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帆[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長垣縣落腔發(fā)展狀況分析
⊙韓淑帆[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小戲,落腔是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長垣縣的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其在2006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普查中被發(fā)現(xiàn)并于2007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由于各種歷史原因,該劇種長期處于衰微狀態(tài),但是,憑借著一批藝人的努力堅守,使這種稀有劇種保存了下來,在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劇今天的生存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保障,在當?shù)匾呀?jīng)擁有了較高的影響力,并且在各類戲劇比賽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對該劇的保存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根據(jù)需求將其改變?還是原封不動?還是在給予一定支持的情況下任其在市場中自由發(fā)展?
地方小戲 程式化 大戲 民間特色
落腔產(chǎn)生于民間曲藝“蓮花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共有“東”“南”“西”“北”四大流派。長垣是落腔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據(jù)長垣縣文化館的相關介紹,早在1786年長垣縣便有了第一個落腔劇團,長垣落腔是南路落腔的代表。其主要特色在于“唱腔保持了‘大本落子’(哭腔),以大口哈出來的大本腔的哭腔為主,尾音下滑,音腔洪亮、低沉,自然發(fā)出,音質(zhì)柔滑純厚、樸實耐聽,沒有‘假、花、炸’的嗓音,以‘七字韻’唱詞為主,地方色彩濃郁,表演以‘眼、面、手’演技為主,細膩真切,活潑生動,很少出現(xiàn)武打動作;同時以生、旦兩大行當為主,丑、末兩大行當為次,凈行極少出現(xiàn)。以無修飾音的大本腔、二本腔為主,唱詞穩(wěn)重清晰,哭腔為一特色”①。
首先在看待落腔這種地方小戲時,我們必須理清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從哪種角度看待這種已經(jīng)瀕臨滅絕的地方小戲,是從一門藝術的發(fā)展角度?還是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角度?或是從市場的需求角度?
問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在此次長垣之行中,我們了解到作為一個地方小戲,落腔在長垣本地的生存狀況還是相對不錯的,這里的“不錯”指的是:第一,落腔在長垣有自己的專業(yè)劇團,且并非像《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所說,僅有內(nèi)黃一個專業(yè)劇團。此劇團演員數(shù)量充足,專業(yè)程度高,且近年來獲得過較多省市級榮譽。第二,從市場角度看,根據(jù)我們從縣文化館及當?shù)芈淝粍F了解到的狀況,落腔劇團經(jīng)??梢越拥礁黝惿虡I(yè)演出,雖然每場演出報酬不高,但維持生存無憂。第三,從政策角度來看,當?shù)卣畽C關給予落腔以極大幫助,幫助其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參與各種比賽,增加對外宣傳,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作品《三告李彥明》于2010年獲得河南省民營藝術團體表演匯演的二等獎,《賣苗郎》獲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展演的“優(yōu)秀獎”,另外政府相關部門還于去年撥兩萬元資金為其更換了舞臺道具。第四,落腔的傳承暫時無憂,雖“目前劇團演員最大年齡70歲,最年輕的演員也將近30歲”②,但相比于懷梆劇團高達六十余歲的平均年齡,在長垣縣落腔劇團中暫時不存在懷梆等地方戲的傳承斷裂問題,當然,這是暫時的。第五,劇本創(chuàng)作未曾停止,新的作品層出不窮,一批落腔愛好者不斷為落腔創(chuàng)造新的劇本,且許多劇本在創(chuàng)作完成后經(jīng)過排練直接搬上舞臺,此次長垣之行,其劇團新劇《孟母三遷》正在緊張排練當中。有著這種種有利條件,其生存狀況還是相對較好的。
之所以說相對,是因為其生存狀況較好是相對于其他瀕危小戲,但是作為一個民間劇種,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競爭力、影響力都十分薄弱,與豫劇、曲劇這些較大的地方戲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即使相比于越調(diào)、墜子,顯然也是不足的。為此,劇團也對落腔做了一些變革,比如,落腔本來主要是以突出唱的藝術為主,但是為了增加其戲劇性,劇團在許多劇目中增加了念白、動作,吸收了其他劇種的藝術成分。
現(xiàn)在的落腔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地域特色的,但在某些劇目里,如《賣苗郎》,其賓白借用了京白,這便與落腔本身以河南話為基礎的唱腔有較大差異,落腔使用京白的優(yōu)勢在于更有利于將落腔推廣出去,使其為更多人所知。但是,就一個地方戲來講,京白的加入顯然不是根據(jù)其自身特色,而是一種嫁接行為,略顯突兀,不符合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
