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民辦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民辦教育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出現的功利化現象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比較顯著,本文就之所以出現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功利化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等教育;功利化;現象分析
隨著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原有的公立高等教育資源已滿足不了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民辦高等教育的興起,為政府解決了很大的財政經費問題。民辦高校多是高職類院校,這類院校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應用型技能人才,為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貢獻。因此,民辦高等教育現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在民辦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民辦高等教育在辦學過程中出現了辦學功利化現象及在這些現象產生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理事會權利過于集中
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民辦高校實行董(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或理事會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校長負責學校的教學和行政管理,黨組織發(fā)揮監(jiān)督保障作用。在我國,很多民辦高校法人既是出資人又是決策人、管理人和監(jiān)督者,一人身兼數職,“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三權分立、相互制約、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運轉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起來。多數學校雖然設有理事會、校長、黨委,但由于都是受雇于出資人,他們在工作中并沒有相應的權利,聽從理事會的安排,校長權利得不到保障,黨組織不能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保障作用,這種結果就是不懂教育的人在指揮教育。校領導和教職工法人治理結構意識不強,導致管理水平不高,違背教育規(guī)律。
二、人治多于法治
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2009年初,國務院前總理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上也說:“教育事業(yè)還是應該由懂教育的人辦”。然而多數民辦高校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基本上都存在家族制、世襲制等現象,人治色彩濃厚。據調查,多數民辦高校的管理者是創(chuàng)辦者本人或其家屬。然而,他們鮮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甚至在做各項重大決策時缺乏其應有的理性思維,不是真正的懂教育者。
三、辦學理念不端正,管理理念商業(yè)化嚴重
民辦高校創(chuàng)校初衷,看到的是辦學的巨大市場潛力,其日后的發(fā)展多數也是為了生存而發(fā)展,在經濟利益面前,人才培養(yǎng)的地位蒼白無力。民辦高校的辦學出發(fā)點,盈利占了很大比重,一所為了盈利的大學,就是一個企業(yè),必定會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考慮投入最低的運營成本。各項投入不到位,這些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行為,帶來的后果就是短期行為,學生、家長、甚至教職工對學校認可度低。培養(yǎng)的學生沒有質量,辦學口碑差,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四、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師資結構不合理
民辦高校普遍存在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這一特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教師待遇問題。學校管理和教師待遇給老師的感受最直接,它體現了學校對教師的組織支持。民辦高校的職業(yè)壓力大部分來源于組織支持的缺乏。首先,民辦高校采取企業(yè)化管理,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強,經常出現壓抑、憂郁、擔心等壓力情緒。其次,民辦高校保障機制不完善,待遇不高,教師缺乏安全感,報酬問題是教師離職的主要因素。相比較而言,公辦高校由于有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支持,教師待遇明顯高于民辦高校教師。
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教師自身發(fā)展存在障礙。教師自身發(fā)展主要包括學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提高、專業(yè)發(fā)展等因素給教師帶來的壓力。民辦高校教師要適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必須提升學歷水平、提高實踐能力,以免被淘汰。但由于經濟利益,進修深造的機會少,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使許多教師的進修愿望難以實現。其次由于民辦高校教師在科研素質、課題申報機會、科研條件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存在較大差距,教師在課題申報與立項、發(fā)表論文等方面落后于公辦院校教師,成為職稱晉升的主要障礙。
以上兩種主要因素再加上其他因素導致了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流動性大,民辦高校難以形成科學的師資隊伍,造成了青年教師居多,評上職稱就離職的現象年年發(fā)生。師資結構不合理現象長期得不到改善。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五、教師科研與教學的沖突
在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老師教學任務重,課余時間還要進行備課,個別老師還兼有其他職務,造成老師們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然而衡量高校的師資力量,主要看其職稱結構,而目前我國的高校職稱晉升制度,正是需要教師們做大量的科研,在相應的專業(yè)領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才能達到職稱晉升的要求。而校方一方面為了節(jié)約成本,要求老師們多帶課;而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又要求老師們在評職稱方面多下功夫。這對老師們來說,平衡教學工作量與科研精力投入,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六、校園文化氛圍淡薄
大學應該追求真理,培養(yǎng)人才,引領社會風尚?,F如今部分民辦高校一味迎合社會,隨意調整學校政策,變更專業(yè),制造熱點,學術治理缺乏投入,學生培養(yǎng)缺乏長遠眼光,管理中不斷變招出新,朝令夕改。一些常規(guī)的教學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業(yè)指導課程等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容流于形式,相關部門形同虛設。一些能夠發(fā)揮學生特長,但對學校沒有直接經濟利益、或者需要投入經費的項目、體育活動,校方對此類活動積極性不高,造成校園文化底蘊薄弱,沒有特色。這種教育理念的異化,與功利、浮躁的社會價值取向有關,與時代節(jié)奏加快、市場競爭激烈、人心浮躁等背景有關,不注重培育大學精神,無形中忽略了教育主體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導致民辦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功利化。
七、受市場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一切以經濟發(fā)展為目的、以利益為核心,人們更加追求物質的滿足與享受,在多種分配方式的作用下,貧富差距逐步拉大。在這種經濟體制作用下形成的思潮與價值判斷標準的影響下,社會、學生、家長在思想上、行為上更加注重對利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朱國維,朱斌,陳旻.民辦高校辦學的趨利性問題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
[2]郭思思,李悅.我國高等教育功利化現象分析[J].科教文匯,2014,7.
[3]王會霞.民辦高校辦學功利化傾向原因分析[J].教育界,2014,12.
作者簡介:
陳彬韜(1982~ ),男,河南長垣人,理學學士。
基金項目:2013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324004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