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翔宇 何敏 陳宇 何艷茹 賀玉泉 劉國暉
患者 男,60 歲,因“陣發(fā)性心前區(qū)疼痛10 年,加重1 個月”于2014 年4 月16 日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6 年,最高達182/90 mmHg(1 mmHg=0.133 kPa),未系統(tǒng)降壓,吸煙史46年,約20 支/d。查體:血壓168/94 mmHg,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及少量干啰音。心界不大,心率66 次/min,律齊,A2>P2,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額外心音及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無明顯ST-T 改變,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圖1)。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TTE)示各心腔大小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62%,二尖瓣中度反流,反流面積5.6 cm2。胸片未見顯著異常。血脂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30 mmol/L,載脂蛋白B 1.30 g/L。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糖、凝血常規(guī)、免疫常規(guī)未見異常。臨床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功能Ⅱ級,心律失常-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高血壓病3 級(很高危)。
入院后給予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 口服,氯沙坦50 mg/d 口服,硝酸異山梨酯20 mg/d 靜脈滴注。經(jīng)治療,患者血壓達標,但仍有心絞痛發(fā)作,故于2014 年4 月30 日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選擇右橈動脈入徑,常規(guī)體位冠狀動脈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輕度狹窄,間隔支逆灌供血右冠狀動脈后降支?;匦Ы屋p度狹窄,第一鈍緣支逆灌供血右冠狀動脈左心室后側支(圖2)。右冠狀動脈開口90%狹窄,近段輕度狹窄,中段至遠段約90%狹窄,并可見自發(fā)夾層病變,TIMI 血流Ⅰ級(圖3)。
治療策略:于右冠狀動脈開口至后三叉前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反復嘗試從正向開通右冠狀動脈未成功。穿刺右股動脈,采用逆向途徑,成功建立右股動脈-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左心室后側支-右冠狀動脈-右橈動脈軌道,自后三叉前至右冠狀動脈開口成功置入3 枚支架,分別為2.5 mm×33 mm EXCEL 支架、2.75 mm ×33 mm EXCEL 支架、3.0 mm×36 mm EXCEL 支架(圖4),手術耗時約4 h。
圖1 心電圖示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箭頭所示)
術中球囊擴張時,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發(fā)作,給予硝酸甘油200 μg 冠狀動脈內(nèi)注入后緩解,術后返回冠心病重癥監(jiān)護病房(CCU)。術后第二日清晨,患者自述右側肩部及右上肢出現(xiàn)放電樣疼痛、酸脹痛伴乏力。查體:右上肢皮溫及顏色正常,橈動脈搏動正常,穿刺部位無出血及血腫,未觸及震顫,未聞及血管雜音。請骨科會診,建議行右上肢血管超聲、頸椎正側位片、頸椎CT。結果提示:右上肢動靜脈血管彩超未見異常。頸椎正側片示頸椎退行性變。頸椎CT 示C3~5椎體后緣可見條狀高密度影,C2~3、C3~4、C4~5、C5~6椎間盤局限性向后突出,C6~7椎間盤均勻向周圍膨出,雙側椎間孔變窄,未見神經(jīng)根受壓。請骨科復診后考慮“頸椎病”,給予甘露醇125ml/d、地塞米松5mg/d及紅外線頸外照射治療1周,上述癥狀未見好轉。邀請手外科、骨科、神經(jīng)內(nèi)科、疼痛科綜合會診后指出,患者頸椎正側位片提示C7橫突過長(圖5)。專科查體:3 min 舉臂運動試驗(+)、雙臂交叉抬舉試驗(+)。結合患者癥狀,可明確診斷為“神經(jīng)型胸廓出口綜合征”。繼續(xù)理療逐漸好轉出院。隨訪6 個月,頸肩部及右上肢疼痛、乏力癥狀完全消失。
圖2 回旋支第一鈍緣支逆灌供血右冠狀動脈左心室后側支(箭頭所示);圖3 右冠狀動脈開口90%狹窄,近段輕度狹窄,中段至遠段約90%狹窄,并可見自發(fā)夾層病變,TIMI 血流Ⅰ級(近端箭頭指示開口病變,遠端箭頭指示夾層病變);圖4 右冠狀動脈開口至后三叉前置入3 枚支架(箭頭所示);圖5 頸椎正位片可見C7 橫突過長(箭頭所示)
