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芹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當今教育領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及創(chuàng)新精神較為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對如何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進行了探討,為各學科開展探究性學習獻力獻策。
關鍵詞: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實踐探討
當今教育領域存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及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性學習這種新型學習方式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筆者本人,以一位從事多年初中生物學科教育的教師身份來進行研究。
一、探究興趣的培養(yǎng)
圣人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哉f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認識事物的重要基石,這塊基石將會促進學生對事物認識的積極探索和努力追求,還可以促進學生責任感與探究精神的表現(xiàn)。
比如,利用視聽引導的教學方式,在講解“種子植物”的時候,因為現(xiàn)在學生對種子植物的認識可能只限于被子植物,而對裸子植物就不會有多少認識,所以在新課開始前,我會播放配套教程里有關“種子植物”的影片和圖片,使學生在上課前就能有個全面的認知,有條件的學??梢越o學生展示植物標本或者直接去樹林里采集植物,對不同植物的結構有更深刻的認識,可對植物的各部分進行手繪以加深理解。還有像講解“病毒”的時候,我以當年因為非典而改編的歌曲《我不想說我是雞》來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導入,其生動可愛的畫面配上通俗易懂的歌詞讓學生興奮不已,興趣倍增,當歌曲播放完后,學生談論了許多所知所識的有關病毒的事例,也因此后面的教學完成得異常順利,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激情被徹底點燃。在學生對病毒有了解的時候,可開展研究性課題,通過實驗培養(yǎng)病菌的方法,加深對生物的理解,認識到病毒的特征,病毒也是生物的一個種族,通過在顯微鏡下對病毒的觀察,了解到病毒的運動特征,由此拓展到疾病的傳播上來,在教學完成后,可讓學生寫好總結和分析,如何將生物學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降低疾病的傳播幾率,這才是生物學的真正目的。
二、激發(fā)探究動機
情境教學是一個特定的應用場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方法多種
多樣。
1.媒體方式
創(chuàng)建一個視聽情境,幻燈片、電視、電影、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給予學生其直觀認識,生動地再現(xiàn)客觀事物,視聽情境獨特的生動及趣味性,將能吸引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注意力,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探究。這些獨特的教學手段以其信息多樣化的特征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將本來枯燥無味的本本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如,在講“根尖生長”的時候,我展示了其生長過程的動畫制作給學生們觀看,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根尖生長的四個區(qū)域“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成熟區(qū)”的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最直接的問題是:根尖生長中那個區(qū)域的速度快?怎樣去確定各部分的生長速度?提出問題,自然也代表學生的探究欲望高昂。
2.角色模擬教學
在創(chuàng)建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地去盡其義務,并探究一些平時不思考過的問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使命”這節(jié)課中,我讓學生自編自演了一場情景劇,設計多種角色讓多個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實際參與到其中,使學生能夠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上去探究和思考。
三、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建議
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的每個知識都需要我們?nèi)ヌ骄?,其探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也并不是每一個類型的探究目標都是相同的,更不會每一次探究都有所成效。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育活動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因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與教師不僅是學習上的伙伴,還是信息上的傳播者與受益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輕松的學習氛圍,都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情感背景,使其在探究學習上充分發(fā)揮潛在的智力。教師不可以隨意干涉學生,要努力營造民主氛圍的討論。在一個民主國家,平等、輕松的環(huán)境對于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力必不可少,在和學生交流中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講話,給予其相應的認可及鼓勵。
2.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
探究性學習應該是開放的,不僅是問題上的開放,還要有過程上和結論上的開放,更要有教學內(nèi)容好人方法上的開放。開放的教學內(nèi)容,是指教學來源不能僅限于教材,更不能拘泥遵守于教學材料,要適當?shù)靥砑有碌男畔砑ぐl(fā)學生的興趣與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選擇。開放的教學方法即教學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靈活結合學生本身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
3.課內(nèi)外同時進行
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注重課內(nèi)外的時間安排。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后作用并不明顯,主要還是要依賴課內(nèi)的學習,但課內(nèi)的學習畢竟有限。通過不斷地探究教學實踐活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課內(nèi)與課外學習是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生物學科本身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探究活動決定學生在學習上會更多地依賴于課外的學習和鍛煉。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隨著新課標的改革,生物實驗也在生物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部分。在生物教學中,一定要多讓學生進入實驗室,教師只在實驗中起到引導的作用。例如,在探究“酶的催化作用”時,一定要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實驗,合理安排對照實驗是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幫助學生科學做實驗,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自主研究能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加上生物課本身就是以研究為主的自然科學,初中生物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擺脫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束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討,開展生物研究性課題,幫助學生更科學、更高效地學習生物學。
參考文獻:
[1]沈小明.探索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J].生命世界,2010,07(11).
[2]黃書獻.創(chuàng)新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