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金
(四川省南充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南充637000)
偏癱作為急性腦血管病變的常見癥狀之一,是指一側面肌、舌肌下部及上下肢的運動障礙。臨床癥狀較輕的患者仍可自主進行一定程度輕度的活動,但較難進行行走,同時伴隨出現(xiàn)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偏癱步態(tài)[1]。輕度患者只使用健手,中等的患者必要時伸出病手作輔助用,重度患者側手不能用。患者常常是腳跟抬高用足尖走,病因主要是顱內(nèi)出血造成[2]。腦卒中的偏癱患者,在發(fā)病后3 周約80%左右開始出現(xiàn)患肢痙攣。一般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但對部分亞急性或慢性起病的病人,可不經(jīng)過軟癱期而逐漸發(fā)展成硬癱[3]。臨床主要癥狀為肌張力的明顯增高,其中尤以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為典型,患者該處肌張力明顯增高,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tài)、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臨床此類患者每遇到天氣變冷則加劇,天氣變暖則緩解。肢體痙攣狀態(tài)是腦卒中后偏癱治療中最棘手的問題。偏癱痙攣一定要及時治療,盲目的拖延時間只會加重病情的發(fā)展[4]。本研究采用針刺夾脊穴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狀態(tài),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我院2010 年1 月~2013 年2 月收治入院的中風后偏癱痙攣的患者10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診斷標準[5-6],Ashworth 評級為Ⅱ~Ⅳ級,其中男性72 例,女性28 例;年齡42 ~70 歲之間,平均年齡(61.3 ±3.5)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2 個月,平均病程(1.1 ±0.2)月;輕度28 例,中度58 例,重度14 例;其中腦血栓62 例,腦出血38 例。100 例中風后偏癱痙攣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經(jīng)統(tǒng)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其中對照組50 例予以腦卒中內(nèi)科治療及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法,治療組50 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針刺華佗夾脊穴。
①符合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并經(jīng)CT 或MRI 證實確診;②無并發(fā)其他嚴重疾患,無精神疾患;③有正常的溝通與理解能力;④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能夠獨立或部分獨立地(在他人協(xié)助下)完成問卷;⑤發(fā)病3 個月以內(nèi);⑥Ashworth 評級為Ⅱ~Ⅳ級;⑦未接受過肢體痙攣的相關治療;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以上條件需同時滿足。
①非自愿情況下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②精神狀態(tài)或認知能力有障礙的患者;③年齡在70 歲以上的患者;④并發(fā)其他嚴重的心、肝、腎、血液、消化、呼吸、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疾病及惡性腫瘤;⑤病程>3 個月;⑥伴有風濕、骨折、外傷、關節(jié)攣縮等嚴重影響肢體功能的其他疾病。有以上任何一條均予以排除。
兩組患者均進行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治療和康復治療,并接受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藥物治療,對實驗結果無影響,但限制使用溶栓療法。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行針刺聯(lián)合運動療法。
治療組采用針刺華佗夾脊穴:主穴C2~7、T2~12、L1~5、S1,以上穴位采用隔穴取穴法分成兩組交替針刺,在脊椎下頸椎取旁開0. 5 寸,胸椎及腰椎旁開0.6 ~1.0 寸,針刺偏向斜內(nèi)側,針刺深度為0.8 寸左右、捻轉(zhuǎn)提插,得氣后,使用KWD808Ⅱ長城牌電針儀,在近端接正極,遠端接負極,給以疏波脈沖電流,以病人可耐受為度,每次20 min。配合針刺患側取穴:①上肢:肩髃、臂臑、天井、手三里、外關、合谷;②下肢:環(huán)跳、承扶、髀關、伏兔、殷門、血海、委中、陽陵泉、足三里、豐隆、懸鐘。選用規(guī)格為0. 30 mm ×40 mm(直徑×針長)的毫針刺入,得氣留針30 min 并接通電針,每日1 次,4 周為一療程??祻瓦\動療法進行肌痙攣的體位控制法,同時進行不良臥姿的矯正,臥位四肢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運動,臥位坐起、床上翻身、坐站轉(zhuǎn)換、步行訓練、手功能訓練等運動功能練習,每日1 次,6天/周,每次30 min,4 周為一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痙攣和平衡功能改善程度[7-9],肢體痙攣狀態(tài)采用Ashworth 痙攣評級。并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表(FMA)和Barthel 指數(shù)分級對治療前后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F(xiàn)MA 分為4 個等級:Ⅰ級(<50 分,評定為嚴重運動功能障礙),Ⅱ級(50 ~74 分,評定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Ⅲ級(75 ~84 分,評定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Ⅳ級(85 ~90 分,評定為輕度運動功能障礙)[8]。Barthel 指數(shù)含進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廁、床椅轉(zhuǎn)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10 項內(nèi)容,滿分為100 分。其中洗澡、修飾等2 項為2 分等級項目(計0、5 分);進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廁、上下樓梯等6 項為3 分等級項目(計O、5、10 分);床椅轉(zhuǎn)移、平地行走等2 項為4 分等級項目(計0、5、10、15 分)[9]。得分≥60 分表示有輕度功能障礙;59 ~41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礙;≤40 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礙。
對所有回收的問卷經(jīng)檢查合格后錄入數(shù)據(jù),并采用SPSS17.0 or windows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百分比、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痙攣程度得到明顯改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痙攣程度有所改善,但治療前后的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痙攣程度明顯改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運動功能障礙與治療前相比得到明顯改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改善明顯,治療前后結果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與對照組比較改善更為顯著,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程度改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lg-Meyer 積分比較(n=50)
表3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改善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治療前相比顯著提高,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改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顯著改善,且兩組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程度比較