胸廓出口,即第1 肋上方,由C 型的第1 肋,包括部分胸骨和第1 胸椎部分所組成,而真正的含義是指第1 肋與前中斜角肌組成的間隙,包括其中的臂叢神經(jīng)、鎖骨下動脈及鄰近的鎖骨下靜脈[1]。胸廓出口綜合征(TOS)是其內(nèi)血管神經(jīng)受壓而產(chǎn)生一系列癥狀的疾病,少見、容易漏診。該病分為三種類型:(1)神經(jīng)型(約占90% ~95%),可分為上干受壓型、下干受壓型及全臂叢神經(jīng)受壓型;(2)血管型(約占4% ~8%),主要為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臨床上較為少見;(3)非典型(約占1% ~2%),包括假性心絞痛型、椎動脈受壓型及交感神經(jīng)刺激型等[2]。神經(jīng)受壓癥狀有酸脹樣疼痛、感覺異常與麻木,常位于手指、手的尺神經(jīng)分布區(qū)、肩背部并可向上肢放射。動脈受壓癥狀有手臂缺血性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發(fā)涼和無力等。靜脈受壓癥狀有疼痛、腫脹等。有多種因素可誘發(fā)TOS,如長時間保持不恰當?shù)捏w位、不良的工作習慣或姿勢、外傷或異常結構(如第1 肋抬高,異常束帶、C7橫突過長、頸肋等)。其最終結果都是造成前、中、小斜角肌的痙攣、攣縮、局部炎癥反應、纖維組織增生造成胸廓出口變窄,壓迫其內(nèi)的血管、神經(jīng)組織[1,3]。TOS 目前尚缺乏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通常是一種排除性診斷,需結合患者癥狀,專科體格檢查,胸片、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的異常解剖結構綜合判斷,上肢血管造影、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等對此病的診斷及鑒別有重要意義[3-5]。臨床最常見為神經(jīng)型胸廓出口綜合征,輕度以保守治療為主,即康復治療及藥物治療;中、重度可行手術治療,如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帶切斷或第1 肋、過長的C7橫突切除術[1-2,5]。
該患者術后出現(xiàn)頸肩部及右上肢酸脹痛、放電樣疼痛、乏力,首先考慮是否有PCI 相關的血管并發(fā)癥出現(xiàn),經(jīng)查體,右上肢及頸肩部皮膚顏色、皮溫正常,無出血點、水腫;輔助檢查右上肢動靜脈超聲未見異常,故排除了此種情況。其次,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發(fā)作時,也可出現(xiàn)類似癥狀,該患者頸椎CT 提示,頸椎結構存在異常,但并未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根受壓迫,故排除此病可能。多學科會診發(fā)現(xiàn)該患者頸椎正位片可見C7橫突過長,結合3 min 舉臂運動試驗(+)、雙臂交叉抬舉試驗(+),最終診斷此病。該患者PCI 術后誘發(fā)TOS 的可能機制為:(1)存在C7橫突過長的異常解剖基礎,C7橫突頂部是小斜角肌的主要起點,過長的C7橫突使小斜角肌的起點外移,從而使整個小斜角肌前緣推向外側,造成斜角肌間隙狹窄。(2)手術復雜,耗時長,右橈動脈入徑迫使右上肢保持固定姿勢,且因手術需要,開通了股動脈入徑,術后臥床20 h,長時間的肩部外展及體位固定誘發(fā)頸部肌肉的局部炎癥、水腫,進而引起斜角肌疲勞、痙攣,造成臂叢神經(jīng)受壓。(3)術中緊張、疼痛刺激等因素造成交感神經(jīng)興奮,也可能造成前、中、小斜角肌的過度緊張而攣縮,加重對臂叢神經(jīng)的壓迫。
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PCI 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報道較多,但并未發(fā)現(xiàn)有PCI 術誘發(fā)TOS 的報道。本文的意義在于,當PCI術后出現(xiàn)上肢疼痛、乏力等癥狀,用常見病因無法解釋時,要想到少見、易漏診的疾病——TOS。同時注意對患者宣教,經(jīng)橈動脈PCI 術后,除腕關節(jié)限制運動6 h 外,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可以自由運動。
[1] 陳德松.胸廓出口綜合征.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1,5-7,132.
[2] 顧玉東.胸廓出口綜合征的分型、分度及功能評定標準. 中華手外科雜志,2011,27:129-130.
[3] Freischlag J,Orion K. Understanding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Scientifica (Cairo),2014,2014:248163.
[4] Sanders RJ,Hammond SL,Rao NM. Diagnosis of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J Vasc Surg,2007,46:601-604.
[5] Laulan J,F(xiàn)ouquet B,Rodaix C,et al.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definition, aetiological factors,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occupational impact. J Occup Rehabil,2011,21:36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