待同一文學原形時,就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性格迥異的音樂形象。本文對柏遼茲、古諾和李斯特三位大師作品中的梅菲斯托音樂形象分別進行了分析,淺談文學形象是如何轉(zhuǎn)換為音樂形象的。對作品中反面形象的分析有助于學習者全面地、理性地研究大師的傳世之作。
關(guān)鍵詞:歌劇 ?音樂形象 ?音樂分析
歌德的詩作《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被看成是一部歐洲文藝復興以后三百年資產(chǎn)階級精神生活發(fā)展的歷史。提起梅菲斯托,人們就會想到《浮士德》里的那個魔鬼。魔鬼和上帝打賭,他認為人類的本性難改,一旦失去理性,將會變得頹廢而無法自拔。他說:“凡物都是有成必有毀,所以倒不如始終無成。”上帝卻對人充滿信心,認為人難免會犯錯誤,可善良的人必會在與黑暗斗爭同時,意識到坦坦正途,而最終走上正路。上帝以浮士德作為人類的代表與魔鬼作了一場賭搏。于是,在魔鬼的引誘下,浮士德喝下出賣靈魂的毒湯,返老還童,開始了他從未有過的人生經(jīng)歷。在經(jīng)歷了人生諸多挫折之后,他發(fā)現(xiàn)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行動,在于通過實踐不斷追求真理。最終,他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人要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他的靈魂最終上了天堂。
顯然,梅菲斯托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人物,他利用浮士德性格中“惡”的一面引他墮落,千方百計地想讓他心中出現(xiàn)享樂主義、投機主義從而變得庸俗不堪,以贏得與上帝的賭賽。然而,在眾多的音樂作品中,魔鬼的性格特征和藝術(shù)形象均有所改變。由于每個作曲家對原作的理解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審美取向和哲學觀點均有差異,在對待同一文學原形時,就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性格迥異的音樂形象。音樂,憑借著它獨特的表達方式與人們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梅菲斯托各種性格,讓我們看到更加多變、更加生動的魔鬼。筆者將對柏遼茲、古諾和李斯特三位大師作品中的梅菲斯托音樂形象分別進行分析,淺談文學形象是如何轉(zhuǎn)換為音樂形象的。
一、 柏遼茲音樂作品中的梅菲斯托
《浮士德的沉淪》是柏遼茲的代表作,其中的梅菲斯托是一個不滿現(xiàn)狀,有反抗精神的魔鬼,是一個具有人性特征的精靈。
(一)一個不滿現(xiàn)狀、玩世不恭的魔鬼
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創(chuàng)導者,他將文學性情節(jié)和戲劇性構(gòu)思浸入到交響曲領域,并以新穎明澈的配器效果豐富了交響音樂的表現(xiàn)力。傳奇戲劇《浮士德的沉淪》標志著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由戲劇性交響樂轉(zhuǎn)向真正的音樂戲劇。柏遼茲是歌德的崇拜者和追隨者,而這部《浮士德的沉淪》卻與歌德原著中的結(jié)局完全相反,浮士德最終沒有得到解脫,他與梅菲斯托一起下了地獄,這一巨大的改動曾引起當時人們的不滿。但是,柏遼茲還是能夠充分理解歌德筆下的梅菲斯托。在音樂中,他特別強調(diào)了他的諷刺迂腐,否定宗教、哲學的一面。音樂中的魔鬼不完全是邪惡狠毒的,而是一個不滿現(xiàn)狀、甚至是敢于對封建社會發(fā)起挑戰(zhàn)的人物。這一點倒符合了歌德的原意。恩格斯曾精辟地評價過歌德,他說:“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的、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卑剡|茲創(chuàng)作的梅菲斯托形象正體現(xiàn)了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判,雖有不滿現(xiàn)狀的反現(xiàn)實精神,卻最終不能擺脫下地獄的命運,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形象。也再現(xiàn)了歌德對當時僵死的學術(shù)、唯心主義哲學、教會和宮廷及殖民主義的尖銳諷刺。