肌肉痙攣,主要表現(xiàn)為肌群的肌張力增高及由此導致的肌肉運動協(xié)調(diào)障礙,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腦卒中、腦外傷、帕金森氏病、脊髓損傷等)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但多見于腦卒中后[10]。該疾病嚴重影響著中風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及生存質(zhì)量。肌肉痙攣已經(jīng)成為目前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主要困難。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痙攣屬于中醫(yī)“筋病”、“痙證”范疇,中風后所致的肢體痙攣則屬中醫(yī)“中風”、“卒中”的范疇,病位在腦,反映在筋脈[11-12]。其發(fā)病機理比較復雜,大多由于臟腑氣血不和,陰陽平衡失調(diào),陰虛陽亢,心火爆盛,又為精神因素或勞累等誘發(fā),氣血并走于上,瘀血痰濁橫竄經(jīng)絡,腦脈痹阻,蒙閉神竅,肌膚筋脈失于濡養(yǎng),肢體失用。陽氣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原始動力,若陽氣虛弱,則會導致人體臟腑經(jīng)絡生理活動減弱、失調(diào)而變生諸疾[13]。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敝赋隽岁枤庠谌梭w臟腑功能活動中的重要性,并進而明確指出:“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說明人之神得到陽氣的溫養(yǎng),才能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腦得到陽氣的溫養(yǎng),才能五官靈敏,耳目聰明;筋得到陽氣的溫養(yǎng),肢體才能柔和而活動自如;脈得到陽氣的溫養(yǎng),才能氣血暢通,提示了“陽氣虛衰”是筋脈痙攣的致病根本。《內(nèi)經(jīng)》還認為“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緛短為拘”,“邪氣惡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等,提示了濕邪瘀血是筋脈痙攣的致病因素[14]。而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易傷陽氣,所謂“濕盛則陽微也”,若二者相得,則陽愈虛,濕愈重。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發(fā)生就是由于中風日久,過度地鍛煉,過度地應用平肝潛陽、活血化瘀之品,傷陽耗氣,一則陽氣虛衰不能溫養(yǎng)筋脈,筋失溫煦;二則陽氣虛衰,陽不化氣,津停血阻,釀濕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結,壅塞脈絡,筋失柔養(yǎng),發(fā)為痙攣[15]。基于此,針刺治療中風應強調(diào)選穴的重要性。通過針刺,調(diào)節(jié)經(jīng)氣,經(jīng)氣通暢,又可調(diào)節(jié)腎氣腎精,使腎生之髓,源源不斷地上注于腦,髓海充,則元神功能易于恢復[16]。治療所取夾脊穴線均屬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這幾穴線所形成的穴區(qū)其經(jīng)脈從頭至足縱貫全身,具有統(tǒng)調(diào)一身陽氣、開竅醒腦、調(diào)神通絡的功能。使筋脈自柔,并可補瀉經(jīng)氣,調(diào)整陰陽,使陰陽協(xié)調(diào),經(jīng)氣回流,促進偏枯恢復[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痙攣程度、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障礙均得到顯著改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痙攣程度、運動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明顯改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針刺夾脊穴聯(lián)合運動療法緩解中風患者肢體痙攣效果顯著。
總之,中風后肢體痙攣的治療,目前臨床多采用針刺及肢體功能康復訓練,但對少部分患者其療效尚不明顯。因此,適當輔以肌松藥是目前臨床醫(yī)師針對張力過高、影響康復訓練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公維軍,張通,孫新亭.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3):212-213
[2] 許靜,李蕾,韋玲,等. 針藥結合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1):1402-1403
[3] 周喜燕,王雁慧. 針藥結合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4):1010-1011
[4] 王秋云.按期分經(jīng)電針法治療中風后偏癱療效觀察[J]. 中國針灸,2006,26(1):33-35
[5] 王海燕,金遠林,陳麗華,等.祛瘀生新煎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4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通報,2008,7(2):59-60
[6] 王志靜. 腦卒中流行病學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2):73-74
[7] Bayley A,de Zoysa N,Cook DG,et al.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hanced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Tervention (MOVE IT)with usual care for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igh risk subject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15,16:112
[8] Arya KN,Pandian S,Kumar D,et al.Task-Based Mirror Therapy Augmenting Motor Recovery in Poststroke Hemipares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 Jun 18. pii:S1052-3057(15)00138-X
[9] Kauranen T,Laari S,Turunen K,et al.Use of Stroke-Related Income Supplements and Predictors of Use in a Working- Aged Finnish Ischemic Stroke Cohort[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 Jun 18.pii:S1052-3057(15)00185-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yī)政司.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上冊)[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11] 王伯清,趙建華,張詠梅.頭體針治療腦卒中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8):490-491
[12] 苑慶皊.不同的針刺方法治療中風偏癱80 例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05,11(5):456-457
[13] 李英.中風后遺癥的頭針治療[J].河北中醫(yī),2008,30(2):177-178
[14] 傅建明,顧旭東,王佳宇,等. 頭皮針刺結合運動再學習方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8,15(5):385
[15] 劉傳瑞,邱澤法,張洪清.電針促通術與金針促通術治療中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 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46-47
[16] 王彤,侯紅,王翔.偏癱患者運動療法中肌痙攣的體位控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8):460-462
[17] 岳增輝,劉伍立,姜京明.肢體痙攣的針灸治療及功能評定[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2,17(3):177-178