在技藝水平方面,依靠唱功起家的落腔在唱的技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演員的技藝非常純熟。在欣賞落腔表演時,閉眼聆聽演員的唱功,雖聲音樸素,卻底蘊十足,音質(zhì)渾厚,顯然落腔沒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演員沒有幾十年長期扎實的訓練,這種唱的藝術是無法達到這種高度的??墒?,作為一種唱、念、做、打、舞幾種不同技藝結合的綜合藝術,在戲曲特有的程式化方面,落腔在其他幾種技藝上顯然并不成熟,但市場有著大戲的需求,就必須要有戲曲的程式、規(guī)定的動作。在這方面,我們看到像《賣苗郎》《三告李彥明》這樣的戲中,演員已經(jīng)有了相對程式化的身段、步法,但顯然不夠成熟,除了有些念白用京腔且水平不足顯得不大協(xié)調(diào)外,一些動作、步法比較僵硬,也未能很好地配合其唱功。
這雖然是制約其發(fā)展的一個原因,但是,由于許多普通觀眾尤其是農(nóng)村觀眾對戲的審美方式是“聽戲”,注重的是對演員“唱功”的欣賞,再加上落腔作為一種地方小戲,近年來的發(fā)展剛有起色,劇團少,演員少,且因風俗習慣及觀眾的審美需要,中原地區(qū)許多鄉(xiāng)鎮(zhèn)對戲曲需求量較大,因此本地市場尚未飽和。所以技藝水平不足的問題還暫未影響其生存,只是落腔若需要發(fā)展,則此問題將是其最大的制約。在參加的各類省級比賽中,落腔雖得到了較多榮譽,但多為二等獎、優(yōu)秀獎,卻未能獲得過最高級獎項。相比其他兄弟劇種,顯然是藝術水平有所欠缺。但是,落腔真的必須要做大做強之后成為一種四功五法多種技藝成熟、可以與豫劇相競爭的地方戲嗎?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尚不說企業(yè)經(jīng)營這種與金錢直接掛鉤的東西,任何一種藝術、一門技藝、一類風俗,似乎只要存在下來,就必須做大做強,就必須不斷地吸收先進的事物,改進自己的缺陷,補充自己沒有的東西。但筆者認為很多時候,缺陷與特點就在一線之隔。雖然落腔幾百年來也在不斷發(fā)展,但是自然發(fā)展與做大做強是兩種概念。做大做強強調(diào)的是人為的因素,而且在藝術領域中是比市場更加功利的因素,除了經(jīng)濟因素外還涉及到業(yè)績、政策。必須承認,自然發(fā)展導致的結果就是優(yōu)勝劣汰,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有些藝術雖然在許多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有著很高的水平,但因為不符合這一時期觀眾的需要,因此被市場所淘汰。這是不利于藝術發(fā)展,也不利于稀有劇種的保護的,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因此而消失。而政策的干預使得這些稀有劇種得以保存,在藝術文化保護上“做”是有必要的,但是“做大做強”是否有必要就值得商榷了。
倘若為了“做大做強”而使這種藝術失去了自身特色,則政府相關部門除了資金支持外也未像豫劇、黃梅戲一樣對其做過多干預,此種藝術“發(fā)展”下來還是這種藝術嗎?幸運的是,落腔目前還保留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在其他方面吸收了兄弟劇種,但在唱的方面,仍然是按照自己的特點來進行。不過,從語義上來看,“落腔”名為“腔”而非“劇”,可見突出的便是唱腔,而它的來源蓮花落也是一種曲藝而非劇種,“落腔于‘嘉慶’末年到‘光緒’年間完成了從單純唱腔向戲的過渡。”③但整體來看,其特色仍然是一種“三小”的小戲,而相較大型戲曲表演則如《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所說:“今吸收京劇、豫劇藝術,生、旦、凈、末、丑行當全。大戲小戲皆能演?!雹芘c“三小”戲相比,大戲參與人數(shù)多,規(guī)模大,場面更加生動熱鬧,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在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上自然是高于這種小戲的,我相信,這也是落腔朝著大戲而非保持原有風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長垣落腔目前雖然存在著種種不成熟,但是至少其唱腔特色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這便是其最值得稱贊的一點。在此基礎上,無論是想從小戲發(fā)展成腳色行當齊全的較大劇種,還是按照小戲的方式存留下去,對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來說,都只是道路選擇的問題,但是在程式化問題上,落腔作為地方小戲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程式化不明顯。雖然目前落腔戲表演中的程式化尚不成熟,但已可見端倪,倘若進一步發(fā)展下去,則必將如同其他劇種,形成程式化。雖然程式化的成熟代表著中國戲曲在整體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可是尚且不說程式化帶來的是否使得中國戲曲進入僵化階段的爭論,作為地方小戲,其特點就是靈活,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必然會使其喪失一定的民間特色,在發(fā)展與保留之間的抉擇也值得深思。
當然,另外一種選擇也存在,我認為,與其抉擇不如兩種道路同時選擇,一方面落腔可以吸收其他兄弟劇種的特點,但是這種吸收并非拼合,例如在念白上,吸收京劇的念白就不如使用本地方言,中原語音本就與普通話差別較小,外地觀眾理解并非難事,使用本地方言比京白更有特色且更能與唱腔融合;在步法動作等程式上不必苛求像豫劇、京劇那樣嚴謹,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吸收花燈戲、秧歌這類動作體系較為完整的民間劇種的步法、動作,更能體現(xiàn)出民間色彩。而另一方面,落腔也不一定非要演變?yōu)槌墒鞈蚯男问?,反之較為純粹的落腔也可以作為地方小戲的一種得到保護,像二人轉這種小戲一樣繼續(xù)發(fā)展其獨有的民間特色,依托當?shù)赜^眾特有的審美而保存下去。
①③ 師鴻光:《長垣文史鉤沉》,中國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頁,第157頁。
② 代娟、王雯婷:《落腔“出水芙蓉”的民間戲劇》,《新鄉(xiāng)日報》2012年2月17日第5版
④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682頁。
作 者:韓淑帆,河南大學文學院2013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戲曲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