例如:第二幕第六場梅菲斯托在贊賞布郎德演唱的《老鼠之歌》之后,隨即演唱了一首《跳蚤之歌》。歌曲用分節(jié)歌的體裁,四樂句的歌詞來諷刺社會中丑惡的現(xiàn)象,歌詞生動形象,用暗喻的手法把社會的蛀蟲比作跳蚤,而寵愛他的昏庸君主則象征著腐朽的社會制度。歌中唱到:“從前有個國王飼養(yǎng)著一只跳蚤,愛它就象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有一次國王叫裁縫給它做了一套非常漂亮的服裝。跳蚤大搖大擺在宮中走來走去。不久它又得到勛章,成了一名大臣。無論它刺痛、刺癢皇后或貴夫人,也沒有誰敢把它捏死。不過若是落在我們的手里,就要把它捏得粉碎?!币魳酚枚绦【?、靈活跳躍的節(jié)奏、忽高忽低的音區(qū)和連續(xù)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來表現(xiàn)上竄下跳,惹人討厭的跳蚤,并以堅定的音調(diào)刻畫出梅菲斯托不可一世的王者風范,賦予了他生氣而又威嚴的人性特點。他所說的話也是歌德和柏遼茲的心聲。
(二)一個精靈怪異的魔鬼
童話故事中,魔鬼都會施展魔法,以顯示他們的威力,柏遼茲音樂中的魔鬼也不例外。在《浮士德的沉淪》第三幕第十一場中,梅菲斯托念著咒語使瑪格麗特睡去,又把光怪陸離的鬼火精靈召喚出來,圍繞在瑪格麗特的身邊跳舞。這時,管弦樂隊奏起了《鬼火小步舞曲》。這段音樂熱情、詭異、神秘,渲染了夜晚神秘朦朧的意境。樂曲采用回旋曲式,木管樂器用中庸的速度演奏了主部主題,短促、帶有停頓的音型刻畫出輕捷靈巧的小精靈形象。接著,音樂用帶變化音的小二度音程進一步描繪了精靈們怪誕的舞蹈,主部主題和插部主題交替進行,其中還穿插著力度漸強變化的長音,更增加了緊張度和恐懼感。結(jié)尾處轉(zhuǎn)為急板速度,與緊接著梅菲斯托演唱的《小夜曲》相呼應。柏遼茲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豐富的色調(diào),渲染了一種特定的氣氛,為梅菲斯托這一魔鬼形象增加了怪異的色彩。
人們心中大多數(shù)的魔鬼都是兇殘而可憎的,而第二幕第七場中梅菲斯托演唱的《梅菲斯托詠嘆調(diào)》卻賦予了魔鬼詩一樣浪漫的情調(diào)。這段唱腔出現(xiàn)在梅菲斯托對浮士德施加魔法,讓他在夢境中出現(xiàn)瑪格麗特的幻影這一情節(jié)中。梅菲斯托由男中音演唱,徐緩的速度,起伏不大的旋律走向,輕柔的力度,動情的聲調(diào),似乎已經(jīng)讓人們忘記了這是一個魔鬼。緊接著出現(xiàn)了仙女的合唱,梅菲斯托的聲音時隱時現(xiàn),悠揚而神秘。如果沒有歌詞的提示,單從音樂本身來欣賞這個唱段,人們很難想象這是個猙獰可怖的魔鬼在吟唱,這就使得同一藝術(shù)形象在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中形成極大的反差,給魔鬼形象賦予了精靈的特質(zhì),或者說是一部分人性的特點。
二、古諾音樂作品中的梅菲斯托
據(jù)法國音樂百科全書記載,有關(guān)浮士德的歌劇作品達十四部之多。在這些作品中,以古諾譜曲的《浮士德》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是當今世界各國公認的有關(guān)浮士德傳說的歌劇代表作。作品繼承了法國大歌劇的傳統(tǒng),運用了獨唱、重唱、合唱、芭蕾和壯觀的群眾場面,追求輝煌的音樂效果。一些日常場景的設置對戲劇情節(jié)的展開和人物的刻畫也起了很大作用。
歌劇取材于歌德同名詩作的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浮士德在魔鬼引誘下與年輕女子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梅菲斯托的獨唱唱段在這部劇中達到5段,而與其他角色的重唱也達8段之多,這足以說明該角色在整部作品中重要的地位。古諾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既崇尚金錢、邪惡,又富有人情味的魔鬼。
(一)一個崇尚金錢、權(quán)利的魔鬼
這部歌劇的誕生,正值法國第二帝國統(tǒng)治下國民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有明顯的增長,工業(yè)資本逐漸形成。古諾筆下的梅菲斯托就是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和道德觀的代表。以他在第二幕所唱《金犢之歌》為例:“金犢偶像,威嚴聳立,大家贊美它的神力。四海之內(nèi)強大無敵!”這是在金錢急劇增長的情況下,資產(chǎn)階級金錢拜物的真實寫照。因此,從這個時代背景來看,古諾的《浮士德》是已經(jīng)資產(chǎn)階級化了的《浮士德》,是把第二帝國的整個時代加以肖像化了的《浮士德》。梅菲斯托的拜金主義、崇尚權(quán)利的思想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潮,他所體現(xiàn)出的功利思想表明了在擁有金錢與權(quán)利的同時,可以擁有一切,包括人的靈魂。
這部歌劇與歌德的長詩有許多不同之處,古諾所著力刻畫的不是“善”與“惡”的斗爭,也不是浮士德與魔鬼的斗爭,而是復雜可憎的殘酷世界。古諾對當時的社會提出了嚴厲的譴責,對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揭露,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緣由,古諾的《浮士德》從首演的那天起便遭到了資產(chǎn)階級正統(tǒng)派的冷遇和扼殺。
