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縣西莊完全小學066600)
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賈 靜(河北省昌黎縣西莊完全小學066600)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已成為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課程整合”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注重人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建構主義理論也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為這一理念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它的非線性設計,圖、文、聲、像一體的多媒體表現形式,交互的學習方式等,都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和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有機整合,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就成為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在教學中就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富有好奇心,又善于模仿,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所以兒童時期被認為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學生只有先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后,才能自覺主動地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學生的興趣缺乏持久性,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興趣易激發(fā)又易減退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把教材中單調的文字知識,通過文、聲、圖相結合的多媒體方式,形象、具體、生動、逼真地展示出來,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其興趣的持久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愿地接受語言知識信息。
以往,練習課本中的聽力時,我們都是用錄音機,既不方便,又浪費時間。如今有了電子黑板,學生看著、聽著便能做。同時在講Let’s talk時,可以讓學生先看動畫,看完動畫后,再回答有關問題,然后再講解動畫內容,這既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水平,又提高了他們的求知欲。
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模仿聲音,讓學生樂學、愿學,積極主動地去學。因為對話情景都是用動畫形式演示出來,學生有親身經歷的感覺,好像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所以在聽的時候,會不知不覺跟著模仿說,達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
英語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技能,增加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了解等。因此,以網絡資源輔助實現語言教學目標、促進課堂上用英語進行交流互動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可以利用電視、網絡、影碟等,采編各種類型的情景對話、記者招待會、新聞采訪、演講等,讓小學生觀看并了解不同場合的語音和語體特點,掌握相關的表達形式。熟悉了各種場合的交際情景后,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模擬練習。近似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能全身心投入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在生動有趣的語言運用過程中習得語言。
學習主動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著很大的聯系,學習動機是形成學習主動性的內在因素。激發(fā)學習動機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經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的一般狀態(tài)變?yōu)榛顒拥木唧w狀態(tài)的過程。也就是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心向,使其產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獲得強大的動力源泉,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生動、真實、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對于充滿好奇心、求知欲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將多媒體技術整合到英語課堂中,利用它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說是激發(fā)動機的最好誘因之一。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
“質疑”是一種對現有認識不滿足的理智情感狀態(tài),它是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的內驅力。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過程,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積極發(fā)現問題,進而主動地探求答案。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fā)現新問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激發(fā)學習主動性。因此遵循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的良好途徑。
在教“How much is it?(這個物品多少錢?)”這一句型時,我錄制了一段學生用英語買冰棍兒的錄像,課堂放映時故意剪掉了問價錢和付錢的環(huán)節(jié)。由于錄像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真實地再現于課堂當中,學生非常感興趣,眼睛緊緊盯著電視屏幕。但好奇心使學生第一遍只專注于內容,還顧不上琢磨人物語言,于是我又放了第二遍,這時學生開始紛紛議論:“怎么還沒給錢呢,就拿走了?”這說明學生在視聽過程中,理解了語言的含義,達到了鍛煉聽力和理解力的目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活躍的思維。我因勢利導:“對呀,不過怎么用英語詢問物品的價格并付款呢?”然后,我播放了完整的錄像,這時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注意力不約而同地集中到要學的新句型上,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愉悅的探索過程。不必教師督促,他們便調動全部感官去獲取這一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建構主義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把創(chuàng)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就必須讓學生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讓他們經歷將來會成為他們真正問題的情境。多媒體能夠逼真地再現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記憶更牢固,更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在講“購買食品”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到麥當勞購買食品的情境,并制成課件。麥當勞是學生熟悉的地方,因而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一上課,我邊導入邊出示課件:繽紛的焰火、五彩的氣球、歡快的樂曲,一派節(jié)日氣氛將學生的情緒一下調動起來。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學過的食品單詞,每說一個,就會從麥當勞的小窗戶中跳出一個可愛的食品卡通形象,還會和學生打招呼,甚至叫出某個學生的名字,學生紛紛回映:“Hello,hamburger.(你好,漢堡包)”等等。借著情緒的高潮,我及時播放了在麥當勞購物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如何用英語在快餐店購物。熟悉的內容,身邊的人物,真實的情境,喚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多媒體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了一種類似于生活的真實氛圍,把間接抽象的書本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活潑,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參與,整節(jié)課都保持了高昂的情緒。
學習What’s the weather like?一課時,有11個與天氣有關的單詞。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在短時間內,學習這么多有關聯的內容會彼此干擾,違反了記憶的規(guī)律。為此,教師把描述天氣的單詞制成課件:色彩鮮艷、富有特色的畫面,適宜的進入方式,使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新鮮和有趣。再配上歡快的歌曲,使學生在欣賞美麗的情境中對單詞的音、義加深了印象,對句型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學句型做了鋪墊。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信息技術就像給學生插上了主動學習的翅膀,帶領學生自由翱翔在英語學習的廣闊藍天里。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