(二)一個既邪惡又富有人情的魔鬼
這部歌劇的別具匠心之處還在于劇作家安排了魔鬼梅菲斯托與卡特林娜的一段情緣,讓兇殘的魔鬼對美好的愛情抱有幻想是既大膽又真實的創(chuàng)新,讓魔鬼也有了人一樣的七情六欲。然而,由于整部歌劇中魔鬼的形象是被定性的,他性格中的邪惡、殘暴要遠多于浪漫。因此,音樂中,梅菲斯托由男低音演唱,常給人以低沉粗重、陰森恐怖的感覺。如:梅菲斯托在第四幕第三場所唱的《你假裝睡著在偷聽》(又名《梅菲斯托小夜曲》),歌曲為四四拍,三段體,表現(xiàn)了梅菲斯托期待著與情人幽會的場景。音樂以旋律小調(diào)開始,用敘述性的樂句,起伏不大的旋律唱到:“可愛的人兒你在裝睡嗎?你的情人在呼喚著你。”描述了梅菲斯托胸有成竹,神氣活現(xiàn)的樣子。伴隨著一陳瘋笑,音樂轉(zhuǎn)到大調(diào),節(jié)奏變得緊湊,梅菲斯托著急地唱到:“帶上戒指快來開門,我的好情妹。”緊接著又是一陣毛骨悚然的大笑,人們仿佛看到了魔鬼猙獰的面孔,感受到他的邪惡與兇殘。不難看出,古諾用這樣的音樂描繪出了一個既邪惡又略帶情趣的魔鬼形象。
三、李斯特音樂作品中的梅菲斯托
李斯特筆下的梅菲斯托是浮士德心中的魔鬼,是能駕馭人內(nèi)心的魔鬼。
(一)一個存在于浮士德內(nèi)心深處的魔鬼
李斯特誕生于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深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向往資產(chǎn)階級革命,渴望民主與自由。他說:“只有在音樂里,在那自由自在的、充滿著溫暖的力量的感情的激流里,使我們從思想的魔鬼勢力下解脫出來,只有在音樂中所表現(xiàn)的感情能使我們從理想及其支配下的表現(xiàn)手段中解脫出來?!保ā墩摪剡|茲和舒曼》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他從浪漫藝術(shù)中尋找更新的表現(xiàn)形式,借鑒柏遼茲的“標題音樂”,創(chuàng)用了“交響詩”體裁,他主張音樂中的哲理性,力圖使音樂與文學、美術(shù)相結(jié)合。李斯特喜愛浮士德的故事,先后以它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浮士德交響曲》和器樂曲《梅菲斯托圓舞曲》兩部音樂作品。
被李斯特稱為三篇“性格畫”的《浮士德交響曲》作于1857年,之所以稱這三個樂章為性格畫,說明他并不想給歌德的《浮士德》配音樂,他要用獨創(chuàng)的精神和手段再現(xiàn)劇中的人物。這個作品為大型樂隊、男高音與男生合唱而作,共分三個樂章,分別描繪三個人物的性格,然后以一段合唱結(jié)尾。它的三個樂章分別為:1.浮士德, 2.瑪格麗特,3.梅菲斯托。在文學作品中,浮士德與梅菲斯托這一“惡”的化身結(jié)為主仆,相伴而行,他的前途危機四伏,隨時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善與惡兩種矛盾沖突,正如浮士德自己所說:“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想相互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須緊緊攀附著現(xiàn)世;另一個卻拼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睆哪撤N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nèi)心沖突是他與梅菲斯托的矛盾沖突的內(nèi)化體現(xiàn),他與梅菲斯托的矛盾沖突是他內(nèi)心沖突的外化體現(xiàn),這一矛盾貫穿了浮士德的畢生。
實際上,每個人都象浮士德一樣,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心中都存在著善與惡。李斯特透過文學故事的現(xiàn)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zhì),有效地運用主題變形這一獨特的寫作手法,把第一樂章浮士德中的幾個嚴肅、抒情、悲壯的主題以嘲弄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他們變得丑陋、扭曲,變得古怪可笑,同樣的音符,通過改變織體、節(jié)奏、調(diào)性而創(chuàng)造出既熟悉又新鮮,既滑稽又諷刺的梅菲斯托的形象,并以這一形象作為終樂章對全曲進行總結(jié),表明梅菲斯托不僅是“否定一切的精靈”,更是浮士德性格中消極的一面。不僅以個體出現(xiàn),更存在于浮士德內(nèi)心深處。
(二)一個能駕御人心的魔鬼
李斯特的另一部有關(guān)魔鬼的作品《梅菲斯托圓舞曲》又名《農(nóng)村酒店里的舞蹈》,創(chuàng)作于1860年,原為管弦樂曲,后改編為鋼琴曲。作品根據(jù)奧地利詩人蘭諾的長詩改編,以交響詩的體裁寫成。這部作品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樂曲以活潑的快板,A大調(diào)3/8拍子的序奏開始,弦樂隊奏出短小的動機,密集的音型,給人以緊張之感,仿佛魔鬼在呼風喚雨,施展魔法。接著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同樣是短小精悍的旋律,上揚的音型在不間斷的音樂中發(fā)展著,展現(xiàn)了瘋狂的舞蹈場面,人們被魔力的琴聲卷入了狂舞的旋渦,歡騰、雀躍著。這段音樂形成高潮后,力度減弱,速度漸慢,出現(xiàn)了切分節(jié)奏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主奏,大提琴與之呼應,烘托出朦朧的意境,展現(xiàn)了浮士德在酒店里追逐美麗少女的情景。接著獨奏小提琴隱約發(fā)出細微的聲響,長笛吹奏出的顫音好似林中夜鶯的叫聲。在展開的過程中,管樂吹奏的第一主題和弦樂拉奏的第二主題相互交織,隨著銅管樂器的力度逐漸加強和打擊樂的加入,形成樂曲的高潮,隨著豎琴華麗的演奏,樂曲接近尾聲。音樂以強大的力度和急板的速度顯示著魔鬼的威力,最后逐漸減弱結(jié)束全曲。音樂中的兩個主題個性鮮明,時而交替呈現(xiàn),時而交織出現(xiàn),仿佛是魔鬼的形象與美好的情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人們既要追求享受又感到良心不安的矛盾心理。
如前所述,李斯特的音樂作品中常常富有深刻的哲理性,他以“梅菲斯托”為曲名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是因為他看到了在這一角色身上所蘊涵的深刻的社會意義。追求享樂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得到享樂的同時很可能會失去最寶貴的東西,當人心被邪惡的魔鬼所控制時,人就會象這首《梅菲斯特圓舞曲》描繪的那樣,失去方向,處在混沌的狀態(tài)中,最后向魔鬼屈服。
本文第一、第二兩個例子是依附于歌劇中的梅菲斯托的音樂形象,第三個例子是單純的音樂作品。不論哪一部作品,都充分運用了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和聲、調(diào)性和肢體等多種表現(xiàn)要素,互相配合,塑造了與文學形象完全不同的梅菲斯托。文學作品中的梅菲斯托生動、形象,從他與浮士德的矛盾斗爭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與丑、善與惡的爭斗。而音樂中的梅菲斯托更加豐富,多變,他是憑借著作曲家獨特的審視人生、探索世界、反思社會的視角,運用能與觀眾的聽視覺產(chǎn)生共鳴的手段,重塑出來的嶄新的藝術(shù)形象,比文學形象更立體,更感性,更易于聽眾接受,為聽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每個人從音樂中都能揣摩出自己理解的人物形象,從而也更具光彩,更加獨特。音樂形象的創(chuàng)作手段和過程決定了其帶給聽眾完全不同于文學形象的感受和體驗。
歷史的長河流淌到今天,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fā)展,但是人性并沒有改變,生活中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魔鬼的影子。善與惡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講取決于人們對欲望的追求程度和獲取方式,超越現(xiàn)實條件的欲望追求與損害社會及他人的獲取方式相結(jié)合,就形成了人心中的魔鬼,如果再付諸實施,就變成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真實魔鬼。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魔鬼”常常以一種難以辨認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而魔鬼與非魔鬼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在《浮士德》中,縱然浮士德有著追求新生命、重新探索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熱情,但其強烈的對欲望的追求和出賣靈魂的獲取方式卻讓他在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了魔鬼的犧牲品,這也是他的悲劇所在。人之所以有別于牲畜,在于人類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將個人欲望與社會責任有機地融合,雖然艱難卻從未停止腳步。在這一點上,浮士德精神成為了后人效法的榜樣。實際上,人類在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在解答著浮士德這一自我矛盾的難題,一直在與心中的魔鬼做斗爭,并且總能在自我矯正的過程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推動著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